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18723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2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板构造,包含一导光区、一顶面、一底面、一前端面及一末端面。该顶面与该底面分别位于该导光区的相对两侧面,而该前端面与该末端面分别位于该导光区的相对两侧端。该第二顶面其具有一第一顶面、一第二顶面及一第三顶面,且该第二顶面以一斜度延伸连接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三顶面之间。如此,制成较为薄型的导光板,以达成降低导光板的厚度及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板构造;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构造改良,以降低导光板的厚度。
技术介绍
近年来信息电子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愈讲求轻、薄、短、小,在此趋势下,产品内部构件相对地开始简化,或者诉求降低厚度。对于液晶显示器(LCD)的背光模块而言,在背光模块的构件中,做为光源导引媒介的导光板占背光模块相当比例的厚度。为了降低背光模块的制造成本及总厚度,所以导光板势必朝薄型化与轻量化发展。已知导光板的形状可大致分为平板型及楔型板。一般而言,平板型导光板I可自入光侧13形成的厚度为均匀一致〔如图1所示〕,因此平板型导光板为厚度一致的矩形板。相对的,楔型导光板2可自入光侧13形成较厚的厚度,并逐渐延伸形成较薄的厚度〔如图2所示〕,且其整体断面为一边厚、一边薄〔呈略三角形剖面〕的楔型板。然而,无论已用平板型导光板或楔型导光板的构造具有其断面厚度较厚的缺点,因此其具有不利于薄型化。此外,已知导光板的构造,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59924号''导光板结构新型专利,其揭示一种导光板结构,其主要是一板状的导光板中,形成数个凸出或凹入表面的多边形体的聚光图腾,且聚光图腾是以数组形式排列于导光板,用以增加光线的反射及折射,并将导光板中传递的光源导引至形成聚光图腾的表面方向。另一已知导光板的构造,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86932号''导光板结构改良新型专利,其揭示一种导光板结构改良,该导光板表面具有依序排列而成的凹槽,凹槽呈V字型,且两凹槽顶端间呈一平面。另一已知导光板的构造,例如:中国专利公开第1553226号''背光模块及其导光板专利技术专利,其揭示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一本体,其中该导光板还包括一设置在该本体上的介质层,该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该本体的折射率,该介质层还包括一出光面,该出光面具有多个凹槽结构。另一已知导光板的构造,例如:中国专利公开第1609682号''面发光装置及其导光板专利技术专利,其揭示一种面发光装置及其导光板。该面发光装置包括至少一点光源和一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光入射面、一与该光入射面相交的底面和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光出射面,其中,该至少一光入射面具有多个切槽,该切槽的宽度或深度呈梯度式变化,该至少一点光源正对于具有最大宽度或深度的切槽设置。另一已知导光板的构造,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72111号''导光板入光结构改良新型专利,其揭示一种导光板是具有接受发光体光源的入光面、与上述入光面相连的底面以及与底面相对用以将发光体光源输出的出光面,而发光体则设置于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其中:该导光板的入光面具有复数个多角锥体结构,发光体的入光光源经由多角锥体结构,可增加光源扩散作用,使发光体所产生的光源均匀朝向导光板出光面散出。另一已知导光板的构造,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0728861号''导光板新型专利,其揭示一种导光板,其是于导光板入光侧的侧壁采由棱镜面往底面向外斜设,以适当拉长光源进入导光板后首次投射在棱镜面的位置,避免接近入光侧的棱镜面的亮度过亮的情形发生。然而,前述第M259924号、第M286932号、第1553226号及第1609682号的已知导光板构造仅改变平板型导光板的出光面构造,但在实际上导光板的主体构造仍属平板型构造,因此其整体厚度并未减少。此外,前述第M272111号及第200728861号的已知导光板构造仅改变楔型导光板的入光面构造,但在实际上导光板的主体构造仍属楔型构造,其整体厚度并未减少。因此,常用导光板的构造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良其构造,以改善常用导光板的厚度问题。前述专利仅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背景的参考及说明目前技术发展状态而已,其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为了满足上述需求而提供一种导光板构造,其将一顶面分为一第一顶面、一第二顶面及一第三顶面,且使该第二顶面以一斜度连接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三顶面之间,以解决常用导光板的厚度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原因,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构造,其将一顶面分为一第一顶面、一第二顶面及一第三顶面,且使该第二顶面以一斜度连接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三顶面之间,以制成较为薄型的导光板,以达成降低导光板的厚度及制造成本。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光板构造,包含:—导光区,其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顶面,其位于该导光区的第一侧;一底面,其位于该导光区的第二侧,该底面相对应于该顶面;一前端面,其位于该导光区的第一端,该前端面连接于该顶面及该底面之间,且该前端面提供一光源进行射入光线;及一末端面,其位于该导光区的第二端,该末端面相对应于该前端面,且该末端面连接于该顶面及该底面;其中该顶面包含一第一顶面、一第二顶面及一第三顶面,且该第二顶面以一斜度延伸连接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三顶面之间。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该顶面与该底面分别位于该导光区的相对两侧面,而该前端面与该末端面分别位于该导光区的相对两侧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在该导光区内该第一顶面与该第二顶面的夹角为一钝角。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在该导光区外该第二顶面与该第三顶面的夹角为一钝角。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一顶面至该底面的厚度与该前端面的宽度相等。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二顶面至该底面的厚度随着该第二顶面的倾斜方向递减。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三顶面至该底面的厚度与该末端面的宽度相等。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该末端面与前端面的厚度比例介于5/10至7/10之间。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一顶面及第二顶面的相加长度与该第一顶面、第二顶面及第三顶面的相加长度的比例介于1/10至1/8之间。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二顶面具有一遮光处理面。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该导光区的断面形状为杓子状或漏斗状。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依本专利技术,可制成较为薄型的导光板,可降低导光板的厚度及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已知导光板构造的断面示意图。图2是第二已知导光板构造的断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板构造结合光源的断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板构造的断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板构造的断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板构造的断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板构造的断面示意图。附图标号:I平板型导光板13 入光侧2楔型导光板23 入光侧3导光板构造30 导光区31 顶面311 第一顶面312 第二顶面313 第三顶面32 底面321 第一底面322 第二底面323 第三底面33 前端面330 起始点34 末端面α 钝角α ’ 钝角 α,,钝角α’”钝角H 前端面的厚度h末端面的厚度4光源5遮光处理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充分了解本专利技术,于下文将例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且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板构造适用各种导光板制程制造成型,例如:射出成型〔inject1n molding )、热压成型〔hot embossing molding )、射出压缩成型〔inject1n compress1n molding〕或其它制程。另外,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板构造适用于侧光式(edge lighting)背光模块中,以达成降低背光模块的厚度,并减少材料的使用,且于制程上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导光区;一顶面;一底面,其相对于该顶面;一前端面,其连接该顶面及该底面之间,且该前端面提供一光源进行射入光线;及一末端面,其相对于该前端面,且该末端面连接于该顶面及该底面之间;其中该顶面包含一第一顶面、一第二顶面及一第三顶面,且该第二顶面以一斜度延伸连接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三顶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一导光区; 一顶面; 一底面,其相对于该顶面; 一前端面,其连接该顶面及该底面之间,且该前端面提供一光源进行射入光线 '及 一末端面,其相对于该前端面,且该末端面连接于该顶面及该底面之间; 其中该顶面包含一第一顶面、一第二顶面及一第三顶面,且该第二顶面以一斜度延伸连接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三顶面之间。2.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分别位于该导光区的相对两侧面,而所述前端面与所述末端面分别位于所述导光区的相对两侧端。3.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区内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顶面的夹角为一钝角。4.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区外所述第二顶面与所述第三顶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忠勇
申请(专利权)人:富昱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