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及锂电池的极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18642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及锂电池的极芯,该极芯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隔膜。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起始段;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起始段;隔膜间隔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隔膜卷绕成极芯,第一电极最内圈中位于第一电极起始段到临近第二电极起始段之间的部分为第一涂覆段,第二电极最内圈中位于第二电极起始段到临近第一电极起始段之间的部分为第二涂覆段,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涂覆段上与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的表面相对应的表面上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锂电池的极芯,可以使电池整体厚度一致,电池表面平整,成型厚度降低,能量密度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及锂电池的极芯,该极芯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隔膜。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起始段;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起始段;隔膜间隔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隔膜卷绕成极芯,第一电极最内圈中位于第一电极起始段到临近第二电极起始段之间的部分为第一涂覆段,第二电极最内圈中位于第二电极起始段到临近第一电极起始段之间的部分为第二涂覆段,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涂覆段上与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的表面相对应的表面上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根据本技术的锂电池的极芯,可以使电池整体厚度一致,电池表面平整,成型厚度降低,能量密度高。【专利说明】锂电池及锂电池的极芯
本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的极芯及具有该极芯的锂电池。
技术介绍
传统的锂电池的电极上存在大量没有涂覆活性物质的空白区域,是电极的利用率不高,电池成型厚度大,能量密度小,容易导致成型电池整体厚度不一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锂电池的极芯,该锂电池的极芯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具有该极芯的锂电池。根据本技术的锂电池的极芯,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隔膜。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起始段,所述第一电极的一部分表面上设有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起始段, 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表面上设有第二活性物质;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隔膜卷绕成所述极芯,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位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最内圈内远离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的一侦牝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最内圈内远离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最内圈中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到临近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之间的部分为第一涂覆段,所述第二电极最内圈中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到临近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之间的部分为第二涂覆段,所述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涂覆段上与所述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的表面相对应的表面上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根据本技术的锂电池的极芯,在第一电极的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且第二电极的第二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由此,有效利用了第一电极的首段,以及第二电极的首段,提高了极芯最内圈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利用效率,同时本技术的极芯结构可以补偿极芯上极耳的厚度,使电池整体厚度一致,电池表面平整,从而使具有该极芯的锂电池的外形美观且良品率高,锂电池的成型厚度降低,能量密度高。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的锂电池的极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涂覆段的外表面单面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涂覆段的外表面单面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由此,相对于传统技术中第一涂覆段和第二涂覆段没有涂覆活性物质的极芯,该极芯有效利用极芯最内圈,降低了极芯的厚度,且提升了极芯的能量密度,而且电极上的极耳点焊位置可以根据需要移动,设计自由度较大,便于生产和装配。所述第一涂覆段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两面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涂覆段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两面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由此,进一步的有效利用了极芯的最内圈的电极,充分地提高了极芯的能量密闭,且降低了极芯的厚度。所述第一电极最内圈临近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的部分为第三涂覆段,所述第二电极最内圈临近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的部分为第四涂覆段,所述第三涂覆段外表面单面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四涂覆段的外表面单面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由此,进一步的增加了电极上涂覆有活性物质的区域,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具有该极芯的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便于降低锂电池的体积。所述第一电极的最外圈为所述极芯的最外圈,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三涂覆段和所述最外圈之间部分的两面均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四涂覆段向外卷绕部分的两面均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由此,进一步的提高具有该极芯的电池的能量密度。所述极芯最外圈的内表面单面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由此,可以充分利用电极,且避免活性物质的浪费。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的两面均未涂覆第一活性物质,且第二电极起始段的两面均未涂覆第二活性物质。由此,便于在第一电极起始段和第二电极起始段上焊接电极极耳,简化极芯的成型工艺,便于极芯的成型,提高成型效率。所述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负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正电极。根据本技术的锂电池,包括根据本技术前述的锂电池的极芯。根据本技术的锂电池,具有根据本技术前述的锂电池的极芯。由此,锂电池的整体厚度一致且表面平整,从而使锂电池的外形美观且良品率高,锂电池的成型厚度降低,能量密度高。【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锂电池的极芯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锂电池的极芯的示意图。图3是传统锂电池的极芯示意图。图4是同型号的具有本技术实施例的锂电池的极芯与传统的锂电池的容量和厚度的对比不意图。图5是同型号的具有本技术实施例的锂电池的极芯与传统的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的对比示意图。附图标记:极芯100 ;第一电极I ;第一电极起始段11 ;第一涂覆段12 ;第三涂覆段13 ;第五涂覆段14 ;第七涂覆段15 ;第二电极2 ;第二电极起始段21 ;第二涂覆段22 ;第四涂覆段23 ;第六涂覆段24 ;隔膜3 ;第一活性物质41 ;第二活性物质4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电池的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电极起始段,所述第一电极的一部分表面上设有第一活性物质;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电极起始段,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表面上设有第二活性物质;隔膜,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隔膜卷绕成所述极芯,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位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最内圈内远离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最内圈内远离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最内圈中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到临近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之间的部分为第一涂覆段,所述第二电极最内圈中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起始段到临近所述第一电极起始段之间的部分为第二涂覆段,所述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涂覆段上与所述第一涂覆段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的表面相对应的表面上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声本李楠肖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