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0492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20:33
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一发光单元包括反射板、光萃取板、侧墙结构、光源以及扩散板。光萃取板与反射板相对设置,且光萃取板具有多个第一孔洞。侧墙结构配置于反射板与光萃取板之间,反射板、光萃取板以及侧墙结构形成第一导光腔体,其中侧墙结构具有多个第二孔洞。光源配置于第一导光腔体中并紧邻侧墙结构设置。扩散板配置于光萃取板的上方,其中光萃取板以及扩散板之间形成第二导光腔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达到厚度比传统的侧光式光源模组的厚度更薄的设计。并且,可改善位于亮区域之间的暗带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源模组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双层导光腔体的光源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体积庞大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 CRT)显示器已经渐渐地走入历史。因此,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IX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不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OLED display)、电泳显不器(Electro-Phoretic Display,EF1D)、电衆显不器(Plasma Display Panel,PDP)等显不面板则逐渐地成为未来平面显示器之主流。在传统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直下式背光模组具有二维区域背光调控(2Dlocal dimming)的优势可增加显示器的对比度以及节省电能,但由于直下式背光模组需要较长的混光距离而导致厚度较厚。再者,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虽然具有厚度较薄的优势,但其不具有二维区域背光调控的功能。因此,传统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模组往往需要牺牲背光模组的厚度、二维区域背光调控的功能或者上述两者。然而,即使利用拼接式导光板使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薄型化,但由于各个拼接式导光板之间的辉度不同,容易在显示画面上出现导光板之间的拼接边界(亦即,在非点亮区产生蜂窝状或棋盘状的亮暗带),而造成不良的显示画面的品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具有较薄的厚度并可提升显示画面的品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单兀,每一发光单兀包括反射板、光萃取板、侧墙结构、光源以及扩散板。光萃取板与反射板相对设置,且光萃取板具有多个第一孔洞。侧墙结构配置于反射板与光萃取板之间,反射板、光萃取板以及侧墙结构形成第一导光腔体,其中侧墙结构具有多个第二孔洞。光源配置于第一导光腔体中并紧邻侧墙结构设置。扩散板配置于光萃取板的上方,其中光萃取板以及扩散板之间形成第二导光腔体。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单兀,每一发光单兀包括反射板、光萃取板、侧墙结构、光源、扩散板以及支撑结构。光萃取板与反射板相对设置,且光萃取板具有多个第一孔洞。侧墙结构配置于反射板与光萃取板之间,反射板、光萃取板以及侧墙结构形成第一导光腔体。光源配置于第一导光腔体中并紧邻侧墙结构设置。扩散板配置于光萃取板的上方,其中光萃取板以及扩散板之间形成第二导光腔体。支撑结构配置于光萃取板与扩散板之间。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发光单元的双层导光腔体的设计以及光源的配置角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光线碰撞上下反射层的次数、具有较小的腔体的总厚度、以及具有较佳的系统出光效率等优点,进而可达到厚度比传统的侧光式光源模组的厚度更薄的设计。并且,可使每一发光单元点亮时与邻近的非点亮的区域之间形成缓冲衔接,进而可改善位于亮区域之间的暗带的发生。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组的立体展开图。图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上视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发光单元沿线1-1’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2的发光单元沿线11-11’的剖面示意图。图5与图6分别为具有不同侧墙结构的发光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图8与图9分别为具有不同支撑结构的发光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上视示意图。图1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上视示意图。图1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上视示意图。图1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上视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发光单元沿线1-1’的剖面示意图。图15为图13的发光单元的开口率与孔洞位置的关系曲线图。其中,附图标记100:光源模组102、102,、102,,、202、202,、202,,、402、502、602、702:发光单元104、204、204’、204”、304:第一导光腔体106、206、206’、206”、306:第二导光腔体110:反射板120、420、520、620、720:光萃取板122、422、522、622、722:第一孔洞130、130,、130,,、230、330:侧墙结构132、132’、132”、332:第二孔洞140:光源150:扩散板160:光学膜片组180:均匀度调整区190:亮度补偿区270、270’、270”、370:支撑结构542、742:孔洞801:曲线Al、Al,、Al”:第一面积A2:第二面积BL:交界线。广(;、(;、(;、(;+1:行D、P:最短距离Hl:第一高度H2:第二高度H3、H4:高度L:具有最大发光强度的光线I-I'、II-II':线W:宽度X:间距 Θ: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图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组的立体展开图,图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上视示意图,而图3与图4分别为图2的发光单元沿线1-1’以及线11-11’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4,光源模组100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02。光源模组100例如是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或其他合适的平面显示器的光源模组。为了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的光源模组100仅示意性绘示了由四个发光单元102所拼接而成的组成,且图2至图4仅绘示出图1的光源模组100的其中一个发光单元102。此领域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图1的光源模组100实际上即是由多个图2至图4所示的发光单元102所拼接而成的组成,并可利用分区控制来呈现高动态对比的效果。每一发光单元102包括反射板110、光萃取板120、侧墙结构130、光源140、扩散板150以及光学膜片组160。反射板110的雾度(haze)值为20%~98%,且其反射率为90%~98%。光萃取板120与反射板110相对设置,且光萃取板120具有多个第一孔洞122。光萃取板120的材料例如为反射率大于90%的材料,包括白反射片、银反射片、微发泡反射板(Micro Cellular PET,MCPET)或高反射金属等双面高反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光萃取板120的多个第一孔洞122的尺寸例如是彼此相同。侧墙结构130配置于反射板110与光萃取板120之间。再者,在一实施例中,侧墙结构130例如是位于相邻的发光单兀102之间以定义出每一发光单兀102。亦即,每一发光单元102的四个侧墙皆具有侧墙结构130。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只要每一发光单元102的至少一个侧墙具有侧墙结构130即可。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发光单元102亦可以是仅一个侧墙具有侧墙结构130或者多个侧墙具有侧墙结构130。侧墙结构130的材料例如为反射率大于90%的材料,包括白反射片、银反射片、微发泡反射板或高反射金属等高反射材料。再者,反射板110、光萃取板120以及侧墙结构130形成第一导光腔体104。第一导光腔体104的高度H3为1mm~10mm。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反射板110、光萃取板120以及侧墙结构130分别为不同的构件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一发光单元包括:一反射板;一光萃取板,与该反射板相对设置,且该光萃取板具有多个第一孔洞;一侧墙结构,配置于该反射板与该光萃取板之间,该反射板、该光萃取板以及该侧墙结构形成一第一导光腔体,其中该侧墙结构具有多个第二孔洞;一光源,配置于该第一导光腔体中并紧邻该侧墙结构设置;以及一扩散板,配置于该光萃取板的上方,其中该光萃取板以及该扩散板之间形成一第二导光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0.03 TW 102135882;2014.03.07 TW 1031079591.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发光单兀,每一发光单兀包括: 一反射板; 一光萃取板,与该反射板相对设置,且该光萃取板具有多个第一孔洞; 一侧墙结构,配置于该反射板与该光萃取板之间,该反射板、该光萃取板以及该侧墙结构形成一第一导光腔体,其中该侧墙结构具有多个第二孔洞; 一光源,配置于该第一导光腔体中并紧邻该侧墙结构设置;以及 一扩散板,配置于该光萃取板的上方,其中该光萃取板以及该扩散板之间形成一第二导光腔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侧墙结构的该些第二孔洞具有一第一面积Al,且该侧墙结构具有一第二面积A2,且A1/(A1+A2)=0.03~0.9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侧墙结构的该些第二孔洞的形状包括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梯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孔洞具有周期性分布或非周期性分布。5.如权利要 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侧墙结构的该些第二孔洞具有一第一高度H1、一宽度W以及一间距X,且该侧墙结构具有一第二高度H2,其中Hl/H2=0.1~0.99, ff/X=0.1 ~0.99。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X-W=0.1mm~25m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腔体与该第二导光腔体的高度分别为H3以及H4,其中H3为I臟~ICtam, H4为0.5臟~5mm,目H3+H4小于1 5mmη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由邻近于该光源朝向远离于该光源的方向上该些第一孔洞依序排列为多行C1~Cn,且该些第一孔洞的尺寸由该第一行C1至该第η行Cn逐渐增加。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发光单元中该第η行Cn的该些第一孔洞与邻接的另一发光单元中该第一行C1的该些第一孔洞之间具有多个孔洞,且该些孔洞排列成至少一行Ca。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些孔洞的一部分与该侧墙结构重叠。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腔体的高度为H3,该第一行C1至该第η行Cn位于一均匀度调整区,该至少一行Ca位于一亮度补偿区,该均匀度调整区与该亮度补偿区之间具有一交界线,该交界线与该侧墙结构的最短距离为P,且0.2ΧΗ3〈Ρ〈5ΧΗ3。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行Ca的该些孔洞在该亮度补偿区中的开口率为5%~43%。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行Ca的该些孔洞的尺寸介于该第一行C1的该些第一孔洞的尺寸与该第η行Cn的该些第一孔洞的尺寸之间。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些行C1~Cn中的任一行的该些第一孔洞的尺寸相同。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腔体的高度为Η3,该第一行C1与该第η行Cn之间的第m行Cm与该光源的最短距离为D,且H3/D大于0.176,其中该些行C1~Cm中的任一行的该些第一孔洞的尺寸随着与该光源的距离增加而增加,该些行Cm+1~Cn中的任一行的该些第一孔洞的尺寸相同。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支撑结构,配置于该光萃取板与该扩散板之间。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结构配置于该侧墙结构上。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源模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智伟蔡宗辉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