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生物质合成气用于发电的余热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144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生物质合成气用于发电的余热锅炉,它由锅筒、竖直膜式水冷壁、转弯烟道和尾部竖直烟道四大部分组成,竖直膜式水冷壁、转弯烟道和尾部竖直烟道连成一体化倒U形结构。受热面包括省煤器、膜式水冷壁、蒸发器、低温过热器、高温过热器;省煤器通过引出管与锅筒连通,向锅筒提供热水;膜式水冷壁下集箱通过下降管与锅筒的底部连通,蒸发器下集箱通过下降管也与锅筒的底部连通;膜式水冷壁上集箱通过汽水引出管与锅筒连通,蒸发器上集箱通过另一个汽水引出管也与锅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合成气在温度下降中凝结出的焦油滴入灰斗并排出炉外,因而焦油脱除效果好。且因烟道为膜式水冷壁结构而不设耐火浇注料,故设备重量轻。(*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生物质合成气用于发电的余热锅炉
本技术涉及生物质燃料气化后产生的高温合成气的冷却系统,具体地指一种冷却生物质合成气用于发电的余热锅炉。
技术介绍
随着化石燃料逐渐枯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关注,并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生物质燃料气化是其中非常具有前景的应用方式之一,所谓生物质气化是指在气化剂的参与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把固体生物质燃料转化为可燃气体的过程。为了使生物质合成气达到工业使用的要求,必须对生物质合成气进行净化处理,由于生物质气化后的合成气温度较高,这就要求对此高温合成气首先进行冷却处理。对生物质合成气进行降温处理通常采用激冷塔,在激冷塔内喷洒冷水与合成气混合,使合成气的温度下降到250°C以下,但喷水导致合成气蕴含的大量显热白白浪费了,整体系统也极不节能环保。为此可考虑采用余热锅炉对初冷后的合成气进行再次降温以回收余热,但是常规余热锅炉所产蒸汽多为饱和蒸汽,随着气化装置容量的不断增大,气化及相关系统饱和蒸汽的用量相对过剩,由于饱和蒸汽不能用于发电,若继续使用饱和蒸汽余热锅炉则会造成剩余蒸汽的大量浪费。另外,普通余热锅炉的炉壁多敷设耐火浇注料,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生物质合成气用于发电的余热锅炉,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进气管(17)、进气端灰斗(20)、竖直膜式水冷壁(3)、转弯烟道(18)、尾部竖直烟道(22)、出气端灰斗(21)、出气管(19)、下降管(16)、第一蒸发器下集箱(14)、第一蒸发器上集箱(11)、锅筒(8)、第一汽水引出管(10)、第二汽水引出管(12)、热水引出管(7)、减温器(15)、饱和蒸汽引出管(24)、低温过热器入口集箱(25)、低温过热器出口集箱(26)、高温过热器入口集箱(27)、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28)、位于竖直膜式水冷壁(3)底端并与竖直膜式水冷壁(3)连通的膜式水冷壁下集箱(2)、位于竖直膜式水冷壁(3)顶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生物质合成气用于发电的余热锅炉,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进气管(17)、进气端灰斗(20)、竖直膜式水冷壁(3)、转弯烟道(18)、尾部竖直烟道(22)、出气端灰斗(21)、出气管(19)、下降管(16)、第一蒸发器下集箱(14)、第一蒸发器上集箱(11)、锅筒(8)、第一汽水引出管(10)、第二汽水引出管(12)、热水引出管(7)、减温器(15)、饱和蒸汽引出管(24),低温过热器入口集箱(25)、低温过热器出口集箱(26)、高温过热器入口集箱(27)、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28)、位于竖直膜式水冷壁(3)底端并与竖直膜式水冷壁(3)连通的膜式水冷壁下集箱(2 )、位于竖直膜式水冷壁(3 )顶端并与竖直膜式水冷壁(3 )连通的膜式水冷壁上集箱(9)、设置在尾部竖直烟道(22)中的省煤器(I)、由高至低依次设在竖直膜式水冷壁(3)内部烟道腔中的第一蒸发器(6)、低温过热器(5)、高温过热器(4); 其中,所述进气管(17 )连接进气端灰斗(20 )的进气口,进气端灰斗(20 )的出气口穿过膜式水冷壁下集箱(2)与竖直膜式水冷壁(3)的内部烟道腔连通,转弯烟道(18)的进气口穿过膜式水冷壁上集箱(9)与竖直膜式水冷壁(3)的内部烟道腔连通,转弯烟道(18)的出气口与尾部竖直烟道(22)的进气口连接,尾部竖直烟道(22)的出气口与出气端灰斗(21)的进气口连接,出气端灰斗(21)的出气口连接出气管(19),进气端灰斗(20)和出气端灰斗(21)的底部均设有出渣口(23),第一蒸发器(6)的底端输入口穿出竖直膜式水冷壁(3)并连接第一 蒸发器下集箱(14),第一蒸发器(6)的顶端输出口穿出竖直膜式水冷壁(3)并连接第一蒸发器上集箱(11); 所述省煤器(I)的出水口通过热水引出管(7)与锅筒(8)上部连通,膜式水冷壁下集箱(2)和第一蒸发器下集箱(14)均通过下降管(16)与锅筒(8)的底部连通,第一蒸发器上集箱(11)通过第二汽水引出管(12)与锅筒(8)中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岩丰聂洪涛周锦峰刘文焱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