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孔版印刷用纸,其特征是,在由聚酯纤维组成的多孔支撑体层压于聚酯薄膜表面而形成的热敏孔版印刷用纸中,该多孔支撑体形成了有纤维彼此熔融粘结的熔融粘结点的网状体,而且在该网状体内的熔融粘结点中的一部分熔融粘结点上形成了跨在纤维之间且其厚度比纤维平均直径还小的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借助于卤灯、氙灯、闪光灯等的闪光照射或红外线照射、激光束等的脉冲照射或者热头(thermal head)等穿孔制版的热敏孔版印刷用纸及其制造方法。作为先有热敏孔版印刷用纸(以下简称纸),已知是在丙烯腈类薄膜、聚酯类薄膜、偏二氯乙烯类薄膜等热塑性树脂薄膜上用粘结剂粘台由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或合成纤维或这些纤维混抄的薄层纸、无纺布、纱等构成的多孔支撑体而制成的(例如,特开昭51-2512号公报、特开昭51-2513号公报、特开昭57-182495号公报等)。因此,这些先有纸有如下缺点。即,(1)由于薄膜与多孔支撑体是用粘结剂粘合的,粘结剂会妨碍油墨渗透,影像清晰度不良。(2)即使就所使用的粘结剂本身而言,例如,丙烯酸类树脂、乙酸乙烯酯类树脂粘结剂由于容易软化、溶胀、溶解而耐油墨能力差,在使用热固性粘结剂的情况下,由于容易残留未固化物而在制版时容易发生熔化沾着在热头上,而在使用氯类粘结剂的情况下,由于热头的加热而释放出有毒的氯气。(3)此外,在使用粘结剂的情况下,在造纸工艺中必须有粘结工艺,而且由于在粘结剂涂布时使用溶剂,必须有溶剂回收设备,工艺成本高。(4)而且在粘结工艺中容易发生薄膜破损或皱折等麻烦,收率低。(5)由于使用粘结剂和溶剂,工作环境恶化。而且从全球环境保护角度来看也不好。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有人提出了尽可能减少粘结剂使用量的方案(例如,特开昭58-147396号公报、特开平4-232790号公报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达到完全消除上述缺点的程度。此外,作为不用粘结剂的方法,在特开平4-212891号公报中,提出了以在热塑性树脂薄膜表面上散布热压合成纤维而形成纤维层为特征的热敏孔版纸方案。然而,这种方法由于是依靠风力或静电来散布长度50mm以下的合成纤维的方法,纤维分散不均匀,因而发生油墨渗透性不均,使影像清晰度不充分。而且,在这种方法中由于树脂薄膜和纤维层的粘合不一定充分,会有薄膜搬送时容易发生皱折或破损这样的问题。为了使粘合充分,有人提出了在纤维层中混入粘结剂纤维并在薄膜表面上涂布少量粘结剂的方案,但如果使用粘结剂纤维和粘结剂则会妨碍油墨的渗透性,有使所产生的影像清晰度降低这样的缺点。为了消除这样的缺点,现在希望有完全不使用粘结剂、粘合剂等的热敏孔版印刷用纸。此外,为了提高影像清晰度,要使薄膜穿孔部位的油墨渗透性不受妨碍,希望在穿孔部位不存在构成支撑体的纤维,为此,提出了尽可能减少支撑体的纤维量而且使纤维尽可能细的方案(例如,特开昭59-16793号公报)。然而,如果减少纤维量而且纤维变细,则支撑体强度降低而使纸的可搬送性变差,而且由于难以使纤维均匀分散,因而支撑体的单位重量和厚度就会不均匀,从而发生油墨渗透性不均,不仅影像清晰度差,而且印刷品重叠时有容易反印到背面这样的缺点。还有,特开平2-107488号公报以提高影像清晰度和耐刷性为目的,提出了具有热塑性薄膜和以连续长丝组成的合成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的热敏孔版印刷用纸方案,但从油墨保持性和渗透性的平衡角度来看目前还不理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解决有关先有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可成像性高、印刷清晰度优异且不反印到背面的热敏孔版印刷用纸。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热敏孔版印刷用纸的制造方法。即,本专利技术提供热敏孔版印刷用纸,其特征是,在聚酯薄膜表面上层压由聚酯纤维组成的多孔支撑体而形成的热敏孔版印刷用纸中,该多孔支撑体形成具有纤维彼此熔粘而成的熔粘点的网状体,且在该网状体内的熔粘点中的一部分熔结点上形成跨在纤维之间、其厚度比纤维平均直径小的膜。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热敏孔版印刷用纸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未拉伸聚酯薄膜与由未拉伸聚酯纤维组成的多孔支撑体热层压之后,进行双轴共拉伸。本专利技术通过按上述组成制作,显示如下效果。即,由于能形成具有均匀开孔形态的支撑体,其强度稳定,而且由于能制成印刷油墨保持性和透过性十分均衡的纸,采用这种纸进行孔版印刷得到的印刷品具有高的成像性和印刷清晰度,而且不会反印到背面。而且搬送性也很好。可用于本专利技术聚酯薄膜和聚酯纤维中的聚酯,是以芳族二羧酸、脂族二羧酸或脂环族二羧酸和二醇为主要构成成分的聚酯。其中,作为芳族二羧酸,可以列举诸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4,4′-联苯二羧酸、4,4′-二苯醚二羧酸、4,4′-二苯砜二羧酸等,其中较好的,可以列举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作为脂族二羧酸成分,可以列举诸如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十四烷双酸等,其中较好的可以列举己二酸等。作为脂环族二羧酸,可以列举诸如1,4-环己二羧酸等。这些酸成分可以只用一种,也可以两种以上并用,还可以使羟基安息香酸等羟基酸发生部分共聚。而作为二醇成分,可以列举诸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2-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烷二甲醇、二甘醇、三甘醇、聚亚烷基二醇、2,2′-二(4′-β-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等。较好使用其中的乙二醇。这些二醇成分可以只用一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作为可用于本专利技术聚酯薄膜中的聚酯,较好的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与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的共聚物等。为了提高穿孔灵敏度,特别好的,可以列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与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的共聚物等。而作为可用于本专利技术聚酯纤维中的聚酯,较好的,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等。从穿孔时的热尺寸稳定性的观点来看,特别好的,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本专利技术中的聚酯可用先有已知方法制造。例如,酸成分与二醇成分直接酯化反应后,此反应的生成物在减压下加热脱除剩余二醇成分同时发生缩聚的制造方法,或用二烷基酯作为酸成分、使之与二醇成分发生酯交换反应后,进行与上述相同的缩聚的制造方法。此时若有必要,也可以用先有已知的碱金属、碱土金属、锰、钴、锌、锑、锗、钛化合物等作为反应催化剂。在本专利技术的聚酯中,若有必要,可以掺入阻燃剂、热稳定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颜料、染料、脂肪酸酯、蜡等有机润滑剂或聚硅氧烷等消泡剂。此外,也可以因用途而异赋予其易滑性。易滑性的赋予方法没有具体限制,有诸如掺入粘土、云母、氧化钛、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粉、湿式或干式二氧化硅等无机颗粒,以丙烯酸类、苯乙烯等为构成成分的有机颗粒等的方法,使聚酯聚合反应时添加的催化剂析出的所谓内部颗粒的方法,涂布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等。本专利技术中由聚酯纤维形成的多孔支撑体,可以使用上述聚酯,采用先有已知的熔喷法或纺粘法等直接熔融纺丝法制造。所用聚酯的比浓对数粘度通常较好在0.4以上,更好的在0.5以上,特别好的在0.6以上。在熔喷纺丝法中,当熔融聚酯聚合物从喷丝头喷出时,受到来自喷丝头四周的热风吹拂,借助于该热风使喷出的聚合物形成细纤维,然后吹到配置在适当位置的网状传送机上捕集而形成织物这样来制造。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津幸雄,纲岛研二,丰田胜也,安藤胜敏,山内英幸,喜田健次,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