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闪蒸浓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39327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1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闪蒸浓缩装置,其包括:一配液罐,配液罐内配置有搅拌叶片,配液罐外壁设置有第一加热夹套;一通过第一管道与配液罐的浓缩液出口连接的预热器;一与预热器的浓缩液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的蒸发器,第二管道的输出端延伸入蒸发器内腔,且第二管道的输出端为一喷淋口,蒸发器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加热夹套,蒸发器的底部具有一浓缩液出口,蒸发器还与CIP系统连接;一与蒸发器的汽液出口连接的汽液分离器,汽液分离器上具有一通过回流管与蒸发器的回液口连接的液相回流口;一通过管道与汽液分离器的出汽口连接的冷凝器;一与冷凝器的出液口连接的受液器,受液器与一抽真空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突破极限浓缩比重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闪蒸浓缩装置
本技术涉及浓缩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闪蒸效应提高浓缩效率的闪蒸浓缩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阶段我国植物药浓缩工艺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真空减压浓缩及薄膜浓缩。薄膜浓缩具有处理能处理高黏度,高浓度的优点,但内部结构复杂,清洗困难,应用已较少。在真空减压浓缩中球形浓缩器应用最为广泛,但随着物料浓度,黏度的提高,及整体夹套加热不够均匀的缺点,罐壁容易产生结焦的现象,增加了壁内侧热阻,使传热效果更加降低,形成恶性循环。现阶段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刮板结构,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极高浓度浓缩液的蒸发问题,极限浓缩比重在1.4左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突破极限浓缩比重1.4的闪蒸浓缩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闪蒸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配液罐,所述配液罐内配置有搅拌叶片,所述配液罐外壁设置有第一加热夹套;—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配液罐的浓缩液出口连接的预热器;一与所述预热器的浓缩液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的蒸发器,所述第二管道的输出端延伸入所述蒸发器内腔,且所述第二管道的输出端为一喷淋口,所述蒸发器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加热夹套,所述蒸发器的底部具有一浓缩液出口,所述蒸发器还与CIP系统连接;一与所述蒸发器的汽液出口连接的汽液分离器,所述汽液分离器上具有一通过回流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回液口连接的液相回流口;一通过管道与所述汽液分离器的出汽口连接的冷凝器;一与所述冷凝器的出液口连接的受液器,所述受液器与一抽真空系统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口为一扩口结构的喷淋口,所述蒸发器的下部为一锥形结构。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为伴热管。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伴热管上设置有输送泵。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受液器的内腔上部和下部还分别设置有斜隔板。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特别适用于低产出而要求高浓度浓缩液场合,在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结焦现象,成品浸膏或浓缩液无焦屑,成分均匀稳定,且突破极限浓缩比重1.4。【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闪蒸浓缩装置的工艺流程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管道的喷淋口的传热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受液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所示,一种闪蒸浓缩装置包括配液罐100、输送泵700、预热器200、蒸发器300、汽液分离器400、冷凝器500以及受液器600。配液罐100的顶部安装有一搅拌电机130,搅拌电机130的输出端连接有搅拌叶片121,搅拌叶片121延伸入配液罐100内,配液罐100的外壁设置有加热夹套110,加热夹套110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水出口 112。配液罐100顶部设置有一次浓缩液进口 101,底部的浓缩液出口 102通过第一管道120与预热器200的进液口 201连接,预热器200可以为套管式、蛇管式或管壳式换热器。输送泵700安装在第一管道120上。为了减少物料的输送阻力,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管道120为伴热管,当然第一管道120也可为夹套管。预热器200的浓缩液出口 202连接有第二管道210,第二管道210的输出端延伸入蒸发器300内腔,如图2所示,且第二管道210的输出端为一扩口结构的喷淋口 211。而蒸发器300的下部外壁设置有加热夹套310,且蒸发器300的下部为一锥形结构,加热夹套310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水出口 312。蒸发器300的底部具有一浓缩液出口 301,蒸发器300还与CIP系统700连接。蒸发器300的上部具有汽液出口 302,汽液出口 302通过管道与汽液分离器400的汽液进口 401连接,汽液分离器400的底部具有液相回流口 403,液相回流口 403通过回流管410与蒸发器300的回液口 303连接。汽液分离器400的出汽口 402通过管道与冷凝器500的进汽口 501连接,冷凝器500的出液口 502与受液器601顶部的进液口 601连接,受液器600上部的抽真空口 602与一抽真空系统800连接,保证工作过程中系统内的真空状态,提高生产效率。受液器600的下部设置有一冷凝水排出口 603,保证不影响整个系统的真空状态。结合图3所示,为了使冷凝后的蒸汽在受液器600中充分与环境进行对流传热,达到环境温度后排出,受液器600的内腔上部和下部还分别设置有斜隔板610、620。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搅拌叶片121对进入配液罐100内的一次浓缩物料进行搅拌均质处理,加热夹套110降低物料黏度,减小搅拌阻力,提高剪切效率。经过搅拌后的物料经过输送泵700从配液罐100底部采出物料输送至预热器200加热,由于物料温度的降低会带来黏度增加,从而引起牛顿型流体的阻力提升,泵负荷的增加,所以第一管道120采用伴热管或夹套管伴热减少物料在输送过程的热损失,而由加热夹套110的热源进口 111以及加热夹套310的热源进口 311进入的加热介质可以是低压二次蒸汽或热水,充分利用其他工艺段产生的余热。在整个预热过程中,保证预热器200加热后温度超过蒸发器300内压力下水对应的饱和温度,但不产生相变,且经扩口结构的喷淋口 211喷射入蒸发器300发生闪蒸,第二管道210伸入长度及末端截面积应是与闪蒸现象相适应,焓变热量使部分水分蒸发,未相变物料分散下沉降与釜底向上的水蒸汽相遇在空中发生充分的传热传质。蒸发器300内蒸发的水蒸汽夹带部分液相进入汽液分离器400,经物理碰撞,夹带的液相会附着在汽液分离器400内的挡板上下降回流至蒸发器300,气相进入冷凝器400相变后进入受液器603排出,成品由蒸发器300底部的浓缩液出口 301排出。受液器600接抽真空系统800,在操作过程中维持整个系统处于一定的真空状态,并保证真空吸力方向与所要工艺流程蒸汽的流向相同。整个工艺系统除配液阶段是常压操作,蒸发器300以后流程均为真空减压操作,与传统的浓缩系统相比,本系统具有小流量、高流速、连续操作的特点,利用闪蒸效应可以回收其他系统的余热提高能源利用率,扩口结构的喷淋口 211的降膜效应与釜底的升膜效应结合,使未能闪蒸的物料水分与釜底处蒸发的水分再次进行传热、传质,减少了由直接蒸发式浓缩所带来的热阻损失。本技术特别适用于低产出而要求高浓度浓缩液场合,在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结焦现象,成品浸膏或浓缩液无焦屑,成分均匀稳定,且突破极限浓缩比重1.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闪蒸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配液罐,所述配液罐内配置有搅拌叶片,所述配液罐外壁设置有第一加热夹套;一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配液罐的浓缩液出口连接的预热器;一与所述预热器的浓缩液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的蒸发器,所述第二管道的输出端延伸入所述蒸发器内腔,且所述第二管道的输出端为一喷淋口,所述蒸发器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加热夹套,所述蒸发器的底部具有一浓缩液出口,所述蒸发器还与CIP系统连接;一与所述蒸发器的汽液出口连接的汽液分离器,所述汽液分离器上具有一通过回流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回液口连接的液相回流口;一通过管道与所述汽液分离器的出汽口连接的冷凝器;一与所述冷凝器的出液口连接的受液器,所述受液器与一抽真空系统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闪蒸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配液罐,所述配液罐内配置有搅拌叶片,所述配液罐外壁设置有第一加热夹套; 一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配液罐的浓缩液出口连接的预热器; 一与所述预热器的浓缩液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的蒸发器,所述第二管道的输出端延伸入所述蒸发器内腔,且所述第二管道的输出端为一喷淋口,所述蒸发器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加热夹套,所述蒸发器的底部具有一浓缩液出口,所述蒸发器还与CIP系统连接; 一与所述蒸发器的汽液出口连接的汽液分离器,所述汽液分离器上具有一通过回流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回液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庭清颜志红唐智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远跃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