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钵苗移栽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75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包括前部独轮驱动的动力牵引机构、后部仿形船板上的钵苗移栽机构,通过中间的牵引架组成整机。钵苗移栽机构由纵向送秧、推秧、移秧、横向送秧、插秧的一系列装置所组成,纵向送秧采用平行四连杆机构,育秧盘采用软、硬质钵苗育秧盘套接装置。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机械化程度高、降低钵苗盘使用费,有利于软质育秧钵苗盘的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稻钵苗移栽机本技术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具体是指一种将钵苗育秧盘中的秧苗按一定行距和所需株距移栽到水田地里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水稻钵苗由于在移栽过程中可保持完整的根系,增产效果显著,因此,我国农业部把水稻钵苗栽培技术定位于“九五”期间水稻增产主要措施而加以推广。目前国内广泛采用软质秧盘育秧,其移栽方式有人工或半机械化两种,采用人工式秧苗移栽方式其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采用从育秧盘人工拔秧后再由机械完成抛秧的半机械化式移栽方式,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秧苗落点无序而造成疏密不均,不能充分发挥水稻钵苗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同时也难以配套实施一项水稻增产技术--侧深施肥技术,对后续机械化的收割作业的实施造成严重障碍。在国外,日本推出的RX系列水稻钵苗移栽机解决了上述问题,其结构是采用2-4轮驱动的动力机构,及采用浮筒和液压仿形机构,在送秧、移秧过程中采用钵苗180度换向机构,使整体结构繁杂,其造价高,另外该机采用的硬质钵苗育秧盘的成本高,难以在我国推广应用,而我国创造的廉价的软质钵苗育秧盘技术虽已被广泛推广,可惜的是尚未研制出使用软质钵苗育秧盘的移栽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适用硬质钵苗育秧盘又可适用软质钵苗育秧盘,且能按一定行距、株距可调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机械化程度高的独轮驱动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它包括前部设置的独轮驱动的动力牵引机构、后部设置在仿形船板上的钵苗移栽机构以及通过中间的牵引架组成,其中,a、动力牵引机构包括:发动机固定在动力架的前端之上,动力架的后端与行走传动箱相固定,转向手柄固定在行走传动箱的上端,-->行走传动箱下端的轴固定一个行走轮,牵引架的前端和行走传动箱的后端相固定,牵引架后端的支架呈倒v字形,其两个支架的下端铰接在仿形船板上,过埂器的杠杆分别铰接在牵引架的两侧,过埂器杠杆的尾端设有吊钩通过挂链和仿形船板的前侧相接;b、钵苗移栽机构包括:工作传动箱设置在仿形船板的后侧,工作传动箱的输入轴通过万向节与行走传动箱的输出轴相接,在工作传动箱的横向两侧分别依次设有链箱和送秧变速箱,传动轴上的锥齿轮与工作传动箱内的锥齿轮相啮合,传动轴作为链箱和送秧变速箱的共用传动轴,在工作传动箱和链箱上方的固定架上固定有秧箱,在秧箱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与固定架构成一体,在每个固定板的外侧分别平行设有托秧主动杆和托秧被动杆,秧箱的前侧设有托秧架,托秧架上设置了带有凹槽的托秧块,托秧架的两端均与托秧主动杆一端,托秧被动杆的一端相铰接,托秧主动杆的另一端与送秧变速箱的纵向送秧轴固定,托秧被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固定板上,在每个托秧主动杆上设有回位的弹簧,由托秧主动杆、托秧被动杆和托秧架及固定板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在每个固定板的外侧上同时分别设有纵向送秧连杆,纵向送秧连杆的一端铰接在主动托秧杆上,其另一端铰接在纵向送秧摆杆的一端,纵向送秧摆杆另一端与受扭簧约束的纵向送秧爪铰接,纵向送秧摆杆的中部铰接在两个固定板之间的摆杆轴上,摆杆轴上设有扭簧,纵向送秧爪的一端与秧箱上装载的硬质钵苗育秧盘上的两侧定位方孔相对应,两个固定板的内侧之间设有推秧架,推秧架上固定有推秧杆,推秧杆与托秧架上的托秧块的凹槽相对应,推秧杆的一端固定在推秧架上,推秧架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推秧齿条,推秧齿条与送秧变速箱的推秧轴上的齿轮相啮合,其齿轮壳体固定在固定板内侧上,推秧轴上设有回位的扭簧,在托秧架的下方设有受扭簧约束的压秧杆,压秧杆的两端铰接在链箱壳体上,在每个链箱内,传动轴上的锥齿轮与主动带轮轴一端的锥齿轮相啮合,主动带轮轴另一端上的带轮上-->套有横向送秧皮带,在横向送秧皮带上设有定位的凸柱,横向送秧皮带另一端套在两端有拉簧张紧的被动带轮轴上的带轮上,在横向送秧皮带的一侧设有回转体,回转体上固定有两个插秧爪,回转体通过链箱中的链条与传动轴相配置。另外,在硬质钵苗育秧盘上可套有带秧苗的软质钵苗育秧盘,软质钵苗育秧盘上设有纵横排列的锥形钵穴与硬质钵苗育秧盘的锥形钵穴相重叠,在钵穴底部设有分割缝隙或圆孔。本技术的优点是:(1)在总体布局上,前半部设置了独轮驱动的动力牵引机构,后半部设置了在仿形船板上的钵苗移栽机构,通过中间的牵引架连接,使结构非常简化,降低成本,给操作带来方便。(2)由于在机械移栽工艺程序上,特别采用了平行四连杆机构,实现了移送秧苗的动作,同时使钵苗在纵向送秧、推秧、移秧、横向送秧的一系列动作中,保持了钵苗根系的方向不变,简化了结构,达到机械化移栽目的,提高了工作效率。(3)将纵横排列锥形钵穴的带有秧苗的软质钵苗育秧盘套在硬质钵苗育秧盘上,使软质钵苗育秧盘适于机械化移栽使用,因此降低了钵苗盘的使用费用,有利于我国普通使用的软质育秧钵苗盘的推广应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后侧部分放大结构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图4为图2摘去一部分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平行四连杆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推秧架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的送秧变速箱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的链箱结构图。图9为本技术的软硬钵苗育秧盘套用的结构图。-->图10为图9的俯视图。图11为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图。1、发动机  2、动力架  3、行走传动箱  4、转向手柄5、行走轮  6、牵引架  7、过埂器  8、万向节  9、仿形船板10、尾轮  11、固定板  12、固定架  13、工作传动箱  14、链箱  15、送秧变速箱  16、传动轴  17、秧箱  18托、秧主动杆19、托秧被动杆  20、托秧架  21、托秧块  22、纵向送秧轴23、推秧轴  24、弹簧  25、纵向送秧连杆  26、纵向送秧摆杆27、纵向送秧爪  28、摆杆轴  29、推秧架  30、推秧杆  31、推秧齿条  32、齿轮  33、压秧杆  34、主动带轮轴  35、被动带轮轴  36、横向送秧皮带  37、回转体  38、插秧爪  39、链条  40、硬质钵苗育秧盘  41、软质钵苗育秧盘  42、扭簧43、传动齿轮  44、变速齿轮  45、变速齿轮  46、变速齿轮47、大齿轮  48、凸轮轴  49、右凸轮  50、左凸轮  51、纵向送秧凸轮  52、扇齿  53、扇齿轴  54、推秧齿轮  55、锥齿轮  56、链轮  57、锥齿轮  58、拉簧  59、链轮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a、动力牵引机构包括:发动机(1)固定在动力架(2)的前端之上,动力架(2)的后端与行走传动箱(3)相固定,转向手柄(4)固定在行走传动箱(3)的上端,行走传动箱(3)下端轴上固定一个行走轮(5),牵引架(6)的前端和行走传动箱(3)的后端相固定,牵引架(6)后端的支架呈倒v字形,其两个支架的下端铰接在仿形船板(9)上,过埂器(7)的杠杆分别铰接在牵引架(6)的两侧,过埂器(7)杠杆的尾端设有吊钩,通过挂链和仿形船板(9)的前侧相接,仿形船板(9)下侧设有支撑作用的尾轮(10);b、钵苗移栽机构包括:工作传动箱(13)设置在仿形船板(9)的后侧,工作传动箱(13)的输入轴通过万向节(8)与行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是:它包括前部设置的独轮驱动的动力牵引机构、后部设置在仿形船板上的钵苗移载机构二部分组成,通过中间的牵引架组成整机,其中,a、动力牵引机构包括:发动机(1)固定在动力架(2)的前端之上,动力架(2)的后端与行走 传动箱(3)相固定,转向手柄(4)固定在行走传动箱(3)的上端,行走传动箱(3)下端的轴上固定一个行走轮(5),牵引架(6)的前端和行走传动箱(3)的后端相固定,牵引架(6)后端的支架呈倒v字形,其两个支架的下端铰接在仿形船板(9)上,过埂器(7)的杠杆分别铰接在牵引架(6)的两侧,过埂器(7)杠杆的尾端设有吊钩,通过挂链和仿形船板(9)的前侧相接;b、钵苗移栽机构包括:工作传动箱(13)设置在仿形船板(9)的后侧,工作传动箱(13)的输入轴通过万向节(8)与行走传动箱( 3)的输出轴相接,在工作传动箱(13)的横向两侧分别依次设有链箱(14)和送秧变速箱(15),传动轴(16)上的锥齿轮与工作传动箱(13)内的锥齿轮相啮合,传动轴(16)作为链箱(14)和送秧变速箱(15)的共用传动轴,在工作传动箱(13)和链箱(14)上方的固定架(12)上固定有秧箱(17),在秧箱(17)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与固定架(12)构成一体,在每个固定板(11)的外侧分别平行设有托秧主动杆(18)和托秧被动杆(19),秧箱(17)的前侧设有托秧架(20),托秧架(20)上设置了带有凹槽的托秧块(21),托秧架(20)的两端均与托秧主动杆(18)一端、托秧被动杆(19)的一端相铰接,托秧主动杆(18)的另一端与送秧变速箱(15)的纵向送秧轴(22)固定,托秧被动杆(19)的另一端铰接在固定板(11)上,在每个托秧主动杆(18)上设有回位的弹簧(24),由托秧主动杆(18)、托秧被动杆(19)和托秧架(20)及固定板(11)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在每个固定板(11)的外侧上同时分别设有纵向送秧连杆(25),纵向送秧连杆(25)的一端铰接在主动托秧杆(18)上,其另一端铰接在纵向送秧摆杆(26)的一端,纵向送秧摆杆(26)另一端与受扭簧约束的纵向送秧爪(27)铰接,纵向送秧摆杆(26)的中部铰接在两个固定板(11)之间的摆杆轴(28)上,摆杆轴(28)上设有扭簧(42),纵向送秧爪(27)的一端与秧箱(17)上装载的硬质钵苗育秧盘(40)上的两侧定位方孔相对应,两个固定板(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是:它包括前部设置的独轮驱动的动力牵引机构、后部设置在仿形船板上的钵苗移载机构二部分组成,通过中间的牵引架组成整机,其中,a、动力牵引机构包括:发动机(1)固定在动力架(2)的前端之上,动力架(2)的后端与行走传动箱(3)相固定,转向手柄(4)固定在行走传动箱(3)的上端,行走传动箱(3)下端的轴上固定一个行走轮(5),牵引架(6)的前端和行走传动箱(3)的后端相固定,牵引架(6)后端的支架呈倒v字形,其两个支架的下端铰接在仿形船板(9)上,过埂器(7)的杠杆分别铰接在牵引架(6)的两侧,过埂器(7)杠杆的尾端设有吊钩,通过挂链和仿形船板(9)的前侧相接;b、钵苗移栽机构包括:工作传动箱(13)设置在仿形船板(9)的后侧,工作传动箱(13)的输入轴通过万向节(8)与行走传动箱(3)的输出轴相接,在工作传动箱(13)的横向两侧分别依次设有链箱(14)和送秧变速箱(15),传动轴(16)上的锥齿轮与工作传动箱(13)内的锥齿轮相啮合,传动轴(16)作为链箱(14)和送秧变速箱(15)的共用传动轴,在工作传动箱(13)和链箱(14)上方的固定架(12)上固定有秧箱(17),在秧箱(17)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与固定架(12)构成一体,在每个固定板(11)的外侧分别平行设有托秧主动杆(18)和托秧被动杆(19),秧箱(17)的前侧设有托秧架(20),托秧架(20)上设置了带有凹槽的托秧块(21),托秧架(20)的两端均与托秧主动杆(18)一端、托秧被动杆(19)的一端相铰接,托秧主动杆(18)的另一端与送秧变速箱(15)的纵向送秧轴(22)固定,托秧被动杆(19)的另一端铰接在固定板(11)上,在每个托秧主动杆(18)上设有回位的弹簧(24),由托秧主动杆(18)、托秧被动杆(19)和托秧架(20)及固定板(11)构成平行四连杆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龙一朱圣赞金光新郑正吉王玉平张竟昂
申请(专利权)人:延吉插秧机制造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2[中国|吉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