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流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4557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2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主流道底端与第一分流道中部连通,第一分流道两端分别与一条第二分流道中部连通,所述主流道与第一分流道连通部位设置有拉料结构,该拉料结构由若干沿主流道外壁圆周均匀布置的竖直拉料片构成,第一分流道与第二分流道的连通部位设置有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为心形,缓冲结构纵向一侧的心形尖端与第一分流道连接,缓冲结构横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二分流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保证把料头留在公模中,避免流道在顶出时产生胶粉,经过缓冲结构的汇合,注塑流体在第二分流道的直径截面上的温度可大致呈均匀分布,保证各个模穴中的成品具有较为一致的品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塑模具流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结构设计
,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代工业中,对零部件的加工要求是越来越高。零部件的加工,模具是一个关键,各种各样的模具应运而生。目前,现有的射出成型模具通常包括公模、母模以及流道,该公模和母模合模后形成一型腔,热浇道与型腔相连通,从射出成型机的热嘴喷出的熔融塑胶通过该热流道注入到该型腔内以成型出注塑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流道进浇方式为侧进浇式。现有技术的注塑模具在注塑完毕开模时,料头经常留在母模上,从而导致模具在生产中,无法实现正常的自动化生产,导致出现废品,甚至机械故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同时,现有的流道在顶出时容易产生胶粉,加工繁琐,并且容易将流道拉出公模内。在注塑成型时,熔融的原料(以下简称注塑流体)经主流道进入各个分流道,最后进入模穴中形成成品。注塑流体的流动阻力与粘度成正比,即粘度越小注塑流体的流动阻力越小,流动越顺畅,反之亦然。而注塑流体的粘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由于直径截面上流体速度中间高边缘低,形成速度梯度,即剪切率,靠近边缘处剪切率大,导致边缘处剪切摩擦生热多,这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主流道底端与第一分流道中部连通,第一分流道两端分别与一条第二分流道中部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与第一分流道连通部位设置有拉料结构,该拉料结构由若干沿主流道外壁圆周均匀布置的竖直拉料片构成,第一分流道与第二分流道的连通部位设置有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为心形,缓冲结构纵向一侧的心形尖端与第一分流道连接,缓冲结构横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二分流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主流道底端与第一分流道中部连通,第一分流道两端分别与一条第二分流道中部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与第一分流道连通部位设置有拉料结构,该拉料结构由若干沿主流道外壁圆周均匀布置的竖直拉料片构成,第一分流道与第二分流道的连通部位设置有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为心形,缓冲结构纵向一侧的心形尖端与第一分流道连接,缓冲结构横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二分流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料片有6片,相邻2片之间的夹角为6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相对的弧形壁及两相对的竖直壁,两弧形壁与第一分流道平滑连接,两竖直壁与第二分流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模具流道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小英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