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加热控温系统,包括换热装置,其一端依次连接有排气阀、膨胀罐、单向阀、循环泵、第一中间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中间换热器、第一膨胀阀、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三中间换热器、第二膨胀阀、第二气液分离器、冷凝器、油分离器、压缩机、第三气液分离器,第三气液分离器连接至第一中间换热器,第一中间换热器的出口处通过第四管路连接至换热装置的另一端;第二气液分离器底部和第三气液分离器之间通安装有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三中间换热器上部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三气液分离器连通;第二中间换热器上部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三气液分离器连通。使用灵活。(*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加热控温系统
本技术涉及控温装置
,尤其是一种制冷加热控温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控温装置,通常采用制冷压缩机技术往往不能从高温直接进行降温,当运用于高过55度工况下降温,往往出现压缩机保护或损坏。另外,通过先经过冷却水或冷风从高温250度降温到常温,再开启制冷机降温到低温段,虽然这种方式在高温段比较节能,但是系统中需要安装电磁阀、电动阀或气动阀来切换,在低温段时会因为风冷换热器或水冷换热器额外的散发冷量,导致系统降不到应有的温度或需要加大制冷机的功率(在低温段制冷机的效率较低,不节能)。因为循环系统中安装有阀件,经常高温低温环境中使用降低使用寿命,增加系统风险。控温方式:一般采用控制系统出口温度,因为反应釜等传热大滞后换热装置,控制系统出口温度与实际目标要控制的温度滞后性太大,往往出现控温精度不良,上下波动过大,影响广品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 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制冷加热控温系统,从而可以方便的实现大范围工况工作,工作可靠性。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制冷加热控温系统,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第五管路依次连接有排气阀、膨胀罐、单向阀、循环泵、第一中间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中间换热器、第一膨胀阀、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三中间换热器、第二膨胀阀、第二气液分离器、冷凝器、油分离器、压缩机、第三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三气液分离器连接至第一中间换热器,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的出口处通过第四管路连接至换热装置的另一端,所述第四管路上安装有加热管;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底部和第三气液分离器之间通过第一管路安装有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三中间换热器上部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三气液分离器连通,所述第三中间换热器上部还通过第六管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顶部连通;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上部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三气液分离器连通,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上部还通过支路与第一气液分离器顶部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压缩机和第三气液分离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测控点和压力测控占.所述加热管处设置有第四温度测控点;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温度测控点;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温度测控点;所述换热装置内设置有第五温度测控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紧凑、合理,操作与使用简便,可以方便的使制冷剂在超高温(零下110度一250度)的工况下线性降温到低温段,可靠性好,灵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油分离器;2、压缩机;3、第三气液分离器;4、冷凝器;5、第二电子膨胀阀;6、第六管路;7、第二气液分离器;8、第一管路;9、膨胀罐;10、第二管路;11、第二膨胀阀;12、第三中间换热器;13、第三管路;14、第一气液分离器;15、第一膨胀阀;16、第二中间换热器;17、第一电子膨胀阀;18、第一中间换热器;19、加热管;20、第四管路;21、反应釜;22、第五管路;23、循环泵;24、单向阀;25、排气阀;T、第一温度测控点;Ρ、压力测控点;Τ1、第二温度测控点;Τ2、第三温度测控点;Τ3、第四温度测控点;Τ4、第五温度测控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的换热装置可以采用反应器、换热器等设备,以下以反应釜为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加热控温系统,包括反应爸21,反应爸21的一端通过第五管路22依次连接有排气阀25、膨胀罐9、单向阀24、循环泵23、第一中间换热器18、第一电子膨胀阀17、第二中间换热器16、第一膨胀阀15、第一气液分离器14、第三中间换热器12、第二膨胀阀11、第二气液分离器7、冷凝器4、油分离器1、压缩机2、第三气液分离器3,第三气液分离器3连接至第一中间换热器18,第一中间换热器18的出口处通过第四管路20连接至反应釜21的另一端,第四管路20上安装有加热管19 ;第二气液分离器7底部和第三气液分离器3之间通过第一管路8安装有第二电子膨胀阀5 ;第三中间换热器12上部通过第二管路10与第三气液分离器3连通,第三中间换热器12上部还通过第六管路6与第二气液分离器7顶部连通;第二中间换热器16上部通过第三管路13与第三气液分离器3连通,第二中间换热器16上部还通过支路与第一气液分离器14顶部连通。位于压缩机2和第三气液分离器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测控点T和压力测控点P。加热管19处设置有第四温度测控点Τ3。第四管路20上设置有第二温度测控点Tl。第五管路22上设置有第三温度测控点Τ2。反应釜21内设置有第五温度测控点Τ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一)循环系统:I)、全密闭制冷加热控温系统与外接反应器(换热器)相连接,全密闭制冷加热控温系统中出油口与反应器(换热器)的下进口相连接,系统进油口与反应器(换热器)的上出口相连接,使之构成一个密闭式循环系统。2)、系统中的导热油加注:将导热油加注到膨胀罐9中,开启排气阀25,打开循环泵23,从膨胀槽中抽导热油到系统中,同时将系统中的空气排出,通过不断的加注导热油使系统中的空气不断的排出,直到系统中绝大部分的空气排出,关闭排气阀25。使构成一个不与空气接触的循环系统。(第一次排气可能系统中有少许残留空气,通过几次升降温过程会顺着膨胀过程将残留空气带出)(二)制冷系统:I)、当系统反馈信号显示需要降温时,系统启动循环泵23和制冷机,通过导热介质与制冷系统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从而系统降温。2)、制冷系统工作:压缩机2压缩一油分离器I —冷凝器4冷凝一第二气液分离器7 —第二膨胀阀11 —第三中间换热器12 —第一气液分离器14 —第一膨胀阀15 —第二中间换热器16 —第一电子膨胀阀17 —第一中间换热器18 —第三气液分离器3 —回到压缩机2 ;(二)加热系统当系统反馈信号显示需要升温恒温控制时,系统启动循环泵23和按需输出加热功率,使温度控制在需要的范围内。实际使用过程中,制冷剂采用R404A、R508B和R14,其通过压缩机2压缩,进入油分离器1,然后在冷凝器4内混合后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7内,液态的R404A进入第二膨胀阀11,然后进入第三中间换热器12,变成气态的R508B和R14通过第六管路6进入第三中间换热器12,通过换热作用,换成气态的R404A进入第三气液分离器3内,而R508B液化,R14气化,两者同时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14,气态的R14进入第二中间换热器16,液态的R508B进入第一膨胀阀15后进入第二中间换热器16,通过第二中间换热器16的作用,液态的R14进入第一电子膨胀阀17后再进入第一中间换热器18,而气态的R508B进入第三气液分离器3 ;最后通过第一中间换热器18输出最终所需温度。本技术通过第三中间换热器12、第二中间换热器16和第一中间换热器18实现逐级降温。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加热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第五管路(22)依次连接有排气阀(25)、膨胀罐(9)、单向阀(24)、循环泵(23)、第一中间换热器(18)、第一电子膨胀阀(17)、第二中间换热器(16)、第一膨胀阀(15)、第一气液分离器(14)、第三中间换热器(12)、第二膨胀阀(11)、第二气液分离器(7)、冷凝器(4)、油分离器(1)、压缩机(2)、第三气液分离器(3),所述第三气液分离器(3)连接至第一中间换热器(18),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18)的出口处通过第四管路(20)连接至换热装置的另一端,所述第四管路(20)上安装有加热管(19);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7)底部和第三气液分离器(3)之间通过第一管路(8)安装有第二电子膨胀阀(5);所述第三中间换热器(12)上部通过第二管路(10)与第三气液分离器(3)连通,所述第三中间换热器(12)上部还通过第六管路(6)与第二气液分离器(7)顶部连通;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16)上部通过第三管路(13)与第三气液分离器(3)连通,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16)上部还通过支路与第一气液分离器(14)顶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加热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第五管路(22)依次连接有排气阀(25)、膨胀罐(9)、单向阀(24)、循环泵(23)、第一中间换热器(18)、第一电子膨胀阀(17)、第二中间换热器(16)、第一膨胀阀(15)、第一气液分离器(14)、第三中间换热器(12)、第二膨胀阀(11)、第二气液分离器(7)、冷凝器(4)、油分离器(I)、压缩机(2)、第三气液分离器(3),所述第三气液分离器(3)连接至第一中间换热器(18),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18)的出口处通过第四管路(20)连接至换热装置的另一端,所述第四管路(20)上安装有加热管(19);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7)底部和第三气液分离器(3)之间通过第一管路(8)安装有第二电子膨胀阀(5);所述第三中间换热器(12)上部通过第二管路(10 )与第三气液分离器(3 )连通,所述第三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厥枝,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冠亚恒温制冷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