高密度幼蟹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31033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2:00
高密度幼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准备,池塘水深80—100cm,在池底种植苦草,在水面移植漂浮性水草;(2)幼蟹放养,放养密度1.8—2.1公斤/亩;(3)饲料投喂,幼蟹的饵料以自由取食水草为主,并投喂添加有糖萜素的全价配合膨化颗粒饲料和小麦麸皮;(4)水质与底质调控,施用生物底改剂和微生物改水剂;维持水中溶解氧含量在4—6mg/L;幼蟹每蜕1次壳水位增加9—11cm;5—6月份每隔5—10天换水1次,7月份以后每隔2—5天换水1次。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高密度的放养条件饲养幼蟹,可以实现亩产300—350公斤优质扣蟹(160—180只/kg),且扣蟹生长健壮、免疫力与适应能力均优良,性早熟率能有效控制在3%以下,可有效提高单位水体的扣蟹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准备,池塘水深80—100cm,在池底种植苦草,在水面移植漂浮性水草;(2)幼蟹放养,放养密度1.8—2.1公斤/亩;(3)饲料投喂,幼蟹的饵料以自由取食水草为主,并投喂添加有糖萜素的全价配合膨化颗粒饲料和小麦麸皮;(4)水质与底质调控,施用生物底改剂和微生物改水剂;维持水中溶解氧含量在4—6mg/L;幼蟹每蜕1次壳水位增加9—11cm;5—6月份每隔5—10天换水1次,7月份以后每隔2—5天换水1次。本专利技术采用高密度的放养条件饲养幼蟹,可以实现亩产300—350公斤优质扣蟹(160—180只/kg),且扣蟹生长健壮、免疫力与适应能力均优良,性早熟率能有效控制在3%以下,可有效提高单位水体的扣蟹产量。【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河蟹属于高等甲壳类动物,在自然状态下,幼蟹要养成商品蟹一般要2- 3个秋龄 才能完成。河蟹养殖的关键在于幼蟹的养殖,幼蟹养殖是否科学,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前提 条件之一。因幼蟹放养密度与池塘环境条件、饲料投喂、水质管理、饲养技术等有关,所以要 合理的放养幼蟹,放养密度适当,个体发育整齐、增重倍数大;放养密度过高,个体发育慢、 增重倍数小、个体大小悬殊、成活率低、规格偏小。因此,在目前的幼蟹养殖中大多采用较低 的放养密度。目前生产上幼蟹放养的基本参数为:幼蟹(大眼幼体)的投放密度为1. 2- 1. 5公斤/亩,池底水草半覆盖,水面水草覆盖度为2/5左右,普通全价配合膨化颗粒饲料自 由饲喂,亩产150公斤扣蟹(160-180个/kg),性早熟率5%。 因此,急需一种放养密度高、个体发育快、规格大、产量高、性早熟率低的幼蟹养殖 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放养密度高、个体发育快、规格大、产量 高、性早熟率低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以 下步骤: (1)池塘准备 选择池塘,对池塘进行清淤消毒处理,设置防逃围网,在池底铺瓦,并在池塘内安 装进排水系统、纳米增氧设备和净化设备,池塘水深80- 100cm ;幼蟹下塘前5- 9天,在池 底种植苦草,要求苦草全面覆盖池底,在水面移植漂浮性水草,要求漂浮性水草的移植面积 在总水面面积的3/5以上; ⑵幼蟹放养 在5月份按1. 8 - 2. 1公斤/亩的比例向池塘内一次性放养大眼幼体期的幼蟹; ⑶饲料投喂 幼蟹的饵料以自由取食水草为主,并在5- 6月份投喂添加有糖萜素的全价配合 膨化颗粒饲料,糖萜素的添加比例为0. 5 - 0. 7g/kg,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1. 5 - 2%;在 7月份以后投喂小麦麸皮,日投喂量为:7 - 8月蟹体总重的5 - 8%,9月份以后蟹体总重的 10%以上; (4)水质与底质调控 每隔15-20天施用生物底改剂一次,每隔15-20天施用微生物改水剂一次;通过 纳米增氧设备维持水中溶解氧含量在4一6mg/L ;5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 5m,幼蟹每蜕1次 壳水位增加9一 11cm,直到水位达到1. 5- 1. 6m ;5- 6月份每隔5-10天换水1次,7月份 以后每隔2- 5天换水1次。 所述漂浮性水草为水花生、水葫芦、浮萍等漂浮性水草。 所述全价配合膨化颗粒饲料为市面上常见的大闸蟹配合饲料。 所述生物底改剂为过氧化钙或沸石等,生物底改剂投人水中能迅速增氧,促进硝 化作用,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还能补充生物生长所需的钙,并使底质 疏松透气,促使有机质的完全分解。 所述微生物改水剂为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由于高密度的养殖条件、饵 料的过剩堆积、幼蟹排泄物等因素,造成池底有机物堆积过多,池底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时 会释放出对幼蟹有害的物质,如氨、亚硝酸及硫化氢等。光合细菌可以将有机质和硫化氢加 以吸收利用,使好氧的微生物因缺乏营养而受到抑制,降低发生有毒物分解的机会,这样水 质得到净化,从而有利于幼蟹的生长。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可以不断消耗池塘中因幼蟹代谢 产生的氨,而氨浓度的增加对于幼蟹来说是有害甚至致命,硝化细菌的使用具有维持水体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本专利技术到11月底养成扣蟹,饲养中后期从7月份开始。 本专利技术在池底全覆盖种植苦草,水面漂浮性水草的覆盖度不低于3/5,通过增加水 草种植面积和覆盖度,一方面可以为幼蟹提供日常栖息、隐蔽的场所,另一方面对净化水质 和降低水温具有重要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在市售的螃蟹专用全价配合膨化颗粒饲料中加入了糖 萜素,糖萜素具有提高幼蟹神经内分泌免疫、抗病、抗应激能力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蛋白 质合成、提高消化酶活性、提高幼蟹日增重以及降低饲料系数。 水质、水温以及生长速度是影响幼蟹性早熟率的重要因素,本专利技术通过生物底改 齐IJ、微生物改水剂和纳米增氧设备的使用,以及随着幼蟹脱壳而增加池水深度的控制方式, 来提高水质、降低水体盐度,通过从7月份开始停止使用含有蛋白质的全价配合膨化颗粒 饲料而改饲喂小麦麸皮与自由取食水草,使幼蟹处于半饥俄状态控制其生长速度,并且在7 月份后增加了换水次数,这样可以降低水温并进一步降低水体盐度,本专利技术通过综合实施 以上几方面的饲养条件,从而达到了控制幼蟹性早熟率的目的,同时在高密度放养情况下 本身就具有降低性早熟率的作用,结合水草、水质、饲喂量、水温等条件的控制,本专利技术可以 有效控制幼蟹性早熟在3%以下。 本专利技术采用高密度的放养条件饲养幼蟹,通过增加漂浮性水草的覆盖度、池底全 种植苦草、控制饲喂量、调整饲料配方、控制水温及微孔增氧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可以实现 亩产300- 350公斤优质扣蟹(160-180只/kg),且所得的扣蟹生长健壮、免疫力与适应能 力均优良,可有效提高单位水体的扣蟹产量,从而对提升养殖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 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准备 选择池塘,对池塘进行清淤消毒处理,设置防逃围网,在池底铺瓦,并在池塘内安 装进排水系统、纳米增氧设备和净化设备,池塘水深90cm ;幼蟹下塘前5天,在池底种植苦 草,要求苦草全面覆盖池底,在水面移植漂浮性水草,要求漂浮性水草的移植面积为总水面 面积的4/5 ; (2)幼蟹放养 在5月份按2公斤/亩的比例向池塘内一次性放养大眼幼体期的幼蟹; (3)饲料投喂 幼蟹的饵料以自由取食水草为主,并在5- 6月份投喂添加有糖萜素的全价配合 膨化颗粒饲料,糖萜素的添加比例为〇. 6g/kg,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1. 5% ;在7月份以 后投喂小麦麸皮,日投喂量为:7 - 8月蟹体总重的6. 5%,9月份以后蟹体总重的10% ; (4)水质与底质调控 每隔15天施用生石灰1次,生石灰用量为12. 5g/m3 ;每隔17天施用光合细菌和 硝化细菌各一次,光合细菌用量为1. 5g光合细菌/m3水体,硝化细菌用量为0. 12ml消化细 菌原液/m3水体,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cm - 50cm ;通过纳米增氧设备维持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高密度幼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准备选择池塘,对池塘进行清淤消毒处理,设置防逃围网,在池底铺瓦,并在池塘内安装进排水系统、纳米增氧设备和净化设备,池塘水深80—100cm;幼蟹下塘前5—9天,在池底种植苦草,要求苦草全面覆盖池底,在水面移植漂浮性水草,要求漂浮性水草的移植面积在总水面面积的3/5以上;(2)幼蟹放养在5月份按1.8—2.1公斤/亩的比例向池塘内一次性放养大眼幼体期的幼蟹;(3)饲料投喂幼蟹的饵料以自由取食水草为主,并在5—6月份投喂添加有糖萜素的全价配合膨化颗粒饲料,糖萜素的添加比例为0.5—0.7g/kg,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1.5—2%;在7月份以后投喂小麦麸皮,日投喂量为:7—8月蟹体总重的5—8%,9月份以后蟹体总重的10%以上;(4)水质与底质调控每隔15—20天施用生物底改剂一次,每隔15—20天施用微生物改水剂一次;通过纳米增氧设备维持水中溶解氧含量在4—6mg/L;5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5m,幼蟹每蜕1次壳水位增加9—11cm,直到水位达到1.5—1.6m;5—6月份每隔5—10天换水1次,7月份以后每隔2—5天换水1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治军施培来袁怀波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市施家湖水产养殖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