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识别传感器、集成组件及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381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集成组件及终端设备。该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基底;压印层,其形成在所述基底上,所述压印层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容置于所述多个凹槽中;其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指纹识别传感器、集成组件及终端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识别
,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集成组件及终端 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存储有大量个人 信息等重要资料,其安全性变得更为重要。目前多使用口令、图形等形式来实现对其终端设 备的密码保护。 然而,对于口令、图形等加密方式,用户需记住设定的口令和/或图形;此外,在公 共场合,还存在密码泄露的危险。而为了提高安全性,往往需要增加口令和图形的复杂度, 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用户记忆的难度,造成安全与易用之间的冲突。 指纹是由手指表面皮肤凹凸不平的纹路组成,是人体独一无二的特征,其复杂程 度可提供用于识别的足够特征。指纹识别即是利用指纹唯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来实现身份 识别,而无需用户记忆。 电容式指纹识别传感器在基材衬底上形成导电电路,当手指与传感器接触时,通 过指纹脊的凸起和指纹谷的凹陷所产生的不同电容值来探测并形成指纹图案。 在通过指纹识别传感器来进行指纹识别时,人的手指指纹面与指纹识别传感器之 间的距离不能过远,如果距离过远,则很难形成准确的指纹图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双方向进行指纹识别的划擦式指纹识别传感器,为用户的使 用增加了便利;此外还提供了 一种可双方向进行指纹识别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可适用于 终端设备上,尤其适用于透明盖板为一体式设计而无需内嵌实体按键的终端设备。 本专利技术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 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而习得。 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基底;压印层,其形成在所述基 底上,所述压印层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容置于所述多个凹槽 中;其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 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 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二驱 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 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 方向设置。 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 电连接;和/或,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于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 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二 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内;所述多个第一检测间隙的大 小及所述多个第二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 μ m-40 μ m内;所述至少一第 一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 内。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 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 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 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 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 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 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 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 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 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 交电连接;和/或,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和/ 或,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相交电连接。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等间距设 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μπι-60μπι内;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三驱 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πι-45μπι内;所述多个第一检测间隙的大 小及所述多个第三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距范围在20 μ m-40 μ m范围内;所 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 20 μ m-45 μ m 范围内。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等间距设 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内;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 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内;所述多个第二检测间隙的大小及 所述多个第四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 μ m-40 μ m内;所述至少一第 二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 内。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的材料包括金属颗粒、石墨烯、碳纳米 管或导电高分子材料。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感应元件为导电网格结构。 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 本专利技术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摸传感器和指纹识别传感器的集成组件,包括:第 一柔性透明基底;第一压印层,其形成在所述第一柔性透明基底上,所述第一压印层表面设 置有多个第一凹槽和多个第二凹槽;第一触摸电极层,其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凹槽中;指 纹识别传感元件及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连接的多条引线,其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凹槽 中;第二柔性透明基底,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压印层的部分上;第二压印层,其形成在所述第 二柔性透明基底上,所述第二压印层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三凹槽;以及,第二触摸电极层,其 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三凹槽中,所述第一触摸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摸电极层用于构成触摸传 感器;其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 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 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二 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 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 个方向设置。 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 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 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 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 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压印层,其形成在所述基底上,所述压印层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容置于所述多个凹槽中;其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压印层,其形成在所述基底上,所述压印层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以及, 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容置于所述多个凹槽中; 其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包括: 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 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 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 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 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 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 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与 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和/或,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 二驱动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及所 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一 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 内;所述多个第一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二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 20μ---40μπ?内;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宽度相 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内。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还包 括: 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 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 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 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 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 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 大致垂直设置;以及, 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 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 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与 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和/或,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 二驱动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和/或,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 极相交电连接。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及所 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内;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 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内;所 述多个第一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三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距范围在 20 μ m-40 μ m范围内;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宽度 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范围内。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及所 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内;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 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内;所 述多个第二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四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 20μ---40μπ?内;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强丁国栋蒋亚兵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