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及直线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52945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8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应用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风道结构包括散热风道和风扇组件:散热风道包括插片式散热器和至少一个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相串联的子风道,插片式散热器用于与所述箱体传导热量;风扇组件设置在散热风道的一端,风扇组件用于向散热风道吹风,风扇组件吹出的风从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吹入,从散热风道的出风口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直线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及直线电机,风道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廉,风道结构设置在直线电机驱动器上,大大提高了插片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防止因温升过高而损坏直线电机驱动器上的元器件,提高了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和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结构及直线电机
[0001 ] 本技术涉及直线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线电机的风道结构及直线电机。
技术介绍
直线电机驱动器运行时发热严重,通常使用风机直接吹散热器进行散热,并没有独立的风道,这种散热方式散热效率低,温度无法快速降低,易使驱动器的功率器件受热严重,从而寿命降低,并且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直线电机,其减小了风阻,大大提高了插片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风道结构,应用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所述风道结构包括: 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包括插片式散热器和至少一个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相串联的子风道,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用于与所述箱体传导热量;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的一端,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向所述散热风道吹风,所述风扇组件吹出的风从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吹入,从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口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一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子风道置于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之间,所述第一子风道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串联形成所述散热风道,所述风扇组件置于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一端,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置于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二端的宽度,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二端采用斜面过渡,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二端的宽度等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还包括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二子风道置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一子风道的一端,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插片式散热器和所述第二子风道依次串联形成所述散热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的宽度等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的纵截面形状均呈“几”字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还包括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三子风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风扇组件置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一端,所述第三子风道置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另一端,所述插片式散热器和所述第三子风道串联形成所述散热风道,所述第三子风道的宽度等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所述第一挡条设置在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条设置在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另一端,所述插片式散热器通过所述第一挡条和所述第二挡条固定在所述箱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条和所述第二挡条的纵截面均为T字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安装板和三组以上风扇,三组以上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 还涉及一种直线电机,包括直线电机驱动器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所述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设置在所述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的风道结构及直线电机,风道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廉,风道结构设置在直线电机驱动器上,减小了风阻,大大提高了插片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防止因温升过高而损坏直线电机驱动器上的元器件,提高了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和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风道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风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第一子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第二子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风道结构及直线电机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的风道结构一实施例设置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风道结构包括风扇组件I和散热风道2,散热风道2包括插片式散热器23和至少一个与插片式散热器23相串联的子风道,插片式散热器23用于与所述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传导热量;风扇组件I设置在散热风道2的一端(图1中为左端),风扇组件I用于向散热风道2吹风,风扇组件I吹出的风从散热风道2的进风口吹入,从散热风道2的出风口流出。图1中散热风道2的左端部为进风口,右端部为出风口。当然,散热风道2的右端部也可为进风口,左端部也可为出风口。 其中,风扇组件I包括安装板3和三组以上风扇,三组以上风扇均安装在安装板3上,风扇为轴流风扇。图2中风扇组件I包括三组风扇,分别为第一组风扇4、第二组风扇5和第三组风扇6,第一组风扇4、第二组风扇5和第三组风扇6并列设置,第一组风扇4、第二组风扇5和第三组风扇6分别通过四个第一螺钉7固定在安装板3上,即每一组风扇采用四个第一螺钉7固定在安装板3上。安装板3可为金属板或塑料板,安装板3通过四个第二螺钉(未示出)固定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 散热风道2包括第一子风道21和第二子风道25,第一子风道21和第二子风道25的纵截面形状均呈“几”字形,图3中第一子风道21的纵截面形状为‘Tl形状的“几”字形,图4中第二子风道25的纵截面形状为形状的“几”字形。第一子风道21固定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第一子风道21置于风扇组件I与插片式散热器23之间,第二子风道25也固定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第二子风道25置于插片式散热器23的远离第一子风道21的一端(图中第二子风道25置于插片式换热器23的右端),第一子风道21、插片式散热器23和第二子风道25依次串联形成散热风道2,插片式散热器23分别与第一子风道21和第二子风道25紧密接触。风扇组件I置于第一子风道21的第一端(图中为左端),插片式散热器23置于第一子风道21的第二端(图中为右端)。第一子风道21的第一端(左端)的宽度大于第一子风道21的第二端(右端)的宽度,第一子风道21的第一端(左端)与第一子风道21的第二端(右端)采用斜面过渡,使得第一子风道21为扩口状,便于风量集中进入第一子风道21,风量损失小。第一子风道21的第二端(右端)的宽度等于插片式散热器23的宽度,使第一子风道21内的出风在风阻最小的情况下最大效率地吹向插片式散热器23。第二子风道25的宽度也等于插片式散热器23的宽度,从而经过插片式换热器23后的出风阻力小,风速高,使得从第二子风道25吹出的风能够远离插片式换热器23,减少了从第二子风道25吹出的风与插片式换热器23之间的热量交换,进一步提高了插片式换热器23的换热效率。 插片式散热器23通过第一挡条22和第二挡条24固定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第一挡条22和第二挡条24的纵截面均为T字形。第一挡条22设置在插片式散热器23的一端(图中为左端),第二挡条24设置在插片式散热器23的另一端(图中为右端),第一挡条22和第二挡条24的厚度应在合理范围内。设置第一挡条22和第二挡条24,使得插片式散热器23固定地更加牢固。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当风扇组件I的宽度与插片式散热器23的宽度一样时,上述实施例的风道结构可以省略第一子风道21,其它不变,那么插片式散热器23就置于风扇组件I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道结构,应用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包括插片式散热器和至少一个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相串联的子风道,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用于与所述箱体传导热量;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的一端,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向所述散热风道吹风,所述风扇组件吹出的风从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吹入,从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口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应用在直线电机驱动器的箱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包括插片式散热器和至少一个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相串联的子风道,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用于与所述箱体传导热量;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的一端,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向所述散热风道吹风,所述风扇组件吹出的风从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吹入,从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口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一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子风道置于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之间,所述第一子风道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串联形成所述散热风道,所述风扇组件置于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一端,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置于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二端的宽度,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二端采用斜面过渡,所述第一子风道的第二端的宽度等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风道还包括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二子风道置于所述插片式散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一子风道的一端,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插片式散热器和所述第二子风道依次串联形成所述散热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的宽度等于所述插片式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杰张弛余宁蒋哲金勤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