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及其涂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1555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7:14
具有:主结构体(10),其在外周的一部分具有开放部(30);作为从结构体的后部结构体(20),其覆盖开放部(30),并且以从主结构体(10)突出的方式与该主结构体(10)分割自如地连结。在主结构体(10)和后部结构体(20)上设有在彼此连结时以相对的状态连结的连结部(32、42),后部结构体(20)在向主结构体(10)连结的连结方向反转的状态下经由连结部(32、42)暂时固定自如地设置在主结构体(10)上,在后部结构体(20)反转而与主结构体(10)连结的状态下,后部结构体(20)收纳在主结构体(10)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大型轮式装载机等。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有轮式装载机、推土机、铲土机之类的具有供操作人员乘坐的箱状驾驶室的建筑机械。这样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具有通过对金属制板材进行焊接等而组装的驾驶室框架。驾驶室框架在搭载于车体之前的阶段被单独涂装,作为驾驶室框架的涂装方法,通常利用将驾驶室框架浸溃在加入阳离子电镀涂料的电镀槽内的阳离子涂装方法。但是,伴随着建筑机械的大型化,驾驶室内不仅设有操作人员坐席,有时还设有教练坐席。在这种情况下,从确保足够大的驾驶室内的空间的必要性考虑,驾驶室自身也需要设计成大的尺寸。另外,还希望在操作人员坐席不向前方滑动的状态下调节靠背,因此也需要扩大驾驶室后方的空间,从而使尺寸的扩大不可避免。然而,如果驾驶室的尺寸变大,则驾驶室框架也必然变大,会产生不能将驾驶室框架整体投入电镀槽的问题。于是,考虑将驾驶室框架分割为多个,将分割后的框架逐个浸溃于电镀槽进行涂装,在涂装后使分割的框架一体化的方法。在专利文献I中,并非出于涂装的目的,而是为了提高生产率,提出了将驾驶室框架分割为两个的技术,本专利技术将该技术用于驾驶室的涂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600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如果利用专利文献I的技术进行涂装,将分割为两部分的各车架分别投入电镀槽,会产生涂装工序增加,生产率反而降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驾驶室尺寸很大,也能够在不增加涂装工序的情况下,有效地对驾驶室框架进行涂装。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第一专利技术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的特征在于,具备:主结构体,其在外周的一部分具有开放部;从结构体,其覆盖所述开放部,并且以从所述主结构体突出的方式与该主结构体分割自如地连结;在所述主结构体和所述从结构体上都设有在彼此连结时以相对的状态连结的连结部,所述从结构体在向所述主结构体连结的连结方向反转的状态下以经由所述连结部固定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结构体上,在所述从结构体反转并与所述主结构体连结的状态下,所述从结构体收纳在所述主结构体内。第二专利技术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从结构体作为后部结构体构成,以覆盖所述主结构体的后侧的所述开放部的方式与所述主结构体连结,所述主结构体包括分开立设在四角的中空支柱。第三专利技术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主结构体和所述后部结构体的各自连结部的左右两侧靠近所述建筑机械的翻倒时乘员保护结构(翻车保护)用支柱。在第四专利技术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的涂装方法中,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具有:主结构体,其在外周的一部分具有开放部;从结构体,其覆盖所述开放部,并且以从所述主结构体突出的方式与该主结构体连结;所述主结构体和所述从结构体构成为通过彼此的连结部分割自如,所述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的涂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驾驶室框架浸溃于涂装槽时,使所述从结构体在向所述主结构体连结的连结方向反转的状态下经由所述连结部固定在所述主结构体上,从而将所述从结构体收纳在所述主结构体内。根据第一、第四专利技术,驾驶室框架由主结构体和从结构体分割自如地构成,原本从结构体相对于主结构体突出地连结,但是在实施涂装时,通过使从结构体的连结方向反转而进行连结,从而使从结构体收纳在主结构体内。于是,从结构体从主结构体突出的部分几乎不存在,从而能够减小驾驶室框架的外径尺寸,能够可靠地将驾驶室框架浸溃于涂装槽,使生广率提闻。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实施涂装的情况,在驾驶室框架的移动或运输时通过将从结构体收纳主结构体内,能够使驾驶室框架的包装式样紧凑,从而也能够使作业时的操作性提闻。根据第二专利技术,在主结构体中,在四角分开的位置设置有中空支柱,因此能够增强主结构体的刚性,从而无论是以原本的方向还是以反转的方向来连结从结构体,都能够防止主结构体的变形等。另外,通过准备多个结构体的外径尺寸、特别是从主结构体突出的尺寸不同的从结构体,能够使本专利技术对应于机种或规格不同的建筑机械。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主结构体侧具有足够的刚性,也能够可靠地与任一从结构体连结。根据第三专利技术,利用翻车保护车架能够更可靠地保护主结构体和从结构体彼此的连结部,因此能够防止从连结部的破损,使驾驶室框架更加坚固。【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的整体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搭载于所述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驾驶室框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所述驾驶室框架的侧剖图。图4是表示所述驾驶室框架的平剖面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涂装时的所述驾驶室框架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涂装时的所述驾驶室框架的侧剖图,是图5的V1-VI剖视图。图7是表示涂装时的所述驾驶室框架的腰部的平剖图,是图5的VI1-VII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所述驾驶室框架的涂装方法的工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的大型轮式装载机I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前后左右各方向,与操作人员在图1所示的驾驶室6内就座状态下的前后左右是同一方向。在图1中,轮式装载机I具有由前部车体2A和后部车体2B构成的车体2。前部车体2A的前方(图1中的左方)经由液压式工作装置驱动机构4安装有挖掘.装载用铲斗3,该液压式工作装置驱动机构4由大臂、摇臂、连结杆、铲斗缸、大臂缸等构成。后部车体2B具有由厚的金属板等构成的后部车体框架5。在后部车体框架5的前侧设有供操作人员乘坐的箱状驾驶室6,在后部车体框架5的后侧搭载有未图示的发动机或被发动机驱动的液压泵等。后部车体框架5上设有在车辆翻倒时保护驾驶室6的翻车保护(翻倒时乘员保护结构:R0PS ;Roll 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车架7。在这里,翻车保护车架7在驾驶室6后侧的左右两侧具有立设在后部车体框架5上的一对支柱8和架设在支柱8的上部的保护部9。保护部9形成为檐状而向前方侧延伸,覆盖驾驶室6的上方。在图2?图4中不出了驾驶室6的驾驶室框架6A。驾驶室框架6A由配置在前方侧的大的主结构体10和分割自如地连结在主结构体10的后方侧的作为从结构体的后部结构体20构成。主结构体10及后部结构体20均由加工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板材或中空型材通过彼此焊接而组装成的。具体地说,主结构体10具有:分别装配的左右的框状侧板11,12 ;前板13,其左右两端与侧板11,12的前方下部侧接合;顶板14,其架设在侧板11,12的上部,形成顶面部分。在形成框状的左侧侧板11的开口部分最终安装有供操作人员出入用的车门,在同为框状的右侧侧板12的开口部分嵌装有玻璃窗。为了实现刚性的提高,在侧板11,12中分别使用了中空的前后支柱15,16。后侧支柱16的截面大小比前侧支柱15的截面大很多,后侧支柱16形成为横截面呈L形,该后侧支柱16具有较大的背面部分。这些支柱15,16在主结构体10中分开地位于四角。前板13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为俯视时左右两侧向后方弯折的形状,覆盖在驾驶室6内配置的仪表板部分的前侧。在由侧板11,12、前板13及顶板14划分的前侧的开口部分嵌入有三枚前玻璃,该三枚前玻璃在前板13的弯折部分左右邻接。顶板14是在将四个边框架组合而成的框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具有:主结构体,其在外周的一部分具有开放部;从结构体,其覆盖所述开放部,并且以从所述主结构体突出的方式与该主结构体分割自如地连结;在所述主结构体和所述从结构体上都设有在彼此连结时以相对的状态连结的连结部;所述从结构体在向所述主结构体连结的连结方向反转的状态下以经由所述连结部固定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结构体上;在所述从结构体反转并与所述主结构体连结的状态下,所述从结构体收纳在所述主结构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3.07 JP 2012-0505191.一种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结构体,其在外周的一部分具有开放部; 从结构体,其覆盖所述开放部,并且以从所述主结构体突出的方式与该主结构体分割自如地连结; 在所述主结构体和所述从结构体上都设有在彼此连结时以相对的状态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从结构体在向所述主结构体连结的连结方向反转的状态下以经由所述连结部固定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结构体上; 在所述从结构体反转并与所述主结构体连结的状态下,所述从结构体收纳在所述主结构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结构体作为后部结构体构成,以覆盖所述主结构体的后侧的所述开放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太田信行大木慎二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