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桩体的压缩。(*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凝土综合作用粧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桩体,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
技术介绍
我国建筑工程桩基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使用木桩作为住所、木桥基础。19世纪20年代出现铸铁、钢板桩和钢管桩基础。上世纪初才出现厂制和现场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包括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就地灌注混凝土桩则在上世纪20?30年代一些高层建筑的基础中使用。近几年来,建筑桩基发展很快,一些新的桩型和施工工艺得到了推广运用,其共同特点是提高承载力,降低造价。其中包括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长螺旋压灌混凝土桩、挤扩支盘桩、大直径筒桩和预应力竹节管桩等等。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桩基技术的特点为:抗压灌注桩注重竖向抗压承载力,当需要满足竖向抗拔(抗浮)要求时,必须大量增加钢材用量,然而大量增加钢材只能局部有效地增加抗拉强度增强抗拔或抗浮性能,由于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差,当桩体依然承受较大拉力(浮力)时很容易出现桩身开裂或钢筋绣蚀破坏。当遇到抗拔要求较高的情况下,现有技术通常会采用增加抗拔桩或抗拔锚杆,而这无疑增加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工程造价和延长了施工的周期。因此,有需要专利技术出一种新型的桩体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钢筋混凝土桩体无法同时具有较高抗压性、抗拔性和抗裂性的要求,从而提出一种具有较高抗压性、抗拔性和抗裂性的现场灌注抗压抗拔抗裂综合作用桩。本技术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的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桩体的压缩。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所述径向突出部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从而使所述底端为扩大的桩体底端。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包括:若干个所述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体桩体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间还具有所述径向突出部。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所述预应力筋为若干根,且沿所述混凝土桩体轴向均匀布置。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所述预应力筋上附着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对所述预应力筋与所述混凝土桩体进行物理隔离,从而使得承载结构达到龄期后所述预应力筋能够被拉张。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所述承载结构内部设有薄钢管和钢筋网,所述薄钢管与所述承载结构和所述钢筋网固定定位连接,其中,所述预应力筋设于所述薄钢管内部。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所述预应力筋为钢丝束、钢绞线或钢锚索。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所述承载结构为承台,所述承台包括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垫层;所述承载结构上设有用于将预应力筋锚固于所述承载结构上的固定部件。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所述承载结构为底板。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上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通过现场灌注的方式进行综合作用桩的浇柱成桩,可以大大增加桩体在土壤内部的抗浮性能,另外,在混凝土达到设计龄期后,通过锚拉底座采用拉张设备对预应力筋进行拉张,可以在不增加钢筋使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大综合作用桩的抗拉抗裂性,能够大大节约具有高抗拉抗裂性综合作用桩的制造成本,另外,所述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可以增大土壤对桩体的磨擦力,从而增大对桩体上浮的阻力,进而增强桩体的抗浮性。因此,本技术中所提供的这种综合作用桩可以在原有较好抗压性能和同时具备较好的抗浮性能和抗拉抗裂性能。【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混凝土综合作用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所述综合作用桩包括混凝土桩体1,所述混凝土桩体I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I的顶端;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9,所述混凝土桩体I内设有钢筋笼8和预应力筋2,其中,所述预应力筋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8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I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2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2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桩体I的压缩。所述径向突出部9优选为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从而使所述底端为扩大的桩体底端。如图2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包括若干个所述径向突出部9,所述混凝体桩体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间还具有所述径向突出部9,所述混凝土桩体优选为具有2个径向突出部9。其中,所述预应力筋优选为若干根,且沿所述混凝土桩体轴向均匀布置。所述预应力筋上附着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对所述预应力筋2与所述混凝土桩体I进行物理隔离,从而使得承载结构达到龄期后所述预应力筋2能够被拉张。所述承载结构内部设有薄钢管5和钢筋网(此处未标出),所述薄钢管5与所述承载结构和所述钢筋网固定定位连接,其中,所述预应力筋2设于所述薄钢管5内部。所述预应力筋2为钢丝束、钢绞线或钢锚索。所述承载结构为承台,所述承台包括混凝土底板3和混凝土垫层4 ;所述承载结构上设有用于将预应力筋2锚固于所述承载结构上的固定部件6,所述固定部件为预埋铁盒7。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所述混凝土桩体的压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所述混凝土桩体的压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径向突出部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桩体包括若干个所述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体桩体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间还具有所述径向突出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应力筋为若干根,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献刚,付豫楹,熊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刘献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