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版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1761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外凸补偿部。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外转角区具有一外转角端点、一第一外转角边及一第二外转角边。第一外转角边的延伸线及第二外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外转角端点。外凸补偿部设置在外转角区,且自外转角区往本体部外凸出。外凸补偿部具有一外凸端点、一第一外凸边及一第二外凸边,第一外凸边及第二外凸边交于外凸端点,第一外凸边与第一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第二外凸边与第二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外凸端点与外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印刷版模,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利用凹者更凹、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的印刷版模。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印刷技术中,影响转印图案与原设计图案形状是否一致性的最关键材料,非印刷版模(或转印装置上用来承载墨水图案的薄片)莫属。但是,传统的版模(或薄片)多为软性且具弹性的材料,以有利于与各种基材表面紧贴转印,使其更常用于半导体元件及显示面板的图案转印制作工艺上。但是,也由于上述这种材料特性,使得在图案转印制作工艺之际,容易因印刷版模在转印时的压印力而发生转印图案变形的现象。其中,对于非简单几何图案的转印,尤其是印刷版模的外转角区及内转角区,其图形轮廓被扭曲失真得也格外明显。请同时参照图1A~图1B,图1A所示为传统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1B所示为图1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在印刷版模10的中央区域上具有一方形设计图案,而方形设计图案的周围排列着四个L型设计图案。方形设计图案具有四个外转角区11a,而L型设计图案具有相对的一内转角区11b及一外转角区11a。在转印图案15的中央区域上具有一第一转印图案,而第一转印图案的周围排列着四个第二转印图案。第一转印图案及第二转印图案分别对应于方形设计图案及L型设计图案。第一转印图案具有四个外转角转印图案15a,第二转印图案具有相对的一外转角转印图案15a及一内转角转印图案15b。外转角转印图案15a及内转角转印图案15b对应于外转角区11a及内转角区11b,而外转角转印图案15a及内转角转印图案15b的转角轮廓分别无法与外转角区11a及内转角区11b的转角轮廓一致,产生上述的转印图案变形且失真的问题。其中,外转角转印图案15a相对于外转角区11a的原设计图案而言有内缩的情况产生,而内转角转印图案15b相对于外转角区11a的原设计图案之下,却产生外凸的现象。此外,上述方形设计图案所转印出的第一转印图案发生所谓的轮廓圆形化(rounding)的效应,这图案变形且失真的效应若发生在液晶显示器产品的象素区域的图案转印制作工艺上,将会导致象素开口率(aperture ratio)无法达到最大化设计的目的。由于印刷技术具有低成本、高产能的优良特色,使得以传统印刷概念为基础的新制作工艺技术,在未来有很多新兴的应用方向。然而,基于目前印刷版模的图案形状设计受限的缺点,将会导致日后在一些高阶产品开发上,如可挠性显示器,没有办法达到最佳化设计的原因之一。此外,标示印刷层位置的对准图案(alignment mark),如在半导体元件或显示面板上的对位图案,因压印发生的扭曲变形,会造成生产制作工艺线上无法进行图案辨识或不易执行精确对准的动作。这些都是未来印刷技术发展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容疏忽轻视。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印刷版模。其利用凹陷处设计更凹、凸出处设计更凸的图案补偿原则/方法,提升印刷版模对转印图案形状的忠实呈现能力,使得原有印刷技术中,材料受压形变、导致基板呈现图案失真的问题,得以大幅度的改善。借此,提高凸版反转印刷法中印制图案的准确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凹者更凹、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应用在印刷制作工艺用的版模图形设计上,以使得图案转移至基材过程中,原来受到应力挤压而向外扩张形变的现象得以改善。尤其是在那些设计图案的不同线段交点处,由于在此一带的版模材料,在转印时因压印力发生二维方向的扩张形变,而造成交点内缩(发生在如图1A的外转角区11a处)或外凸(发生在如图1B的内转角区11b处)的形状失真效应,得以借本专利技术的此种补偿方式获得改善。因此,使得基材上呈现转印图案的形状和尺寸,更接近印刷版模的原图案设计的形状和尺寸。本专利技术即是针对非完全刚性的版模材料,在转印过程中受压形变的特性,导致基板上图案形状/尺寸扭曲失真现象,提供改善之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外凸补偿部。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外转角区具有一外转角端点、一第一外转角边及一第二外转角边。第一外转角边的延伸线及第二外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外转角端点。外凸补偿部设置在外转角区,且自外转角区往本体部外凸出。外凸补偿部具有一外凸端点、一第一外凸边及一第二外凸边,第一外凸边及第二外凸边交于外凸端点。第一外凸边与第一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第二外凸边与第二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外凸端点与外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提出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内缺凹口部。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内转角区,内转角区具有一内转角端点、一第一内转角边及一第二内转角边。第一内转角边的延伸线及第二内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内转角端点。内凹缺口部设置在内转角区,且自内转角区往本体部内凹入。内凹缺口部具有一内凹端点、一第一内凹边及一第二内凹边,第一内凹边及第二内凹边交于内凹端点。第一内凹边与第一内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第二内凹边与第二内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内凹端点与内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所示为传统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1B所示为图1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图2A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2B所示为图2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图3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4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三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5A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四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5B所示为图5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图6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五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7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六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8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七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9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八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10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九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20、30、40、50、60、70、80、90、100印刷版模21、51、81本体部21a外转角区22、32、42外凸补偿部22a、32a、42a第一外凸边22b、32b、42b第二外凸边23a第一外转角边23b第二外转角边25、55转印图案25a外转印角落区51a、81a内转角区52、62、72内凹缺口部52a、62a、72a第一内凹边52b、62b、72b第二内凹边53a、83a第一内转角边53b、83b第二内转角边55a内转印角落区D1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H1、H2、H3、H4垂直距离P1外转角端点P2外凸端点P3第一点P4第二点Q1内转角端点Q2内凹端点Q3第三点Q4第四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请参照图2A,其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印刷版模20包括一本体部21及至少一外凸补偿部22。本体部21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21a,外转角区21a具有一外转角端点P1、一第一外转角边23a及一第二外转角边23b。第一外转角边23a的延伸线及第二外转角边23b的延伸线交于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该外转角区具有一外转角端点、一第一外转角边及一第二外转角边,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延伸线及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该外转角端点;以及至少一外凸补偿部,设置在该外转角区,且自该外转 角区往该本体部外凸出,该外凸补偿部具有一外凸端点、一第一外凸边及一第二外凸边,该第一外凸边及该第二外凸边交于该外凸端点,该第一外凸边与该第一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该第二外凸边与该第二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该外凸端点与该外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国龙谢先鈖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