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84004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后轮、驱动棘轮、脚踏板、固定脚踏板螺钉、固定支架、连接销、滑动支架、后支撑弹簧、旋转支架、调节旋钮、固定螺栓、后挡水板、靠背、座垫、中曲梁架、车龙头、灯架、照路灯、前轮、前叉下套管、前减震弹簧、前挡水板、前叉、龙头高度调节旋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安装、拆卸,实用性强;车龙头高度、座垫高度易于调节,方便舒适;无链传动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属于自行车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有轻量化设计赛车、简结构代步用途双轮自行车、特定人群使用的代步自行车以及特定环境、场合使用的自行车、多功能自行车、概念自行车等。但上述的各类自行车中前俯式骑行的自行车较少,且现有的自行车具有前俯式骑行的功能仅仅局限于各类赛车,或是背靠式自行车。而且赛车类自行车前俯式骑行时间太久,骑行者的腰部及背部会感到非常酸痛,因此,赛车类自行车也不是用来前俯式骑行的理想自行车。最近市场上出现的一款前俯式骑行自行车,结构与普通两轮自行车差不多,仅仅是改变了驱动方式,结构比较固定,无法满足自行车骑行者对骑车舒适度的需求,在速度要求方面也有所局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改善,自行车消费者对自行车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安全及功能方面,还要求在骑行时某些结构的角度或高度可根据自身条件做调整,使骑行时更具有舒适感,感到骑车是一种享受。而这些是目前市场上的自行车不具备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其能通过后轮直接驱动,可根据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需要调整车龙头高度及坐垫高度。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包括后轮1、驱动棘轮2、脚踏板3、固定脚踏板螺钉4、固定支架5、连接销6、滑动支架7、后支撑弹簧8、旋转支架9、调节旋钮10、固定螺栓11、后挡水板12、靠背13、座垫14、中曲梁架15、车龙头16、灯架17、照路灯18、前轮19、前叉下套管20、前减震弹簧21、前挡水板22、前叉23、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前叉下套管20 —端通过螺栓安装在前轮19上,前叉下套管20另一端通过轴孔配合与前叉23连接,前减震弹簧21安装在前叉23下部位于前叉下套管20内,前挡水板22安装在前叉23上位于前轮19上,车龙头16通过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安装在前叉23上端,灯架17安装在车龙头16上,照路灯18安装在灯架17上,脚踏板3安装在驱动棘轮2上,驱动棘轮2安装在后轮I上,固定支架5、旋转支架9 一端均安装在后轮I上,滑动支架7 —端通过连接销6安装在固定支架5的另一端,后支撑弹簧8安装在旋转支架9上,旋转支架9另一端通过调节旋钮10安装在滑动支架7上,靠背13、座垫14均安装在中曲梁架15上,中曲梁架15 一端与前叉23连接,中曲梁架15另一端通过螺栓11安装在滑动支架7另一端,后挡水板12安装在滑动支架7末端。 所述脚踏板3上安设有固定脚踏板螺钉4,脚踏板3可绕其固定轴旋转收起,通过脚踏板螺钉4固定。 使用时,人的臀部坐在座垫14上,身体前俯于中曲梁架15上,双手握在车龙头16的车把上,用于控制车头转向、车身平衡及刹车,双脚脚掌套在脚踏板3上,通过蹬脚踏板3直接驱动驱动棘轮2,利用棘轮的单向运动特性提供自行车的驱动力;由于连接滑动支架7和固定支架5的连接销6具有可转动性,从而可通过松开和锁紧调节旋钮10,调节调节旋钮10安装在滑动支架7上的位置,利用后支撑弹簧8的收缩性即可调节整车尾部的高度,与此同时,通过松开和锁紧安装在前叉23上端的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来调节车龙头的高度以此配合车尾部的高度,从而达到骑行者期望的理想高度。 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便于安装、拆卸,实用性强; 2、车龙头高度、座垫高度易于调节,方便舒适; 3、无链传动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后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驱动棘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为:1:后轮、2:驱动棘轮、3:脚踏板、4:固定脚踏板螺钉、5:固定支架、6:连接销、7:滑动支架、8:后支撑弹簧、9:旋转支架、10:调节旋钮、11:固定螺栓、12:后挡水板、13:靠背、14:座垫、15:中曲梁架、16:车龙头、17:灯架、18:照路灯、19:前轮、20:前叉下套管、21:前减震弹簧、22:前挡水板、23:前叉、24:龙头高度调节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的内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围。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包括后轮1、驱动棘轮2、脚踏板 3、固定脚踏板螺钉4、固定支架5、连接销6、滑动支架7、后支撑弹簧8、旋转支架9、调节旋钮10、固定螺栓11、后挡水板12、靠背13、座垫14、中曲梁架15、车龙头16、灯架17、照路灯18、前轮19、前叉下套管20、前减震弹簧21、前挡水板22、前叉23、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前叉下套管20 —端通过螺栓安装在前轮19上,前叉下套管20另一端通过轴孔配合与前叉23连接,前减震弹簧21安装在前叉23下部位于前叉下套管20内,前挡水板22安装在前叉23上位于前轮19上,车龙头16通过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安装在前叉23上端,灯架17安装在车龙头16上,照路灯18安装在灯架17上,脚踏板3安装在驱动棘轮2上,驱动棘轮2安装在后轮I上,固定支架5、旋转支架9 一端均安装在后轮I上,滑动支架7 —端通过连接销6安装在固定支架5的另一端,后支撑弹簧8安装在旋转支架9上,旋转支架9另一端通过调节旋钮10安装在滑动支架7上,靠背13、座垫14均安装在中曲梁架15上,中曲梁架15 一端与前叉23连接,中曲梁架15另一端通过螺栓11安装在滑动支架7另一端,后挡水板12安装在滑动支架7末端。脚踏板3上安设有固定脚踏板螺钉4。 实施例2:如图1-4所示,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包括后轮1、驱动棘轮2、脚踏板 3、固定脚踏板螺钉4、固定支架5、连接销6、滑动支架7、后支撑弹簧8、旋转支架9、调节旋钮10、固定螺栓11、后挡水板12、靠背13、座垫14、中曲梁架15、车龙头16、灯架17、照路灯18、前轮19、前叉下套管20、前减震弹簧21、前挡水板22、前叉23、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前叉下套管20 —端通过螺栓安装在前轮19上,前叉下套管20另一端通过轴孔配合与前叉23连接,前减震弹簧21安装在前叉23下部位于前叉下套管20内,前挡水板22安装在前叉23上位于前轮19上,车龙头16通过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安装在前叉23上端,灯架17安装在车龙头16上,照路灯18安装在灯架17上,脚踏板3安装在驱动棘轮2上,驱动棘轮2安装在后轮I上,固定支架5、旋转支架9 一端均安装在后轮I上,滑动支架7 —端通过连接销6安装在固定支架5的另一端,后支撑弹簧8安装在旋转支架9上,旋转支架9另一端通过调节旋钮10安装在滑动支架7上,靠背13、座垫14均安装在中曲梁架15上,中曲梁架15 一端与前叉23连接,中曲梁架15另一端通过螺栓11安装在滑动支架7另一端,后挡水板12安装在滑动支架7末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1)、驱动棘轮(2)、脚踏板(3)、固定脚踏板螺钉(4)、固定支架(5)、连接销(6)、滑动支架(7)、后支撑弹簧(8)、旋转支架(9)、调节旋钮(10)、固定螺栓(11)、后挡水板(12)、靠背(13)、座垫(14)、中曲梁架(15)、车龙头(16)、灯架(17)、照路灯(18)、前轮(19)、前叉下套管(20)、前减震弹簧(21)、前挡水板(22)、前叉(23)、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前叉下套管(20)一端通过螺栓安装在前轮(19)上,前叉下套管(20)另一端通过轴孔配合与前叉(23)连接,前减震弹簧(21)安装在前叉(23)下部位于前叉下套管(20)内,前挡水板(22)安装在前叉(23)上位于前轮(19)上,车龙头(16)通过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安装在前叉(23)上端,灯架(17)安装在车龙头(16)上,照路灯(18)安装在灯架(17)上,脚踏板(3)安装在驱动棘轮(2)上,驱动棘轮(2)安装在后轮(1)上,固定支架(5)、旋转支架(9)一端均安装在后轮(1)上,滑动支架(7)一端通过连接销(6)安装在固定支架(5)的另一端,后支撑弹簧(8)安装在旋转支架(9)上,旋转支架(9)另一端通过调节旋钮(10)安装在滑动支架(7)上,靠背(13)、座垫(14)均安装在中曲梁架(15)上,中曲梁架(15)一端与前叉(23)连接,中曲梁架(15)另一端通过螺栓(11)安装在滑动支架(7)另一端,后挡水板(12)安装在滑动支架(7)末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俯式骑行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I)、驱动棘轮(2)、脚踏板(3)、固定脚踏板螺钉(4)、固定支架(5)、连接销(6)、滑动支架(7)、后支撑弹簧(8)、旋转支架(9)、调节旋钮(10)、固定螺栓(11)、后挡水板(12)、靠背(13)、座垫(14)、中曲梁架(15)、车龙头(16)、灯架(17)、照路灯(18)、前轮(19)、前叉下套管(20)、前减震弹簧(21)、前挡水板(22)、前叉(23)、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前叉下套管(20)—端通过螺栓安装在前轮(19)上,前叉下套管(20)另一端通过轴孔配合与前叉(23)连接,前减震弹簧(21)安装在前叉(23)下部位于前叉下套管(20)内,前挡水板(22)安装在前叉(23)上位于前轮(19)上,车龙头(16)通过龙头高度调节旋钮(24)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龙所刘泓滨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