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换热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9005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包括:前端板,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以及第一后端板和第二后端板,相对于前端板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前端板,其中,前端板与第一后端板之间、前端板与第二后端板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具有板式换热器组件,其中,板式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片、第二换热片以及框架,其中,第一换热片悬挂在位于第一后端板与前端板之间的悬挂梁上,第二换热片悬挂在位于第二后端板与前端板之间的悬挂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以及一种换热机组,以至少实现框架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且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换热机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以及一种换热机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换热机组主要采用容积式或即热式两种形式。容积式换热机组采用管壳式换热器,具有较大的储水空间,可保存一段时间的热水量,但其换热效率较低,不适合连续大需求使用,且占地面积大,综合运行成本高;即热式换热机组采用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较高,占地面积小,但受到其换热原理的局限,往往温度不稳定,舒适性差,为了稳定温度,通常都需要配一个较大容积的蓄水装置,这又产生了类似容积式的弊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以及一种换热机组,以至少实现框架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且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包括:前端板,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以及第一后端板和第二后端板,相对于前端板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前端板,其中,前端板与第一后端板之间、前端板与第二后端板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后端板和第二后端板均平行于前端板设置,其中,前端板上对应于第一后端板板面的第一区域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换热机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板(1),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15);以及第一后端板(21)和第二后端板(22),相对于所述前端板(1)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前端板(1),其中,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一后端板(21)之间、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二后端板(22)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和板式换热器组件,所述框架包括:前端板(1),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15);以及第一后端板(21)和第二后端板(22),相对于所述前端板(1)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前端板(1),其中,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一后端板(21)之间、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二后端板(22)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所述第一后端板(21)和所述第二后端板(22)均平行于所述前端板(1)设置,其中,所述前端板(1)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后端板(21)板面的第一区域内、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后端板(22)板面的第二区域内,分别设置有4个所述角孔(15);其中,所述板式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片、第二换热片,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片悬挂在位于所述第一后端板(21)与所述前端板(1)之间的悬挂梁上,所述第二换热片悬挂在位于所述第二后端板(22)与所述前端板(1)之间的悬挂梁上,所述第一换热片具有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4个所述角孔(15)位置一一对应的中间水进口(7)、出水口(8)、热源入口(9)和热源出口(10),所述第二换热片具有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4个所述角孔(15)位置一一对应的补水口(11)、中间水出口(12)、产品水进口(13)和供水口(14),其中,所述补水口(11)、所述中间水出口(12)、所述中间水进口(7)、所述出水口(8)、所述产品水进口(13)和所述供水口(14)以串联的方式依次连接,其中,所述热源入口(9)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庆陈枫邵慧发靳磊王丹
申请(专利权)人:睿能太宇沈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