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红外变像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10983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0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紫红外变像管,作为核心部件装配在夜视仪上,用于紫外红外观察、探测。主要技术方案是:紫红外变像管的阴极玻片为透紫红外阴极玻片,电子光学系统为整体式锥电极,阴极为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试用证明:从根本上克服了原红外变像管功能单一的现象,达到将红外变像管、紫外变像管的功能合二为一,成为复合型变像管,所装配的夜视仪,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紫红外变像管
本技术属于一种光电变像管,具体是一种集紫外红外为一体的紫红外变像管。作为核心部件装配在夜视仪、探测器、分辨仪上,用于紫外线探测、红外线探测、指纹鉴别、夜间观察、科研及刑事案件侦察等。
技术介绍
现有的红外变像管(见图1) 一般由阴极盘1、阴极玻片2、银氧铯(Ag-O2-Cs)光电阴极3、阴极外筒4、阴极内筒5、玻筒6、屏蔽筒7、电极帽8、锥电极9、阳极外筒10、阳极盘U、阳极玻片12、荧光屏13及排气支管A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当红外(波长760~1200nm)图像入射到银氧铯光电阴极面3时,光电阴极将红外图像变成电子图像,经过电子光学系统(电极帽8、锥电极9),将电子图像在高压12KV的电场作用下,进行增强后传递到荧光屏13上,荧光屏再将电子图像转变成光学图像,供人眼观察。由于红外变像管只能对波长为760~1200nm的红外辐射有响应,紫外变像管只能对波长为18(T400nm的紫外辐射有响应,它们所装配的夜视仪器,分别有红外夜视仪和紫外夜视仪。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有时需要使用紫外夜视仪,有时需要使用红外夜视仪,两种仪器功能单一,工作时总要带上两种仪器。这样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重,交替使用很不方便,同时两种仪器的使用成本也高,不符合现代工作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 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目的是:根据红外变像管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缺陷。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一种紫外红外复合型变像管,从根本上克服红外变像管功能单一的现象,达到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能满足使用需求。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紫红外变像管包含阴极盘、阴极外筒、阴极内筒、玻筒、屏蔽筒、阳极外筒、阳极盘、阳极玻片、荧光屏、排气支管,其特征在于:阴极玻片为透紫红外阴极玻片,光电阴极为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阴极结构由二氧化硅、银、氧、铯、银组成,分别蒸镀在透紫红外阴极玻片上,电子光学系统为整体式锥电极。本技术通过实际试用证明:完全达到研制目的,成功地把波长为180~1400nm的紫红外辐射图像转变为可见的光学图像,将红外变像管、紫外变像管的功能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紫红外变像管。主要技术指标:光电灵敏度≥4μ A ;中心分辨力≥42.2Lp/mm ;亮度增益≥5 ;背景照度≥12 X KT3LX ;发现目标150m ;识别目标10m ;放大率0.74 ;畸变< 10%。本专利技术实用性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相信推广应用后,将会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图1,是红外变像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制作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的工艺流程图。图4,是本技术的透紫红外阴极玻片镀制S12膜层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制作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的示意图。图6,是图2的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的结构B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2,本技术是在红外变像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成的,与红外变像管的结构相比,除银氧铯光电阴极3、电子光学系统的电极帽8、锥电极9外完全相同,在加工工艺上,除阴极玻片2的材料和光电阴极的制作外完全相同。参照图1、2,对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包含阴极盘1、阴极外筒4、阴极内筒5、玻筒6、屏蔽筒7、阳极外筒10、阳极盘11、阳极玻片12、荧光屏13、排气支管A。所不同的是:阴极玻片为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市场购置,牌号TZW,可透过180?1400nm紫红外辐射),光电阴极为二氧化硅银氧铯(S12-Ag-O2-Cs)光电阴极14,阴极结构(见图6)由二氧化硅20、银21、氧22、铯23、银21组成,分别蒸镀在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上,电子光学系统为整体式锥电极16,将电极帽8、锥电极9合并为一个零件(见图2),制作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的具体操作(见图3、4、5):a、安装阴极玻片,将清洗好的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安装在夹具18上,而后连同夹具一起摆放在真空镀膜机真空腔内的蒸镀位置上,关闭真空腔(见图4);设备:普通真空镀膜机工具:自制夹具b、镀制S12膜层,开始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1.3?4Pa时,开启设备旋[0021 ] 转按钮,使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转动,转速约6?10转/分钟,开启蒸发S12电流按钮,缓慢调节电流,待电流达到8?1A时,保持2分钟后,S12膜层厚度达到90-110nm,停止蒸发;材料:Si02粉末(购置的标准产品,纯度达99.999%)C、取出阴极玻片,关闭电流开关和真空阀门,打开进气阀门,待真空度等于大气压时,再打开镀膜机真空腔,取出透紫红外阴极玻片,进行S12膜层厚度检测;仪器:光电膜层厚度测量仪d、去除阴极盘薄膜,用棉球沾取冰乙酸溶液,将透紫红外阴极玻片的阴极盘I边缘的薄膜擦去,注意保护好透紫红外阴极玻片内的薄膜(见图4);辅料:冰乙酸溶液(购置的标准产品,化学分析纯)e、第一次蒸银,将已封接透紫红外阴极玻片的变像管(见图5),通过排气支管A接在真空排气台上进行排气,当真空度达到1.3?4X 10_4Pa时,打开蒸发电源,缓慢调节电压至16V,开始蒸发银球19,形成覆盖S12的银层,待银层颜色变为金黄色时,停止蒸银,通过排气支管A将氧通入一变像管进行高频氧化;设备:普通真空排气台辅料:银(购置的标准产品,纯度达99.9999%),氧(通过加热高锰酸钾获得)f、第二次蒸银,接着进行第二次蒸银,待银层呈灰黑色时,停止蒸银,然后通入一铯,当光电流不再增大时,停止蒸铯;[0031 ] 仪器:灵敏度放大仪(排气台自身备有)辅料:铯(通过氯化绝与金属钙加热置换还原反应获得)g、高温处理,将小烘箱套住变像管,温度达到210°C为止,取下小烘箱;设备:普通小烘箱h、第三次蒸银,接着进行第三次蒸银,当光电流达到第二次蒸银的约7-8%时,停止蒸银;1、低温处理,将小烘箱套住变像管,温度达到130°C时,保温15分钟,当光电流大于5uA时,取下小烘箱,封下变像管。此时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制作完毕。参照图2,紫红外变像管的排气支管A应开在整体式锥电极16的前部位置。参照图2,本技术关键技术分析:1、阴极玻片改为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是满足紫红外变像管对两种光线变像的需要。2、电子光学系统改为整体式锥电极16,是为了减少电子光学系统零件的尖棱面及焊点,尽量避免放电,以便提高紫红外变像管的成像清晰度和装配效率。3、光电阴极的结构改为二氧化硅银氧铯(S12-Ag- O2-Cs)光电阴极14,是为了对紫红外两种光线都响应而作出的选择。4、排气支管A开在整体式锥电极16的前部位置,是为了靠近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便于蒸镀阴极材料,并提高阴极的制作质量。本技术所装配的夜视仪、探测器、分辨仪已投入使用。观察效果与单个的紫外红外仪器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紫红外变像管,包含阴极盘(1)、阴极外筒(4)、阴极内筒(5)、玻筒(6)、屏蔽筒(7)、阳极外筒(10)、阳极盘(11)、阳极玻片(12)、荧光屏(13)、排气支管(A),其特征在于:阴极玻片为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光电阴极为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14),阴极结构由二氧化硅(20)、银(21)、氧(22)、铯(23)、银(21)组成,分别蒸镀在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上,电子光学系统为整体式锥电极(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紫红外变像管,包含阴极盘(I)、阴极外筒(4)、阴极内筒(5)、玻筒(6)、屏蔽筒(7)、阳极外筒(10)、阳极盘(11)、阳极玻片(12)、荧光屏(13)、排气支管(A),其特征在于:阴极玻片为透紫红外阴极玻片(15),光电阴极为二氧化硅银氧铯光电阴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绍生谭剑东杨勇刚杨存波舒晓丹胡月熙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云光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