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凝土综合作用粧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桩体,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
技术介绍
我国建筑工程桩基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使用木桩作为住所、木桥基础。19世纪20年代出现铸铁、钢板桩和钢管桩基础。上世纪初才出现厂制和现场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包括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就地灌注混凝土桩则在上世纪20?30年代一些高层建筑的基础中使用。近几年来,建筑桩基发展很快,一些新的桩型和施工工艺得到了推广运用,其共同特点是提高承载力,降低造价。其中包括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长螺旋压灌混凝土桩、挤扩支盘桩、大直径筒桩和预应力竹节管桩等等。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桩基技术的特点为:抗压灌注桩注重竖向抗压承载力,当需要满足竖向抗拔(抗浮)要求时,必须大量增加钢材用量,然而大量增加钢材只能局部有效地增加抗拉强度增强抗拔或抗浮性能,由于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差,当桩体依然承受较大拉力(浮力)时很容易出现桩身开裂或钢筋绣蚀破坏。当遇到抗拔要求较高的情况下,现有技术通常会采用增加抗拔桩或抗拔锚杆,而这无疑增加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工程造价和延长了施工的周期。因此,有需要专利技术出一种新型的桩体来解决上述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所述混凝土桩体的压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所述混凝土桩体的压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径向突出部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桩体包括若干个所述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体桩体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间还具有所述径向突出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混凝土综合作用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应力筋为若干根,且...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