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乏汽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468105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乏汽回收系统。该系统包括:用于收集乏汽的乏汽集箱;与乏汽集箱连接,用于将乏汽与工艺介质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与换热器连接,用于收集乏汽经换热器后凝结的凝结水的集水罐;与集水罐连接,控制凝结水输出的凝结水泵;其中,乏汽集箱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乏汽入口,各个乏汽入口分别与不同来源的乏汽进口管道连接;换热器设置有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和加热工艺介质出口,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与工艺介质输入管道连接,加热工艺介质出口与工艺介质输出管道连接;凝结水泵设置有动力源入口和凝结水出口,动力源入口与动力源输入管道连接,凝结水出口与凝结水输出管道连接。本方案不使用电设备减少了能源消耗的同时也不存在汽蚀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乏汽回收系统
本技术涉及能源再利用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乏汽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节能减排、降低工业成本成为国家和企业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将由于工业工艺原因产生的大量低压蒸汽、闪蒸汽(乏汽)充分回收、利用,会产生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传统的乏汽回收中,乏汽在换热器中放出热量,成为温度 较低的凝结水,通过电泵加压输送到下游设备,传统电泵站配套水箱体积庞大,热损失大, 结构复杂,有汽蚀且会消耗大量电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乏汽回收系统,解决传统的乏汽回收系 统大量消耗电能而且存在汽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乏汽回收系统,包括: 用于收集乏汽的乏汽集箱; 与所述乏汽集箱连接,用于将所述乏汽与工艺介质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 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用于收集所述乏汽经所述换热器后凝结的凝结水的集水罐; 与所述集水罐连接,控制凝结水输出的凝结水泵;其中, 所述乏汽集箱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乏汽入口,各个乏汽入口分别与不同来源的乏汽 进口管道连接; 所述换热器设置有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和加热工艺介质出口,所述待加热工艺介 质入口与工艺介质输入管道连接,所述加热工艺介质出口与工艺介质输出管道连接; 所述凝结水泵设置有动力源入口和凝结水出口,所述动力源入口与动力源输入管 道连接,所述凝结水出口与凝结水输出管道连接。 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与所述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连接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加 热工艺介质出口连接的第二部分;与所述换热器的乏汽入口和凝结水出口连接的第三部 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由挡板分隔;其中,所述换热 器还包括: 多个工艺介质流通管道,所述工艺介质流通管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 述工艺介质流通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 其中,所述换热器的顶端还设置有自动排气阀。 其中,所述凝结水泵的动力源为蒸汽或压缩空气。 其中,所述凝结水泵设置有一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 浮球;与所述浮球连接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设置于动力源入口处,所述第二开关设置于所述凝结水泵的排气口 处。 其中,所述凝结水泵的排气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集水罐的排气口。 其中,所述工艺介质输入管道和所述工艺介质输出管道分别设置有温度表,所述 乏汽集箱、所述动力源输入管道和所述凝结水输出管道分别设置有压力表。 其中,所述集水罐与所述凝结水泵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止回阀,所述凝结水泵与 所述凝结水输出管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止回阀。 其中,所述集水罐还连接有一液位计。 其中,所述换热器,所述集水罐和所述凝结水泵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 污口连接排污管道。 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同来源、压力的高品质乏汽通过乏汽进口管道集中到乏 汽集箱,形成一定压乏汽,由于乏汽集箱与换热器的压强差乏汽会通过乏汽集箱与换热器 之间的连接管道进入到换热器中,乏汽在换热器中与经工艺介质输入管道进入的待加热工 艺介质进行热交换,乏汽降温形成凝结水流入下方的集水罐中,经凝结水泵将凝结水由凝 结水输出管道输出到下游使用凝结水的设备。凝结水泵通过动力源输入管道输入的动力源 工作。整个系统不需消耗电能即可完成乏汽的回收再利用,不使用电泵,也就不存在汽蚀的 问题,而且待加热工艺介质被加热后能够直接输送到需要的设备无需对其单独加热避免了 能源浪费。 本技术实施例中,待加热工艺介质通过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进入到换热器的 第一部分内,再经进口进入工艺介质流管道内,乏汽通过乏汽入口进入第三部分内。乏汽与 待加热工艺介质通过工艺介质流通管道间接接触,两者就可以进行间接换热,乏汽将自身 热量通过热交换传递给工艺介质,乏汽冷凝得到凝结水聚结在第三部分的下部通过凝结水 出口流出,而待加热工艺介质被加热后由出口流到第二部分中,通过加热工艺介质出口流 出。乏汽与工艺介质间接完成热交换,避免了传统换热中直接接触使得凝结后的凝结水中 溶入了氧气或者其他杂质的问题,不降低凝结水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乏汽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乏汽回收系统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3表不本技术实施例的乏汽回收系统的集水罐的不意图; 图4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乏汽回收系统的凝结水泵的示意图一; 图5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乏汽回收系统的凝结水泵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乏汽集箱; 2-换热器;201-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202-第一部分;203-加热工艺介质出口; 204-第二部分;205-乏汽入口;206-凝结水出口;207-第三部分;208-挡板;209-工艺介 质流通管道;2091-进口;2092-出口; 3-集水罐;301-凝结水入口;302-凝结水出口;303-排气口;304-溢流口; 4-凝结水泵;401-联动机构;4011-浮球;4012-第一开关;4013-第二开关; 402-动力源入口;403-排气口; 5-乏汽进口管道;6-工艺介质输入管道;7-工艺介质输出管道;8-动力源输入管 道;9-凝结水输出管道;10-第一止回阀;11-第二止回阀;12-液位计;13-自动排气阀; 14、17、18-压力表;15、16-温度表;19-排污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 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乏汽回收系统大量消耗电能的问题,提供一种乏汽回收系 统,不使用电设备,能够减少电能消耗且不存在汽蚀。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乏汽回收系统,包括:用于收集乏汽的乏 汽集箱1 ;与所述乏汽集箱1连接,用于将所述乏汽与工艺介质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2 ;与 所述换热器2连接,用于收集所述乏汽经所述换热器2后凝结的凝结水的集水罐3 ;与所述 集水罐3连接,控制凝结水输出的凝结水泵4 ;其中,所述乏汽集箱1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乏 汽入口,各个乏汽入口分别与不同来源的乏汽进口管道5连接;所述换热器2设置有待加 热工艺介质入口和加热工艺介质出口,所述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与工艺介质输入管道6连 接,所述加热工艺介质出口与工艺介质输出管道7连接;所述凝结水泵4设置有动力源入口 和凝结水出口,所述动力源入口与动力源输入管道8连接,所述凝结水出口与凝结水输出 管道9连接。 不同来源、压力的高品质乏汽通过乏汽进口管道5集中到乏汽集箱1,形成一定压 乏汽,由于乏汽集箱与换热器的压强差乏汽会通过乏汽集箱1与换热器2之间的连接管道 进入到换热器2中,乏汽在换热器2中与经工艺介质输入管道6进入的待加热工艺介质进 行热交换,乏汽降温形成凝结水流入下方的集水罐3中,经凝结水泵4将凝结水由凝结水输 出管道9输出到下游使用凝结水的设备。凝结水泵4通过动力源输入管道8输入的动力源 工作。整个系统不需消耗电能即可完成乏汽的回收再利用,不使用电泵,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乏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收集乏汽的乏汽集箱;与所述乏汽集箱连接,用于将所述乏汽与工艺介质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用于收集所述乏汽经所述换热器后凝结的凝结水的集水罐;与所述集水罐连接,控制凝结水输出的凝结水泵;其中,所述乏汽集箱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乏汽入口,各个乏汽入口分别与不同来源的乏汽进口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设置有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和加热工艺介质出口,所述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与工艺介质输入管道连接,所述加热工艺介质出口与工艺介质输出管道连接;所述凝结水泵设置有动力源入口和凝结水出口,所述动力源入口与动力源输入管道连接,所述凝结水出口与凝结水输出管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乏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收集乏汽的乏汽集箱; 与所述乏汽集箱连接,用于将所述乏汽与工艺介质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 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用于收集所述乏汽经所述换热器后凝结的凝结水的集水罐; 与所述集水罐连接,控制凝结水输出的凝结水泵;其中, 所述乏汽集箱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乏汽入口,各个乏汽入口分别与不同来源的乏汽进口 管道连接; 所述换热器设置有待加热工艺介质入口和加热工艺介质出口,所述待加热工艺介质入 口与工艺介质输入管道连接,所述加热工艺介质出口与工艺介质输出管道连接; 所述凝结水泵设置有动力源入口和凝结水出口,所述动力源入口与动力源输入管道连 接,所述凝结水出口与凝结水输出管道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与所述待加热 工艺介质入口连接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加热工艺介质出口连接的第二部分;与所述换热器 的乏汽入口和凝结水出口连接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 部分分别由挡板分隔;其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多个工艺介质流通管道,所述工艺介质流通管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工 艺介质流通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宇鲍海涛唐晓生
申请(专利权)人:阿姆斯壮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