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属于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加固与施工
。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和乡镇,居住的砌体房屋大多数未按照抗震要求设计和采取构造措施。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6度及以上烈度区域的砌体房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抗震构造柱的施工工艺繁杂且成本较高,难已得到全面推广和实施。对现行抗震构造柱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出简便实用的工艺措施,是提高我国村镇砌体房屋抗震性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按照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多层砌体房屋必须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构造柱。构造柱的施工方案是在砖墙体交汇部位预留槎口,采用钢(木)模板沿槎口立模,绑扎构造柱的纵向钢筋骨架,在模板内浇筑和养护混凝土。该方案的立模工序较为复杂、质量难于控制,在第二层和其上楼层的施工更为不便,易造成胀模、漏浆和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质量问题,浇筑后的混凝土构造柱与砖墙体在外观上也不一致;此外,模板的需要量大、周转工期较长,增加了工程成本。目前,国内对抗震构造柱的改进研究以及提出的 ...
【技术保护点】
砖砌模壳抗震构造柱的建造方法,其特征是,墙体墙角交汇处砌筑构造柱砖模壳,以及在砖模壳内设置构造柱钢筋骨架,在构造柱与墙体之间铺设拉结钢筋网片,在砖模壳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构造柱,构造柱的马牙槎伸入对应墙体内,其步骤为:(1)按照规范要求和构造柱布置方式,将构造柱纵筋与基础梁中预留的插筋焊接或绑扎连接,将箍筋套入构造柱纵筋并按规定的间距固定绑扎,形成构造柱钢筋骨架; (2)根据普通砖砌体房屋在十字形、T字形或L字形墙角交汇处的构造特征,采用先砌筑砖模壳后砌筑砖墙、逐皮砌筑的方式,采用两种小尺寸粘土砖砌筑十字形、T字形或L字形构造柱模壳,砖砌膜壳上预留槎口,槎口对应设置在构造柱钢筋 ...
【技术特征摘要】
1.砖砌模壳抗震构造柱的建造方法,其特征是,墙体墙角交汇处砌筑构造柱砖模壳,以及在砖模壳内设置构造柱钢筋骨架,在构造柱与墙体之间铺设拉结钢筋网片,在砖模壳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构造柱,构造柱的马牙槎伸入对应墙体内,其步骤为: (1)按照规范要求和构造柱布置方式,将构造柱纵筋与基础梁中预留的插筋焊接或绑扎连接,将箍筋套入构造柱纵筋并按规定的间距固定绑扎,形成构造柱钢筋骨架; (2)根据普通砖砌体房屋在十字形、T字形或L字形墙角交汇处的构造特征,采用先砌筑砖模壳后砌筑砖墙、逐皮砌筑的方式,采用两种小尺寸粘土砖砌筑十字形、T字形或L字形构造柱模壳,砖砌膜壳上预留槎口,槎口对应设置在构造柱钢筋骨架端部并位于对应墙体内,再用粘土砖砌筑砖墙,墙体外侧与膜壳外侧对齐; (3)在砖墙上平铺拉结筋网片,拉结筋网片中心线与砖墙中...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