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58462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增益中频放大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频放大器,尤其涉及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
技术介绍
在接收机电路中,由于输入端信号过强或伴有较大的干扰电压输入时,会出现过 载现象。此时,输入信号增加,输出信号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小。为防止接收机过载,可适当 选取放大器末级和末前期的工作点,或采用AGC电路,这样可以增加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但 是一些特殊应用场合,像动态目标显示雷达接收机中,雷达接收机需要处理的目标回波信 号起伏大,即输入信号动态范围宽,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由干扰电压引起的过载,将宽输 入动态范围压缩成窄的输出动态范围,并保留输入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信息,常采用瞬 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和对数放大器。以上两种抗过载电路中,对数放大器具有独特的优越 性,其中频输入、中频输出幅度成对数特性,中频输出信号的频率和相位是输入信号的精确 再现。目前的中频放大器对各种干扰都只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的双增益中频放大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 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 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 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 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 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 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 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 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九电阻 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 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 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 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 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 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 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 第二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 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 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三电感的 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专利技术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双增益中频放大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 三三极管VT3、第四三极管VT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 电感L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 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一电源U1、第二电源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 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 阻R10,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1 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三三极管VT3的 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 的第一端、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和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 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 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U1的正极连接,第一电源U1的负极接 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第 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八电容C8的第 一端和第四三极管VT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 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接地,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 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四三极 管VT4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VT4的基极接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 R6的第二端、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接 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七电阻C7 的第二端和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 接地,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源U2的负极连接,第二电源U2的正极接地,第八电容 C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 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后接 地,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 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 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 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 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 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 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 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 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 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 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的正 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 地,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龙腾中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