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静专利>正文

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60531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6:39
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包括环形的固定于井口的保持架,在保持架的下方等间距连接有垂直于其所在面的多个液压管,液压管中有活塞和推杆,推杆底端连接活塞,顶端从液压管的顶端伸出;液压管底端通过液压管道连接潜水泵,在井口边沿井盖放置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液压管的外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的输出均接潜水泵的控制单元,当两个输出条件均满足预设时,控制单元控制启动潜水泵;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有其它类似的两种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水的浮力或者液压动力,在井盖不在的情况下通过滚筒式金属防护网起到有效保护警戒作用,非常方便且可靠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上,但是目前多数城市中,排水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在下水道井口位置,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出现井盖失踪现象。当雨量较大时,会使得雨水淹没井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何在井盖离开井口后,为雨水淹没的井口提供警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利用声光进行告警的装置,但是在恶劣气候下,这些装置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以液压传动为理论依据,使得行人在远离危险范围外就能看到水面下的井口提高警惕,及时不慎接近井口也可以被安全保护,有效降低人身伤害,可以预先起到明显警示及安全防护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包括固定于井底地面上的底座,该底座由中空的外筒体和中空的内筒体组成,内筒体的顶端封闭,外筒体的下端通过支脚连接在地面上,相邻的支脚之间为进水通路,外筒体的顶端有向其轴心延伸的边沿,该边沿与内筒体的顶端之间有缝隙,在外筒体内壁与内筒体外壁之间设置有环形的充气浮圈,充气浮圈的截面尺径大于所述缝隙,在充气浮圈上方等间隔设置有立柱2,相邻的立柱2之间有带孔洞的防护网3。所述进水通路通过液压管道10连接潜水泵11,在井口边沿井盖放置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液压管4的外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的输出均接潜水泵11的控制单元,当两个输出条件均满足预设时,控制单元控制启动潜水泵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利用水的浮力或者液压动力,在井盖不在的情况下通过滚筒式金属防护网起到有效保护警戒作用,非常方便且可靠性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装配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单体液压管装配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单体液压管零件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钩锁装置初始状态。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钩锁装置工作状态。图6为本专利技术使用时的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一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包括环形的固定于井口的保持架1,在保持架I的下方等间距连接有垂直于其所在面的多个液压管4,液压管4中有活塞5和推杆6,推杆6底端连接活塞5,顶端从液压管4的顶端伸出。该结构中,活塞5在液压管4中与管内壁有一定的距离,当井下有水时,依靠水的浮力将活塞5向上推,带动推杆6伸出液压管4,最终伸出到井口,围绕井口呈圆形,对过往行人进行警示。实施例二考虑到水的浮力在多数情况下不足以推动活塞5,因此对实施例一的结构进行了升级。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将液压管4底端通过液压管道10连接潜水泵11,液压管4通过安装块9安装在保持架I上。液压管4的下端设置密封圈7和尾端接头8,尾端接头8通过螺钉13和螺母14固定。在井口边沿井盖放置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液压管4的外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的输出均接潜水泵11的控制单元,当两个输出条件均满足预设时,控制单元控制启动潜水泵11。推杆6的顶端伸出液压管4后连接位于保持架I的上方的环形架,保持架I上方有卡槽,环形架的下部卡在卡槽中。环形架的上方等间隔连接有立柱2,相邻的立柱2之间有带孔洞的防护网3,液压管4上部有卸载孔。该结构实现了自动控制,利用液压推动力将活塞5和推杆6向上推,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井盖不在时,压力传感器给控制单元发出信号,此时,控制单元开始接收液位传感器信号并对其进行判断,当液位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单元输出信号控制继电器开关打开潜水泵11,就地抽水输入至液压管道10,再到达液压管4,对活塞5产生推动力,推动活塞5和推杆6向上运动,推杆6带动环形架脱离保持架,连同立柱2、防护网3 —起上升至井口夕卜,防护网3能够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当活塞5高于液压管4上的卸载孔时,潜水泵11供出压力与卸载孔流失压力差使得防护网3被托起处于稳定状态,且潜水泵11不会过载。此时液压不再将活塞5向上推动。实施例三考虑到本装置应用在条件比较恶劣的场所,如果断电则会引起装置的警示部分突然掉落,因此对实施例二的结构进行了升级。在井口侧壁上设置有铰链式结构的钩锁装置12,钩锁装置12的锁钩朝上且通过转轴连接于钩锁装置本体,能够在竖直面上呈180°转动。如图4和图5所示,在防护网3上升过程中,钩锁装置12与防护网3相互接触处于“上仰”状态,当防护网3被推至工作高度不再上升时,钩锁装置12的锁钩下落,卡在防护网3的某个孔洞上或者环形架的底部,钩锁装置12的目的在于防止强降雨之后容易断电,使得潜水泵11关闭,防护网3无压力支持而坠落;在该钩锁装置12保护下断电时可有效钩挂防护网3,使得整个防护功能正常启用。当水位下降到安全高度,或盖井盖时,只需手工放下防护网3即可。实施例四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包括多个纵向设置的液压管4,液压管4的下端通过液压管道10连接潜水泵11,液压管道10底部为环状,向上伸出多个支管连接至液压管4,液压管4中有活塞5和推杆6,推杆6底端连接活塞5,顶端从液压管4的上端伸出后固定连接至环形的保持架I下方,在井口边沿井盖放置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液压管4的外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的输出均接潜水泵11的控制单元,当两个输出条件均满足预设时,控制单元控制启动潜水泵11。该结构中,液压管道10底部固定于地面上,液压管4也是竖直固定的,向上推动时,保持架1、推杆6、活塞5—起向上。实施例五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包括固定于井底地面上的底座,该底座由中空的外筒体和中空的内筒体组成,内筒体的顶端封闭,外筒体的下端通过支脚连接在地面上,相邻的支脚之间为进水通路,外筒体的顶端有向其轴心延伸的边沿,该边沿与内筒体的顶端之间有缝隙,在外筒体内壁与内筒体外壁之间设置有环形的充气浮圈,充气浮圈的截面尺径大于所述缝隙,在充气浮圈上方等间隔设置有立柱2,相邻的立柱2之间有带孔洞的防护网3。该结构中,可充分利用水的浮力,充气浮圈卡在内外筒体之间,外筒体底部的进水通路进水,充气浮圈很容易上浮,带动立柱2、防护网3 —起副处井口,当水褪去时,无浮力作用,充气浮圈又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内外筒体顶端的缝隙可以避免充气浮圈脱离控制。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将进水通路通过液压管道10连接潜水泵11,在井口边沿井盖放置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液压管4的外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的输出均接潜水泵11的控制单元,当两个输出条件均满足预设时,控制单元控制启动潜水栗11。该结构也利用液压推动力,推动充气浮圈上升,避免只靠水的浮力不足以使其上升的现象。图6表示出了本专利技术防护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中A表示本装置,其能够在井盖不在时,提供上升的防护网进行预警,以避免过往行人和车辆误入下水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井底地面上的底座,该底座由中空的外筒体和中空的内筒体组成,内筒体的顶端封闭,外筒体的下端通过支脚连接在地面上,相邻的支脚之间为进水通路,外筒体的顶端有向其轴心延伸的边沿,该边沿与内筒体的顶端之间有缝隙,在外筒体内壁与内筒体外壁之间设置有环形的充气浮圈,充气浮圈的截面尺径大于所述缝隙,在充气浮圈上方等间隔设置有立柱(2),相邻的立柱(2)之间有带孔洞的防护网(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充气浮圈的下水道井口自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井底地面上的底座,该底座由中空的外筒体和中空的内筒体组成,内筒体的顶端封闭,外筒体的下端通过支脚连接在地面上,相邻的支脚之间为进水通路,外筒体的顶端有向其轴心延伸的边沿,该边沿与内筒体的顶端之间有缝隙,在外筒体内壁与内筒体外壁之间设置有环形的充气浮圈,充气浮圈的截面尺径大于所述缝隙,在充气浮圈上方等间隔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静
申请(专利权)人:刘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