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元媛专利>正文

一种相变环控灭火一体化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75697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相变环控灭火一体化隧道,包括多个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通风/排烟风机、火灾探测器、气体浓度探头、隧道内温度探测探头、PLC控制器、火灾声光报警器、吊顶支撑龙骨、喷射口及隧道外温度探测探头;吊顶支撑龙骨设在隧道上部,将隧道分隔为通风通道及车行道区域两部分,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设在吊顶支撑龙骨底部,形喷射口设在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底部;通风/排烟风机、火灾探测器及气体浓度探头位于通风通道内;隧道内温度探测探头、PLC控制器及火灾声光报警器设在隧道内侧壁上,隧道外温度探测探头设在隧道外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高度集成、安全可靠,高效节能,噪音低,自动化程度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变环控灭火一体化隧道
本技术涉及一种隧道环控灭火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相变环控灭火一体化隧道。
技术介绍
目前,隧道的环控及灭火方式有自然通风/排烟和机械通风/排烟方式以及单独设置的灭火系统,将隧道内的有害气体排出隧道,使隧道内的有害气体浓度低于规范要求的限值;火灾时将烟气排出隧道,以及人工开启灭火设备手持灭火。自然通风/排烟方式依靠隧道内空气的自然流动以及车辆运行中引起的气流扰动,使隧道内的空气发生置换,稀释隧道内的有害气体。该方式不依靠机械动力,主要优点为节能、造价低、不需维护;缺点为工作不连续,运行效果的稳定性差,主要用于长度较短、运行车辆危险性以及密度较低、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隧道。机械通风/排烟方式依靠风机的机械力,使隧道内的空气发生置换,稀释或排出隧道内的有害气体。该方式依靠机械动力,主要优点为可连续工作、运行的稳定性较高;缺点为不节能、造价较高、需要维护,主要用于长度较长、运行车辆危险性以及密度较高、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隧道。另外,目前所有隧道的环控及灭火方式都存在下列缺点无法克服:1、需要另外单独设置灭火系统,增加成本以及占用大量的有限的隧道空间;2、现有的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相变环控灭火一体化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一对通风/排烟风机、火灾探测器、气体浓度探头、隧道内温度探测探头、PLC控制器、火灾声光报警器、吊顶支撑龙骨、多个喷射口及隧道外温度探测探头;所述的吊顶支撑龙骨横向设置在隧道的上部,将所述的隧道分隔为通风通道及车行道区域两部分,所述的通风通道位于所述的车行道区域的正上方;所述的多个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的吊顶支撑龙骨的底部,形成变相及灭火吊顶,位于所述的车行道区域的上方,呈矩阵排列,两个相邻的所述的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之间设有空气流通通道,所述的空气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的通风通道及车行道区域,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变环控灭火一体化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一对通风/排烟风机、火灾探测器、气体浓度探头、隧道内温度探测探头、PLC控制器、火灾声光报警器、吊顶支撑龙骨、多个喷射口及隧道外温度探测探头;所述的吊顶支撑龙骨横向设置在隧道的上部,将所述的隧道分隔为通风通道及车行道区域两部分,所述的通风通道位于所述的车行道区域的正上方;所述的多个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的吊顶支撑龙骨的底部,形成变相及灭火吊顶,位于所述的车行道区域的上方,呈矩阵排列,两个相邻的所述的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之间设有空气流通通道,所述的空气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的通风通道及车行道区域,所述的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内设有相变及灭火材料,所述的多个喷射口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的条状封装相变及灭火材料壳体的底部;所述的一对通风/排烟风机分别设置在所述的通风通道内,所述的一对通风/排烟风机关于所述的隧道中线对称;所述的火灾探测器及气体浓度探头分别设置在所述的隧道的内壁顶部,位于所述的通风通道内;所述的隧道内温度探测探头、PLC控制器及火灾声光报警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的隧道的内侧壁上,位于所述的车行道区域内,所述的隧道内温度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元媛
申请(专利权)人:邓元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