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25154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底面沥青混凝土承台、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一组可移动挡板、拉杆和拉力显示器;其中,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设置在底面沥青混凝土承台上,且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预制沥青模块和第二预制沥青模块,一组可移动挡板设置在底面沥青混凝土承台上,其与第一预制沥青模块和第二预制沥青模块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坑槽,拉杆固定在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的两个端面,且拉力显示器设置在拉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在室内进行坑槽修补料接触面粘结性能具体数值测量的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道路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现在高速公路养护部门来说,坑槽是浙青路面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尤其是在雨水或冻融的作用下,坑槽出现频率较高,并且随车辆荷载的作用而变得更加严重,严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坑槽的修补效果不佳,有些甚至冬季补,春季坏。在京珠高速湖北段,05-10年来坑槽的返修率达到了近30% ;在连霍高速陕西段,即便进行了及时的修补坑槽,部分路段在I至2个月内依然会需要进行第二次修补,而且大多二次破损都是从边界开始出现破损并发展的。根据美国SHRP报 告的调查可知,目前最常用的坑槽修补技术就是半永久性修补技术,也就是所谓的切割开槽修补。而研究人员根据力学分析发现,当行驶的车辆接近或驶离新料(坑槽修补材料)与旧料(原有路面材料)的壁面接缝时,侧壁面将受到较大的拉应力和剪应力作用,而当车辆行驶在浙青混凝土路面坑槽修补材料表面时,侧面壁和底面壁则会受到较大的剪应力,导致底面修补材料与槽底面间有被剪切开裂的可能性(如图1和图2所示)。综上所述,坑槽修补料在成型后,其接触面受到的作用力较大,而接触面又是整个修补块的脆弱处,故目前坑槽的二次破损主要是从接触面开始出现。因此,坑槽修补接触面的粘结性能的强弱就决定了坑槽的修补效果的好坏,但目前尚未有一种能够评测坑槽各边界粘结性能具体强弱的装置,用以评价不同边界处置技术及材料对于接触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无法评测坑槽修补后接触界面粘结性能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在室内利用预制的浙青混凝土板模块组成不同面积坑槽模型,在修补料填充压实并充分成型后通过移动组成的侧边或底边来达到评测边界粘结能力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一组可移动挡板、拉杆和拉力显示器;其中,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设置在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上,且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预制浙青模块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一组可移动挡板设置在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上,其与第一预制浙青模块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坑槽,拉杆固定在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的两个端面,且拉力显示器设置在拉杆上。本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预制浙青模块靠近坑槽的一侧为第一接触面,第二预制浙青模块靠近坑槽的一侧为第二接触面。本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采用钢材制成。 本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一组可移动挡板采用钢材制成。本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拉杆采用钢材制成。本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的底部均匀设置有用于支撑其的四个支架。本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的两个端面固定有拉杆,其上设置有拉力显示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用于在室内进行坑槽修补料接触面粘结性能具体数值测量的试验,当进行拉拔或剪切时,可以直观的读取机械的应力大小,能准确的记录边界开裂时的极限应力值,而可移动框架可放置经过不同边界处置的浙青预制模块,用以分别评测此处置状态下侧边接触面或地摆弄接触面的粘结性能强弱,最终得到不同的边界处置技术及不同的修补材料对侧边接触面及底边接触面的粘结性能影响情况,用以指导具体的养护施工。【【附图说明】】图1为修补后新旧料壁面接缝受拉应力作用示意图;图2为修补后新旧料壁面接缝受剪应力作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2、一组可移动挡板,3、拉杆,4、拉应力显示器,5、第一预制浙青模块,6、第一接触面,7、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8、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9、第二预制浙青模块,I O、第二接触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3本技术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1、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一组可移动挡板2、拉杆3和拉力显示器4 ;其中,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设置在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上,且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一组可移动挡板2设置在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上,其与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坑槽,且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靠近坑槽的一侧为第一接触面6,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靠近坑槽的一侧为第二接触面10,拉杆3固定在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的两个端面,且拉力显示器4设置在拉杆3上。其中,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1、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一组可移动挡板2及拉杆3均采用钢材制成。此外,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的底部均匀设置有用于支撑其的四个支架。为了对本技术进一步了解,现对其工作原理做一说明。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用于进行拉扯的和放置具有不同接触面状态的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一组可移动挡板2用于标定坑槽面积,可移动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用于测量坑槽底面剪切。钢制的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可分别将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的两端进行包裹,保证在拉扯时不会导致两个预制浙青模块断裂。钢制的拉杆3用以带动整个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向外移动,对从而对侧接触面产生拔拉力。钢制的一组可移动挡板2,通过横向移动来规范测试坑槽的具体面积。应力显示器4在整个设备两端的拉杆3顶端均有一个,用以显示此时的拉应力读数。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用以放置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仅有上表面与修补材料进行粘合,通过左右移动来评测底面粘结力。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坑槽,其用于模拟实际道路上的坑槽,测试时,将坑槽用待测的浙青或者其他材料填充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面沥青混凝土承台(7)、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1)、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一组可移动挡板(2)、拉杆(3)和拉力显示器(4);其中,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1)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设置在底面沥青混凝土承台(7)上,且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1)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预制沥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沥青模块(9),一组可移动挡板(2)设置在底面沥青混凝土承台(7)上,其与第一预制沥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沥青模块(9)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坑槽,拉杆(3)固定在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1)的两个端面,且拉力显示器(4)设置在拉杆(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一组可移动挡板(2)、拉杆(3)和拉力显示器(4);其中,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设置在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 )上,且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和第二组可移动裹覆框架(8 )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一组可移动挡板(2)设置在底面浙青混凝土承台(7)上,其与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和第二预制浙青模块(9)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坑槽,拉杆(3)固定在第一组可移动裹覆框架(I)的两个端面,且拉力显示器(4)设置在拉杆(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坑槽修补界面粘结性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预制浙青模块(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惠冰周博闻燕姣李甜甜华贵龙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