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及灌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99140 阅读:3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8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缓冲器,包括腔体,所述腔体顶部和腔体底部分别连接有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腔体内部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上端连接进液接头,软管下端延伸至腔体底部上方,且与出液接头不不连通,所述腔体顶部还安装有排气阀。采用上述缓冲器的灌流系统,包括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所述进液管路和/或排液管路上串联有所述的缓冲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缓冲器及灌流系统,克服了现有蠕动技术方法中的干扰和液面抖动问题,使实验得到的波形干净、数据准确。(*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器及灌流系统
本技术涉及用于教学及科研的生物实验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灌流操作中使用的缓冲器及灌流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灌流系统,例如脑片灌流系统大都采用重力作用来注液和排液,这种方式下的注液需要使用专用药液袋或药液瓶,并且需要将药液袋挂到足够的高度才能克服管阻,进而流入实验槽内,药液流速会受药液袋高度影响,不易控制,从而进液流量不易控制,且流量值的大小很不直观;排液时的吸入口位置不可调,流量也不可调,导致实验槽内的药液液面高度不能调节,影响药液中的组织活性,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佳,而且排液需要在实验槽体旁边放置废液收集装置,妨碍实验操作。鉴于上述问题,现在有不少使用蠕动泵向实验槽内灌注或吸出药液的技术,其流量调节直观、简便,实验槽内药液液面高度可调,实验系统布局不受限制,但是由于蠕动泵的蠕动会给系统带进很多干扰,同时实验槽内的液面波动较大,直接导致探测到的实验波形数据不准,甚至实验不成功。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灌流系统容易造成液面干扰和波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缓冲器。本技术所述缓冲器,包括腔体,所述腔体顶部和腔体底部分别连接有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腔体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缓冲器,包括腔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顶部和腔体底部分别连接有进液接头(3)和出液接头(5),所述腔体内部设置有软管(4),所述软管上端连接进液接头,软管下端延伸至腔体底部上方,且与出液接头不不连通,所述腔体顶部还安装有排气阀(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4)下端与腔体(1)底部距离不大于5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接头(5)位于腔体底面几何中心,所述进液接头(3)位于腔体顶部非中心区域。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4)在腔体内部成螺旋形走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缓冲器,包括腔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顶部和腔体底部分别连接有进液接头(3)和出液接头(5),所述腔体内部设置有软管(4),所述软管上端连接进液接头,软管下端延伸至腔体底部上方,且与出液接头不不连通,所述腔体顶部还安装有排气阀(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4)下端与腔体(I)底部距离不大于5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接头(5)位于腔体底面几何中心,所述进液接头(3)位于腔体顶部非中心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4)在腔体内部成螺旋形走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波周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