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74622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道路雨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中的雨水口结构,具体地是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该雨水口结构包括路缘石、进水口、雨水井和溢流井,所述进水口包括水平进水口和竖向进水口;在雨水井和溢流井之间的隔墙上开设调节出水口、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本发明专利技术使雨水口的过流能力加大,可提高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能力;可有效去除初期雨水径流中的颗粒物;可分别排出不同时段的雨水径流,还能够有效控制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和进行调蓄净化;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雨水口结构集雨水口、路缘石和溢流口为一体,可同时实现排水、截污和分流的功能,占地面积小,便于模块化生产加工,也便于施工和维护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道路雨水处理
,特别是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中的雨水口结构,具体是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速度空前,规模空前。道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道路不透水表面面积不断增加,雨水无法下渗导致地表雨水径流增加。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一般为10?15%,国外有些城市甚至超过30?40%。因此,为了协调城市发展中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把握日益增加的道路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妥善处理道路建设对环境、水资源等带来的干扰和影响,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城区的道路排水设计还是以管道排水为主,在一些城郊或城乡结合部以沟渠排水为主,对雨水总的思想还是体现在一个“排”字上。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城市道路排水的弊端日益明显,这种以简单排放为单一方式和目标的道路排水系统就暴露出以下主要问题: 1、道路排洪压力大:城市扩张过程中,大量自然地面逐步被包括道路的硬化下垫面所取代,道路周边区域硬化率也日益增大;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大,暴雨汇流迅速,径流量和径流峰值成倍增加,道路排水系统还常常担负着周边汇水面的排水任务,因此必然加大道路的排水压力,洪涝风险增加,道路安全系数也随之下降;我国许多城市每年的雨季由于道路洪涝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影响,如2007年济南的马路洪水灾害以及安徽、重庆等地的洪涝、北京近年多处道路、立交桥的严重积水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2、路面径流污染严重:路面径流污染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是仅次于农业污染的第二大面污染源;占城市汇水面约20%的道路,对受纳水体悬浮物和烃类污染的贡献分别为50%和30% ;美国约有60%的河流和50%的湖泊污染与非点源污染有关,已实现二级处理的城市,水体BOD年负荷约40%-80%来自雨水径流;道路对沿线周边的水体污染十分严重;路面雨水径流中除含有重金属、碳氢化合物等对环境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质以外,车辆运行带来的油类等污染物,行人抛弃的废物、从庭院和其它开阔地上冲刷到街道上的碎屑和污染物等,最终都将在雨水淋洗、冲刷作用下迁移至水环境中,并对这些水域产生很大危害;在周边有生态敏感保护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的地方,道路污染物对生物及其多样性和水质的潜在威胁更需要认真对待; 3、雨水资源流失严重:我国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城市年缺水量达60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超采且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快,城市需水量日益增加,人们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缺水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面及周边区域的雨水从城市雨污水管网白白流走,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雨水资源,还使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及水环境不堪重负;据多年前的粗略统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雨水总量将达到110亿立方米,而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率还不到10%,随着城市的发展,不透水道路面积增加,城市雨水流失量还将继续大幅增大;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处于飞速发展阶段,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31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干扰和破坏,如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占用与破坏,植被破坏,大气、噪声、土壤、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对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自然、人文景观价值的影响;同时,地面硬化率的增加使得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阻隔,进而影响城市水循环系统。我国的城市道路传统排水主要通过雨水口,而雨水口常常由于设计或维护不当导致过流能力降低,从而造成城市道路积水或内涝。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雨水口由于设计或维护不当导致过流能力降低从而造成城市道路积水或内涝以及不能去除初期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等缺点,提供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包括路缘石、进水口、雨水井和溢流井,路缘石设置在行车道和绿化带之间,雨水井和溢流井分别位于路缘石的两侧且由隔墙隔开,雨水井设置在行车道的路面下方,溢流井设置在绿化带的地面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包括水平进水口和竖向进水口,水平进水口和竖向进水口均与雨水井连通,水平进水口设置在行车道路面上,水平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一雨水篦子,竖向进水口设置在路缘石上位于行车道一侧的立壁上;所述溢流井的顶部开口,在雨水井和溢流井之间的隔墙上开设调节出水口、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调节出水口连通雨水井和溢流井,第一溢流口高于绿化带的地面且低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第二溢流口高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且位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的侧面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雨水篦子倾斜设置在水平进水口上,其位于行车道一侧的边部高于位于路缘石一侧的边部。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出水口距离雨水井底部的高度不小于出水口的管径。进一步地,在所述溢流井的顶部开口处设置第二雨水篦子。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雨水篦子沿平行于行车道延伸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雨水篦子沿垂直于行车道延伸的方向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雨水井内增设截污挂篮,所述截污挂篮位于第一雨水篦子的下方,所述截污挂篮的外侧包裹有过滤介质。进一步地,所述路缘石的顶部设置有能够打开的顶盖,所述顶盖的前端设置有一个S形的扳扣。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通过设置水平进水口和竖向进水口,使雨水口的过流能力加大,可提高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能力;通过设置截污挂篮,可有效去除初期雨水径流中的颗粒物;通过设置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可分别排出不同时段的雨水径流,结合截污挂篮和绿化带,还能够有效控制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和进行调蓄净化;同时,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雨水口结构集雨水口、路缘石和溢流口为一体,可同时实现排水、截污和分流的功能,占地面积小,便于模块化生产加工,也便于施工和维护管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城市道路的布局俯视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雨水口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雨水口结构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截污挂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路缘石;2,进水口 ;3,雨水井;4,溢流井;5,第一雨水篦子;6,调节出水口 ;7,第一溢流口 ;8,第二溢流口 ;9,第二雨水篤子;10,截污挂篮;11,顶盖;21,水平进水口 ;22,竖向进水口 ;100,行车道;101,绿化带;102,隔墙;103,出水口 ;104,过滤介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包括路缘石1、进水口 2、雨水井3和溢流井4,路缘石I设置在行车道100和绿化带101之间,雨水井3和溢流井4分别位于路缘石的两侧且由隔墙102隔开。其中,所述雨水井3设置在行车道100的路面下方,溢流井4设置在绿化带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包括路缘石、进水口、雨水井和溢流井,路缘石设置在行车道和绿化带之间,雨水井和溢流井分别位于路缘石的两侧且由隔墙隔开,雨水井设置在行车道的路面下方,溢流井设置在绿化带的地面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包括水平进水口和竖向进水口,水平进水口和竖向进水口均与雨水井连通,水平进水口设置在行车道路面上,水平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一雨水篦子,竖向进水口设置在路缘石上位于行车道一侧的立壁上;所述溢流井的顶部开口,在雨水井和溢流井之间的隔墙上开设调节出水口、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调节出水口连通雨水井和溢流井,第一溢流口高于绿化带的地面且低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第二溢流口高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且位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的侧面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包括路缘石、进水口、雨水井和溢流井,路缘石设置在行车道和绿化带之间,雨水井和溢流井分别位于路缘石的两侧且由隔墙隔开,雨水井设置在行车道的路面下方,溢流井设置在绿化带的地面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包括水平进水口和竖向进水口,水平进水口和竖向进水口均与雨水井连通,水平进水口设置在行车道路面上,水平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一雨水篦子,竖向进水口设置在路缘石上位于行车道一侧的立壁上;所述溢流井的顶部开口,在雨水井和溢流井之间的隔墙上开设调节出水口、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调节出水口连通雨水井和溢流井,第一溢流口高于绿化带的地面且低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第二溢流口高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且位于溢流井的顶部开口的侧面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雨水篦子倾斜设置在水平进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龙王明宇黄涛车伍李俊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