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滚筒用螺旋卷绕式筒套及其制造方法与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1032028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支承柔性印刷版的筒套,所说筒套具有内表面与外表面且包括一种多层结构,而此种结构的最外层则又包括:第一层均匀厚度的树脂质材料层,它由一第三层的热塑性粘合剂粘接到第二层均匀厚度的树脂质材料层上,所述粘合剂具有的厚度占上述第一、第二与第三层厚度的总和中从约25%至约70%。(*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在印刷滚筒上的筒套,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利用加压空气进行膨胀而得以迅速安装到印刷滚筒上或从其上卸下的可膨胀筒套。本专利技术还包括用来形成这种筒套的方法与设备。在印刷工业中,是将柔性印刷“版”安装到相对印刷滚筒能快速和重复地装卸的筒套上。这种筒套必须是廉价的、轻量的、可抵抗操作损伤的,同时能经受住多次膨胀而仍能不打滑地可靠地夹持在印刷滚筒上(即可在径向上作弹性膨胀)。通常,与印刷滚筒的压配合最好是3至15密耳(mils)。这种筒套应该以印刷机构一般能够有的40~100psig(表压,磅/英寸2)压力的空气进行膨胀,并应膨胀到足以容易地滑动到印刷滚筒之上,因此通常需要使膨胀量超过压配合量。这种筒套的典型壁厚约从10至40密耳或40密耳之上。还需要使筒套具有不存在造成印刷缺陷的不匀度的精密外表面,同时具有均匀的壁厚,以使筒套安装到一实际的滚筒上时所造成的外壁面的直径差(精度或直径摆动)小于5密耳,最好小于1密耳。这样的表面不匀度必须最小化,因为所述筒套有时要用于这样的印刷版,这种版是用一层厚度只为15-20密耳粘合层粘贴成的厚度仅为30-125密耳的层压件。如果这种印刷筒套是由成层的螺旋缠绕带制成,而这些带本身又是绝不许重叠的,则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印刷,带的边缘间的螺旋间距在外表面上应该小于35密耳,而最好小于20密耳,而在内层上则最好小于50密耳。外表面上有大的间隙时,当把油墨涂布到版上再从此版转印到纸上时,由于印刷机的压力会使此版下陷到这种间隙内,所以会在纸上形成不良的印制图像。内表面层上有大的间隙时则将使得用来装配筒套的加压空气漏泄过量。也还需要使筒套能够重复地进行弹性膨胀来牢牢地夹持住印刷滚筒,以防使用时筒套在滚筒上滑动。当施加的流体压力为40~60psi(磅/英寸2)时(将压力加到一个起到封闭式滚筒作用的密封筒套上时的测量结果),最好能使筒套在直径上至少能有20密耳的膨胀率。这种可弹性膨胀的筒套必须要在整个径向上具有最低限度的刚度。之所以需要有径向上的刚度是为了易于安装筒套,并且是为了在将筒套从印刷滚筒上卸下时不会使筒套在正常操作下或在水平存放时出现弯曲,而造成印刷版与筒套发生畸变,使筒套的重新安装成为问题。由单一形成的筒套结构是难以兼具高膨胀性与足够刚度这两方面的优点的。要用到许多不同直径的印刷筒套,还要有许多不同长度的筒套。制造这类筒套的一种经济生产方法是在一台螺旋管卷绕机上进行,此种机器可以用一件简单的廉价的工具从事连续作业。此机器用到了一种悬臂式的刚性的固定心轴,在上面以一定角度导引窄的带来形成管状结构。有一条驱动皮带环绕在驱动转鼓上并依与上述相同的角度位于此心轴上,此驱动皮带卷绕到前述的管状带结构上,沿着心轴转动并顺轴向推进此管状带结构。在此心轴的未受到支承的一端将管状结构在其轴向上作周期性的横向切断,即将制成品从仍在成型的构件上分离下来。在此需要有这样一种螺旋管制造方法,它能在几乎不浪费原材料或延长组装时间的条件下,迅速地改变筒套的直径与厚度从而是改变着筒套的螺旋卷绕角,由此来小批量地提供合格的筒套。在这种螺旋管制造方法中有几个变化因素会增加设立此方法的难度,以及影响到用短的时间和以最少的质次产品损失来实现良好的运行条件。这些变化因素是1)所供应的带在宽度上的变化;2)由于切裁不良在带的边缘中产生了弧度或是由于运输和操作使带的边缘损伤,造成所供应的带在裁切的边缘质量上有变化;3)带与心轴间摩擦力的变化;4)驱动皮带中张力的变化,这会造成皮带在管状构件上滑动或造成皮带在驱动转鼓上滑动;5)皮带的驱动转鼓的速度变化;6)操作过程中由于心轴的张力变化与滑动和弯曲,造成的驱动皮带角度的变化;7)送到心轴上的带的张力变化;8)送到心轴上的带由于有游动(带的导引不良)而造成带的角度变化;9)操作者不能密切地监控螺旋间隙;10)驱动皮带的驱动转鼓中齿轮系磨损而在皮带中造成不规则的速度改变;11)转鼓的直径不精确和与这些转鼓相连接的齿轮系,会由于将直径有所不同的转鼓用齿轮连接到一起而不能使表面速度相匹配,,加在一个转鼓上形成有动摩擦(比起静摩擦更易变化)。至于在传统的螺旋绕组中,因驱动转鼓的速度变动和皮带在驱动转鼓上的打滑所造成的变动,则起因于有一台马达来驱动下游的驱动转鼓,而上游的驱动转鼓则是由与此下游驱动转鼓成机械联动的一种装置驱动或者仅仅是一个惰轮。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在使用机械联动装置驱动上游转鼓的第一种情形中,由于通常机加工与齿轮连接中的公差,这两个驱动转鼓的周边速度一般不会正好相等,因而驱动皮带会在至少一个驱动转鼓上滑动。这种滑动会因此打滑的驱动转鼓造成驱动功率损耗,因而可能导致驱动皮带速度发生变化,这将不利于待生产的此种螺旋结构管的稳定性,这主要表现为在两个相续的两个绕圈之间来获得紧公差的小间隙方面。在使上游转鼓仅仅用作一惰轮的第二种情形中,由于此转鼓不会以皮带速度转动,从而消除了因不同的转鼓速度而有可能带来的皮带打滑问题;但是,上游转鼓不会另有驱动力施加到皮带上,因而下游转鼓就必须提供所有的驱动力以对制管过程中各种转矩变化作出补偿,同时还需依赖下游驱动转鼓和控制用皮带之间的摩擦接触。因此种结构而造成的皮带打滑也可能成为产生高的转矩负载的问题。专利技术概要本专利技术的对象是一种圆柱形的筒套,取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两层热稳定的树脂质材料的结构层,这些结构层则由可热熔的热塑材料的至少一层粘合剂层粘结到一起。此种粘合剂层本身又最好是由两片粘合剂层相叠而结合成单层形式。这样的粘合剂层较厚且集中在该多层结构层厚的中央附近,而此结构层则集中在偏离开此中心附近。人们认为使结构层集中于偏离中心处可比使结构层集中于中心处的类似结构更紧硬。厚的粘合剂层则允许由最少的层数制成一种简单的多层结构。考虑到膨胀性,顾及到强度,可把这种筒套设计成只有两层或三层结构层,而所需厚度的剩余部分则可由一层或两层粘合剂层来提供。当需要有很大的厚度时,结果便形成了这样一种简单结构,它具有可由很少几层经济地制成的均匀厚度的结构,而其中较厚的层则是由不具有严格强度要求的较廉价的材料制成。于是,易于将一种基础设计改变,来提供各种均匀的厚度,而不用再花费时间去重新计算可膨胀性对强度的要求。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筒套产品是由多层的树脂质材料带构成,每个多层带包括一层通过加热而粘合到树脂质结构层上的热塑粘合剂层,而同粘合剂层相互热粘合的最外面的带则相互面对,形成一种较厚的双层式粘合剂层,它包括了此筒套总壁厚的25~70%的部分。这种筒套是弹性可膨胀的,使得在有流体压力作用于筒套内表面上时,可使筒套的内径至少可膨胀20密耳。集中于壁厚中心附近的较厚粘合剂层包括了筒套的重要部分,并在使套筒获得大的可膨胀性与刚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使得支承着大部分载荷的树脂层相分开。形成一种得以改进了抗弯强度的,也即具有良好筒套刚性的梁状结构。此外,这种筒套是螺旋卷绕成形的,在套筒的外表面中形成一条间距达35密耳的连续螺旋间隙。此间隙由相对的侧壁和一个底壁所形成。此侧壁包括外部树脂质层和一部分热塑性粘合剂层。本专利技术包括了一种制造螺旋绕组筒套的方法,在此将一条粘合剂涂层的带绕到一心轴上,而使有粘合剂的一侧背离心轴,同时将另一粘合剂涂层带绕到前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C·加德纳L·M·克诺尔R·F·麦康奈尔
申请(专利权)人:纳幕尔杜邦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