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敏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91893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5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包括桥式整流器T1,桥式整流器T1的两个输入端与交流电源连接,桥式整流器T1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1的一端、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容C5的一端和运放OP1的电源正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运放OP1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正端连接,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1的一端和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5的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即可实现对大负载的可调输出,同时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包括桥式整流器T1,桥式整流器T1的两个输入端与交流电源连接,桥式整流器T1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1的一端、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容C5的一端和运放OP1的电源正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运放OP1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正端连接,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1的一端和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5的一端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即可实现对大负载的可调输出,同时成本低。【专利说明】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
技术介绍
在高负载的可调电源
,为了实现可实现高负载和可调,一直使用的数字可调电源,数字可调电源生产过程繁琐,同时需要软件和硬件配合,故障率高,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解决现有高负载可调电源故障率高、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包括桥式整流器Tl,桥式整流器Tl的两个输入端与交流电源连接,桥式整流器Tl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l的一端、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NPN三极管Ql的集电极、电容C5的一端和运放OPl的电源正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运放OPl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正端连接,NPN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l的一端和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桥式整流器Tl的负极输出端、电容Cl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运放OPl的电源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负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OPl的反相输入端和单刀三掷器Kl的固定端连接,单刀三掷器Kl的三个活动端分别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即可实现对大负载的可调输出,成本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包括桥式整流器Tl,桥式整流器Tl的两个输入端与交流电源连接,桥式整流器Tl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l的一端、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NPN三极管Ql的集电极、电容C5的一端和运放OPl的电源正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运放OPl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正端连接,NPN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l的一端和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桥式整流器Tl的负极输出端、电容Cl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运放OPl的电源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负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OPl的反相输入端和单刀三掷器Kl的固定端连接,单刀三掷器Kl的三个活动端分别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本技术的原理如下:交流电经过桥式整流器Tl之后,加载到运放OPl的同相输入端和电源负端。如果大负载没有接入大负载输出端前,此电路刚刚打开交流电,三极管Q1,三极管Q2不导通,使得输入到运放OPl电源负端的电压为0,此时运放OPl的正极电压高于负极电压,运放OPl的输出端电压表现为高电平。紧接着由于运放OPl输出端连接着三极管Ql的基极,使得三极管Ql导通,带动三极管Q2导通。电压经过电阻R3与电阻R6分压后,送到运放OPl的电源负端的电压也随之升高。在此过程中大电容C4不断的充电,起到电源反向叠加作用。当运放OPl电源正负端电压相同之后,电路趋于稳定。此时将负载接入,由于大负载的阻抗效应,电路内电压将随之下降,其实过程相当于将电阻R9的阻值提高,依然经过按照上述的分析过程,最终电压会趋于稳定,即可输出稳定电压。三极管Q3用于负载限制,如果负载过大,电阻R6上的分压超过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导通电压,三极管Q3处于导通,使得三极管Ql的基极接地,三极管Ql截止,三极管Q2截止,断开负载。电路中单刀三掷器Kl的AB连接线即电阻R9的另一端和R3的另一端连接调整成AC连接线即电阻R7的另一端和R3的另一端连接时,大负载的电阻效应与电阻R7进行电路分压,叠在电阻R7上的电压不同,使得电容C4,电阻R3与电阻R7的充电电路的时间常数增大或者减小,可使得电路的趋于稳态的时间增大,可应用于某些对供电电压的上升时间有不同要求的大负载。以上所述实施方式,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来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桥式整流器Tl,桥式整流器Tl的两个输入端与交流电源连接,桥式整流器Tl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l的一端、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NPN三极管Ql的集电极、电容C5的一端和运放OPl的电源正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运放OPl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正端连接,NPN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l的一端和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桥式整流器Tl的负极输出端、电容Cl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运放OPl的电源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负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OPl的反相输入端和单刀三掷器Kl的固定端连接,单刀三掷器Kl的三个活动端分别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文档编号】H02M7/02GK203813677SQ201420252640【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7日 【专利技术者】陈敏 申请人:陈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高负载的可调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桥式整流器T1,桥式整流器T1的两个输入端与交流电源连接,桥式整流器T1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1的一端、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容C5的一端和运放OP1的电源正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运放OP1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正端连接,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1的一端和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桥式整流器T1的负极输出端、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运放OP1的电源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和大负载输出负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OP1的反相输入端和单刀三掷器K1的固定端连接,单刀三掷器K1的三个活动端分别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
申请(专利权)人:陈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