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88761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5 13:54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进口、出口、位于两端的集流管及连通对应集流管的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相互靠近的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以及相互靠近的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形成有将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隔开的第一空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将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隔开的第一空隙,减小了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流体内部换热,提升了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进口、出口、位于两端的集流管及连通对应集流管的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相互靠近的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以及相互靠近的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形成有将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隔开的第一空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将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隔开的第一空隙,减小了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流体内部换热,提升了换热效果。【专利说明】平行流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属于汽车空调换热器领域。
技术介绍
近几十年来,汽车空调得到了迅速发展,占空调机械的第二位。换热器作为汽车空调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需要根据市场方面的要求进行改进优化设计。因为平行流换热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近年来已被逐渐应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平行流换热器是将管带式换热器的制冷剂单路进出或双路并、串联进出的形式改变为双层多流程进出的形式。它主要由微通道扁管、散热翅片和集流管组成。在微通道扁管的两端设置所述集流管,用于分配和汇集制冷剂。在相邻的微通道扁管之间设有波纹状的或带有百叶窗形的散热翅片,用以强化换热器与空气侧的换热效率。在集流管的内部设有隔板,可以将所有的微通道扁管分成若干个流程,合理分配每个流程的扁管数,以得到最佳的平行流换热器换热效率。由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双层多流程进出结构,两端的集流管都有两个可以相互流通的流道,其中每个流道都对应着一层的扁管。为了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可以在集流器的两个流道中间插入了带有冲孔的中间隔板。平行流换热器的集流管是由多个部件组成,需要多道加工工序,如冲孔、弯边和焊接等。相对于扁管和散热翅片而言,在平行流换热器的制造和使用过程当中,集流管就更加容易出现问题,如泄漏、虚焊和变形等,所以为了保证平行流换热器的可焊接性和可用性,合理、可行的集流管结构设计成为了目前研发的重点之一。现有技术中平行流换热器位于同一侧的集流管是紧密焊接在一起的,不可否认,这种紧密焊接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整体强度,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该平行流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下部集流管紧密焊接结构不利于扁管和翅片上冷凝水的排放,以至于冷凝水会积在换热器下部,堵塞下部风道,影响换热性能;另外,制冷剂的进口集流管与出口集流管有较高的温差,如果位于同一侧的集流管是紧密焊接在一起的,其必然具备较大的接触面积,而接触面积越大就会产生越多的制冷剂内部换热,最终导致换热器与外部的环境的换热效率的大幅度降低。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果较好的平行流换热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进口、出口、位于两端的集流管及连通对应集流管的扁管,所述进口及出口与对应的集流管连通,所述集流管包括相互靠近的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以及相互靠近的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位于扁管的一端,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位于扁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形成有将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隔开的第一空隙。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是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第一垫板相互固定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空隙是由于设置该第一垫板而形成的。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若干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若干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一垫板设有连通第一流通孔与第二流通孔的穿孔。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垫板连续覆盖住所有的第一流通孔及所有的第二流通孔。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垫板具有腰部,其两端厚、中间薄,并且所述第一垫板设有形成所述腰部的第一凹面及第二凹面,所述第一集流管及第二集流管分别设有对应贴合于所述第一凹面及第二凹面的第一配合面及第二配合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平行流换热器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的第二垫板,所述第二垫板同样用以固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空隙位于该第一垫板及该第二垫板之间;所述第二垫板具有腰部,其两端厚、中间薄,并且所述第二垫板设有形成所述腰部的第一凹面及第二凹面,所述第一集流管及第二集流管分别设有对应贴合于所述第一凹面及第二凹面的第一配合面及第二配合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之间形成有将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相互隔开的第二空隙,所述第一空隙及/或第二空隙为排水通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是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第三垫板相互固定在一起的,所述第二空隙是由于设置该第三垫板而形成的,所述第三垫板具有腰部,其两端厚、中间薄,并且所述第三垫板设有形成所述腰部的第三凹面及第四凹面,所述第三集流管及第四集流管分别设有对应贴合于所述第三凹面及第四凹面的第三配合面及第四配合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平行流换热器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之间的第四垫板,所述第四垫板同样用以固定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二空隙位于该第三垫板及该第四垫板之间,所述第四垫板的形状与所述第三垫板相同。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中其中一个与所述进口连通,另一个与所述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及第四集流管均为圆管形且均设有与所述扁管连通的若干冲孔;所述平行流换热器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形成有将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隔开的第一空隙,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流体内部换热,提升了换热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2的主视图。图5是图1中第二集流管的立体图。图6是图1中的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通过第一垫板及第二垫板相互固定在一起时的立体图。图7是图1中第一垫板的立体图。图8是图1中第二垫板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9中画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集流管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中第一集流管的轴向视图。图13是图11中的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通过第一垫板及第二垫板相互固定在一起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100,其包括进口 10、出口20、位于两端的集流管、连通对应集流管的扁管5、以及位于所述扁管5之间以起到强化换热效率的散热翅片6。所述平行流换热器100能够应用于汽车空调上,并且根据使用的不同可以是蒸发器或者冷凝器。所述集流管包括相互靠近的第一集流管I与第二集流管2、以及相互靠近的第三集流管3与第四集流管4。所述第一集流管I与第二集流管2位于扁管5的一端(在本专利技术平行流换热器100的安装情形下,为上端),所述第三集流管3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进口、出口、位于两端的集流管及连通对应集流管的扁管,所述进口及出口与对应的集流管连通,所述集流管包括相互靠近的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以及相互靠近的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位于扁管的一端,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位于扁管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形成有将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相互隔开的第一空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宁杰崔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