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管、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连接于主管上的若干个横担;横担设置于主管的不同高度位置上,每个高度位置上包括三个横担;每个高度位置上的三个横担中,两个横担轴线共线并分布于主管的两侧,另一个横担的轴线垂直于其他两个横担而使三个横担呈T字形布置于主管的周向上。该双开环钢管杆结构简洁、外形优美、占地面积小、传力明确,能较好地适用于双回线路开断环入的情况;2、该双开环钢管杆避免采用两基90度转角杆塔,以一基杆塔代替两基大转角杆塔,减少杆塔和基础的工程量。(*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输变电线路工程中的输电塔,尤其是一种双开环钢管杆形式的输电塔。
技术介绍
输电塔是一种输变电线路工程中所需数量巨大而且很重要的高耸结构,其作为重要生命线工程的电力设施,在输电线路工程中经常会用到各种类型及不同用途的输电塔。随着输电线路输电容量及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同塔双回及多回线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故出现了很多大荷载杆塔,如组合角钢铁塔等等。然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对线路走廊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使得线路场地越来越小、线路走廊越来越狭小。近期,在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中,随着电网发展的需要,对一些现有的双回线路进行开断环入的情况也逐步增多,所以,开发一种满足输电线路输电容量、电压等级和线路走廊要求的简洁实用的双开环钢管杆型式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输配电线路中的能够满足输电容量和电压等级要求且所需线路走廊较小的双开环钢管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管、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的主管上的若干个横担;所述的横担设置于所述的主管的不同高度位置上,每个所述的高度位置上包括三个所述的横担;每个所述的高度位置上的三个所述的横担中,两个所述的横担轴线共线并分布于所述的主管的两侧,另一个所述的横担的轴线垂直于其他两个所述的横担而使三个所述的横担呈T字形布置于所述的主管的周向上。优选的,所述的主管、所述的横担均为锥形管;所述的主管的下部的截面积大于其上部的截面积;所述的横担的与所述的主管相连接的一端的截面积大于其另一端的截面积。优选的,所述的主管、所述的横担的截面均为正多边形。优选的,所述的主管分为若干端部依次对接的分段,相对接的两个分段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相对接的两个所述的分段的端部的一对法兰、若干个连接所述的法兰的紧固螺栓组件。优选的,所述的主管与每个所述的横担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的横担上的插板组件、设置于所述的主管的上的节点板组件、连接所述的插板组件与所述的节点板组件的安装螺栓组件。优选的,所述的节点板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的主管上的两个相平行设置的节点板,所述的插板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的横担上的两个相平行设置的插板;两个所述的插板插入两个所述的节点板之间的空间中,且所述的插板与所述的节点板一一对应地相贴靠并通过所述的安装螺栓组件相固定连接。优选的,各所述的节点板上固定连接有水平延伸的且环绕所述的主管分布的若干个环向加劲板。优选的,所述的插板组件还包括沿所述的横担的截面方向延伸并固定设置于所述的横担与所述的主管相连接的内端部的连接板,所述的插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的连接板上。优选的,所述的连接板上设置有沿所述的横担的截面的径向延伸并环绕所述的横担分布的若干个插板加劲板。优选的,每个所述的高度位置上的三个所述的横担中,轴线共线的两个所述的横担的中部的两侧及其未与所述的主管相连接的外端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导线挂板,与轴线共线的两个所述的横担相垂直的另一个所述的横担的未与所述的主管相连接的外端部的两侧设置有导线挂板。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该双开环钢管杆结构简洁、外形优美、占地面积小、传力明确,能较好地适用于双回线路开断环入的情况;2、该双开环钢管杆避免采用两基90度转角杆塔,以一基杆塔代替两基大转角杆塔,减少杆塔和基础的工程量。【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的单线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的主视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的右视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的A-A视图。附图5为本技术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的B部放大视图。附图6为本技术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的C部放大视图。附图7为本技术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的D部放大视图。以上附图中:1、主管;11、分段;2、横担;21、水平地线横担;22、水平导线横担;23、纵向地线横担;24、纵向导线横担;3、法兰;41、插板;42、连接板;43、插板加劲板;51、节点板;52、环向加劲板;6、安装螺栓组件;7、导线挂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管I以及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连接于主管I上的若干个横担2。主管I为截面为正多边形的锥形管,其下部的截面积大于其上部的截面积,即主管I的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减小。主管I分为若干端部依次对接的分段11,相对接的两个分段11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相对接的两个分段11的端部的一对法兰3、若干个轴线竖直地连接法兰3的紧固螺栓组件(图中未示出)。最下部的分段11的底部可以安装底座,可将主管I固定安装于其安装面上。横担2设置于主管I的不同高度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主管I上共设置有四个供横担2安装的高度位置。每个高度位置上包括三个横担2,这三个横担2中,两个横担2轴线共线并分布于主管I的两侧,可称其为水平横担,另一个横担2的轴线垂直于其他两个横担2,可称其为纵向横担。三个横担2呈T字形布置于主管I的周向上,其中,轴线共线的两个横担2构成T的一横,而另一横担2构成T的一竖,且各个高度位置上的三个横担2的排布方位相同。位于最上方的高度位置处的横担2为架设地线的地线横担,其余高度位置处的横担2为架设导线的导线横担。因此,各水平横担中,位于最上方的水平横担称之为水平地线横担21,其余水平横担称之为水平导线横担22 ;各纵向横担中,位于最上方的纵向横担称之为纵向地线横担23,其余纵向横担称之为纵向导线横担24。横担2也均为截面均为正多边形的锥形管,横担2的与主管I相连接的一端的截面积大于其另一端的截面积。定义横担2与主管I相连接的一端为其内端部,而未与主管I相连接的一端部为其外端部,则横担2的截面积由其内端部向外端部逐渐减小。每个高度位置上的三个横担2中,轴线共线的两个横担2,即水平横担,其中部的两侧及其外端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开通孔的导线挂板7 ;与轴线共线的两个横担2相垂直的另一个横担2,即纵向横担,其仅在外端部的两侧设置有开通孔的导线挂板7。主管I与每个横担2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横担2上的插板组件、设置于主管I的上的节点板组件、连接插板组件与节点板组件的安装螺栓组件6。节点板组件由与主管I固定连接的节点板51组成,节点板51上固定连接有水平延伸的且环绕主管I分布的若干个环向加劲板52。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节点板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主管I上的两个相竖直平行设置的节点板51,相邻的两个节点板组件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环向加劲板52。插板组件至少包括与节点板51相平行设置的插板4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插板组件包括沿横担2的截面方向延伸并固定设置于横担2的内端部的连接板42、通过连接板42而固定连接于横担2上的两个相竖直平行设置的插板41。两个插板41插入两个节点板51之间的空间中,且插板41与节点板5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管、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的主管上的若干个横担;所述的横担设置于所述的主管的不同高度位置上,每个所述的高度位置上包括三个所述的横担;每个所述的高度位置上的三个所述的横担中,两个所述的横担轴线共线并分布于所述的主管的两侧,另一个所述的横担的轴线垂直于其他两个所述的横担而使三个所述的横担呈T字形布置于所述的主管的周向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管、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的主管上的若干个横担;所述的横担设置于所述的主管的不同高度位置上,每个所述的高度位置上包括三个所述的横担;每个所述的高度位置上的三个所述的横担中,两个所述的横担轴线共线并分布于所述的主管的两侧,另一个所述的横担的轴线垂直于其他两个所述的横担而使三个所述的横担呈T字形布置于所述的主管的周向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所述的横担均为锥形管;所述的主管的下部的截面积大于其上部的截面积;所述的横担的与所述的主管相连接的一端的截面积大于其另一端的截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所述的横担的截面均为正多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分为若干端部依次对接的分段,相对接的两个分段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相对接的两个所述的分段的端部的一对法兰、若干个连接所述的法兰的紧固螺栓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输变电线路中的双开环钢管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与每个所述的横担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的横担上的插板组件、设置于所述的主管的上的节点板组件、连接所述的插板组件与所述的节点板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岳,万明玉,朱燕,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苏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