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3612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0 1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包括横向栏杆和设置在横向栏杆两端的第一纵向扶手杆及第二纵向扶手杆。横向栏杆一端通过可绕第一纵向扶手杆转动的活动支座与第一纵向扶手杆活动相连,另一端通过可绕第二纵向扶手杆转动的固定支座与第二纵向扶手杆可拆卸连接。活动支座和固定支座均包括转轴、弹簧和套筒。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与转轴的顶部和套筒的底部固定相连。转轴顶部设有端盖,底部设有衬盖。端盖上设有用于固定弹簧上端的固定孔。衬盖顶部设有凸起。套筒下端内表面上固设有卡套。卡套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固定弹簧下端的固定孔,底部设有限位块。本发明专利技术既避免了对乘客或物品的伤害,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客车
,具体涉及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对城市公交客车的乘坐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交车扶手设计要求更加舒适、安全、高效。目前,国内的很多公交客车要求驾驶员右侧安装司机活动护栏,将驾驶区和乘客区隔开。而出口阿拉伯地区的公交车需要在中门前安装一个活动护栏,将男女区隔开。现有的客车活动护栏包括活动杆固定端和活动端。先用三通将活动杆固定端和活动端连接在扶手杆上,再将活动杆活动端套装在固定端使二者连接成一个整体,起到隔断的作用。因为这种结构的活动护栏是固定死的,当客车空间小、过道宽度小时,现有的客车活动护栏不仅容易碰伤乘客或刮伤物品,影响乘客乘车安全,还会在打开状态时因伸出的固定端使过道宽度进一步缩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该装置通过将横向栏杆两端的支座设计为可绕扶手杆转动的结构,能够在非工作状态时将容易碰伤乘客或刮伤物品的支座及横向栏杆自动旋转到扶手杆的背面,这既避免了对乘客或物品的伤害,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调节和安装等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包括横向栏杆和设置在横向栏杆两端的第一纵向扶手杆及第二纵向扶手杆。所述的横向栏杆一端通过可绕第一纵向扶手杆转动的活动支座与第一纵向扶手杆活动相连,另一端通过可绕第二纵向扶手杆转动的固定支座与第二纵向扶手杆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活动支座和固定支座结构相同,均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同心设置的转轴、弹簧和套筒。所述的弹簧为圆柱螺旋弹簧,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与转轴的顶部和套筒的底部固定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的转轴顶部设有端盖,底部设有衬盖。所述的端盖上设有用于固定弹簧上端的固定孔。所述的衬盖为空心圆柱形,且衬盖顶部设有圆弧状的凸起。进一步的,所述的套筒为空心圆柱形,套筒下端内表面上固设有卡套。所述的卡套为空心圆柱形,卡套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固定弹簧下端的固定孔,卡套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旋转角度的限位块。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套筒外圆周上设有用于固定横向栏杆的固定支架。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横向栏杆与扶手杆的连接部件活动支座和固定支座设计为可在外力作用下绕扶手杆转动,外力消除后又能自动回转到原位,这既能够保证工作状态时能方便的用手将固定支座和活动支座旋转90度,将横向栏杆安装在固定支座与活动支座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又能够使固定支座、活动支座及横向栏杆在不工作状态时能自动回转90度,转到座椅后面不易碰伤乘客的地方,避免伸出到过道上对乘客或物品造成伤害,提高了乘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调节与安装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自然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活动支座或固定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活动支座或固定支座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活动支座的侧视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固定支座的侧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凸起与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二纵向扶手杆,2、转轴,21、端盖、22、用于固定弹簧上端的固定孔,3、弹簧,4、卡套,41、用于控制旋转角度的限位块,42、用于固定弹簧下端的固定孔,43、限位块第一侧面,44、限位块第二侧面,5、衬盖,51、凸起,52、凸起第一侧面,53、凸起第二侧面,6、套筒,7、第一纵向扶手杆,8、固定支座,9、活动支座,10、横向栏杆,11、固定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7所示的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包括横向栏杆10和设置在横向栏杆10两端的第一纵向扶手杆7及第二纵向扶手杆I。所述的横向栏杆10—端通过可绕第一纵向扶手杆7转动的活动支座9与第一纵向扶手杆7活动相连,另一端通过可绕第二纵向扶手杆I转动的固定支座8与第二纵向扶手杆I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活动支座9和固定支座8结构相同,均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同心设置的转轴2、弹簧3和套筒6。所述的弹簧3为圆柱形螺旋弹簧,弹簧3上、下两端分别与转轴2的顶部和套筒6的底部固定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的转轴2顶部设有端盖21,底部设有衬盖5。所述的端盖21上设有用于固定弹簧上端的固定孔22。所述的衬盖5为空心圆柱形,且衬盖5顶部设有圆弧状的凸起51。进一步的,所述的套筒6为空心圆柱形,套筒6下端内表面上固设有卡套4。卡套4焊接在套筒6下端的内表面上。所述的卡套4为空心圆柱形,卡套4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固定弹簧下端的固定孔42,卡套4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旋转角度的限位块41。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套筒6外圆周上设有用于固定横向栏杆的固定支架11。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首先,在衬盖5顶端设置圆弧状的凸起51,在卡套4底部设置用于控制旋转角度的限位块41,并且在弹簧3自然状态时使限位块41的第一侧面43和凸起51的第一侧面52紧密接触。其次,弹簧3本身的特性,弹簧3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形变,当外力消除后,弹簧3能够自动恢复原状。具体地说,当用手扳动套筒6外侧的固定支架11时,因为弹簧3下端固设在套筒6上,所以弹簧3下端会随套筒一起转动。此时,限位块41第一侧面43和凸起51的第一侧面52逐渐分开,而限位块41的第二侧面44和凸起51的第二侧面53逐渐靠近。当弹簧3随套筒6转动到限位块41的第二侧面44和凸起51的第二侧面53相接触时,通过设计使限位块41第一侧面43和凸起51第一侧面52的夹角,和限位块第二侧面44和凸起51第二侧面53的夹角之和为90度。当限位块41从其第一侧面43与凸起第一侧面52相接触,旋转到限位块第二侧面44与凸起第二侧面53相接触时,又因为凸起51挡住了限位块41,套筒6无法再继续向同一个方向转动。这时候,放开套筒6外侧的固定支架11。在弹簧3弹力的作用下,弹簧3会自动回复到自然状态,弹簧3便带动套筒6自动旋转到刚开始的位置。一是因为弹簧3的性能所决定,二是因为凸起51的遮挡,套筒6自动转动到初始位置时便不再继续转动。工作状态时,先用手扳动固定支座8上的固定支架11和活动支座9上的固定支架11,直至两个固定支架相向设置。此时,在固定支架11的带动下,活动支座9和固定支座8分别沿第一纵向扶手杆7和第二纵向扶手杆I的中心轴线转动了 90度。再将横向栏杆10转动到水平位置,使其与活动支座9相连的另一端套入到固定支座8上的固定支架11中。非工作状态时,将横向栏杆10从固定支座8上的固定支架11中取出,并使其从水平方向变为竖直方向放置。在弹簧3弹力的作用下,活动支座9会带着横向栏杆10向沿工作时旋转的方向逆向自动转动90度,回到初始位置。同样,固定支座8会沿工作时旋转的方向逆向自动转动90度,回到初始位置。所述的初始位置设置在座椅后面不易碰伤乘客或刮伤物品的位置。在非工作状态时自动旋转到初始位置,既能够增加过大的宽度,又能够防止伸出的固定支座和活动支座碰伤乘客或刮伤物品,提高了乘车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具体装配过程为: (I)将卡套4焊接在套筒6下端内圆周上,要保证卡套4下表面与套筒6下表面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即在套筒6下端预留一定的空间用于放置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栏杆(10)和设置在横向栏杆(10)两端的第一纵向扶手杆(7)及第二纵向扶手杆(1);所述的横向栏杆(10)一端通过可绕第一纵向扶手杆(7)转动的活动支座(9)与第一纵向扶手杆(7)活动相连,另一端通过可绕第二纵向扶手杆(1)转动的固定支座(8)与第二纵向扶手杆(1)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栏杆(10)和设置在横向栏杆(10)两端的第一纵向扶手杆(7)及第二纵向扶手杆(I);所述的横向栏杆(10) —端通过可绕第一纵向扶手杆(7)转动的活动支座(9)与第一纵向扶手杆(7)活动相连,另一端通过可绕第二纵向扶手杆(I)转动的固定支座(8)与第二纵向扶手杆(I)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手活动护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支座(9)和固定支座(8)结构相同,均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同心设置的转轴(2)、弹簧(3)和套筒(6);所述的弹簧(3)为圆柱螺旋弹簧,弹簧(3)上、下两端分别与转轴(2)的顶部和套筒(6)的底部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凤谢龙李兵赵明辉蔺甲甘大利杨书兵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