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15151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6: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有机废物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该方法以污泥为主要菌种来源,以高浓度有机废水为营养液,辅以适量的铬渣及废石膏等添加剂,经过特殊的生化培养后,即能制备出相应的快速修复碱性Cr(VI)污染场地修复菌群。该修复菌群可快速有效的对碱性含Cr(VI)场地土壤进行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利用污泥及有机废水等有机废物原料,经过特殊的驯化及连续化培养工艺,即能制备出相应的快速修复碱性含Cr(VI)废物的菌群。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保护

技术介绍
铬及其化合物是冶金、金属加工、电镀、制革、油漆、颜料等行业常用的基本原料,在上述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工业含Cr(VI)废渣,其中大多是强碱性。碱性含铬废物的处理处置是环保界的一个难点,处置方法虽然众多,但大多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专利申请号200710041125.9介绍了一种利用高温热解工艺处理碱性含Cr(VI)废物的方法,方法虽然效果较好,但该方法需要昂贵的高温设备,成本较高。微生物处理法是一种廉价的Cr(VI)污染废物治理方法,但是相关修复菌种的培养成本较高,且一般难以适应周边环境。专利号201010176068.7及200910043841.X均介绍了利用特殊菌种还原Cr(VI)的方法,但是上述两种菌种纯培养的成本过高;且菌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成为场地环境的优势菌种,导致处理效率低,一般需要4天以上处理时间;同时将新菌种引入环境中也有生化污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利用污泥及有机废水等有机废物,通过一定的生化培养工艺,培养出可直接或间接对碱性条件下的Cr(VI)进行还原的菌液,可用于碱性含Cr(VI)废物的治理。由于该工艺所用原料均为废物,因此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菌液中的菌种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菌种,不会导致生化污染,且该种群菌种成分复杂,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耐受力,可大大提高处理效率。本制备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消化污泥、兼氧池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0.2~0.5):(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0.3-0.5%及0.1-0.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在消化反应器中反应2~3天后,将反应器中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60-12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排放;(2)将步骤(1)沉淀污泥搅拌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后静止3-5分钟后,将底部沉淀物排出后,剩余污泥回流消化反应器前端,作为含有含铬废物治理菌群的污泥溶液,与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0.3-0.5%及0.1-0.2%。将新鲜混合液打入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混合液,进入2~3天反应周期,过程中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结束后,将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60-12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排放;(3)重复步骤(2),同时每一反应周期不断提高新鲜混合液中铬渣及废石膏的投加量,提高程度为该反应周期比前反应周期的投加量分别增加0.3-0.5%及0.1-0.2%(占混合液质量分数),当新鲜混合液中铬渣及废石膏的投加量分别提高至3-5%及1-2%时,不再增加相应的投加量。继续循环操作4~8个反应周期后,驯化结束,其沉淀污泥富集了大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利用该污泥,可以连续培养;(4)将回流的沉淀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3-5%及1-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打入消化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消化液,反应2~3天后,将反应器中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5-15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剩下的消化液中含有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用于碱性含Cr(VI)废物治理;(5)沉淀污泥搅拌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后静止3-5分钟后,将底部沉淀物排出后,剩余污泥回流至消化反应器前端,作为含有含铬废物治理菌群的污泥溶液,与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并重复步骤(4)剩余流程;(6)将步骤(4)中沉淀污泥排放后的菌液与碱性含Cr(VI)废物以一定比例混合混合,经过一定的时间反应,即能对该废物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碱性含Cr(VI)废物浸出浓度低于《铬渣污染治理环境技术规范》(HJ/T301-2007)中0.5mg/L的排放标准。相比其它微生物修复方法,本方法有如下优势:1.利用污泥及有机废水进行菌群的培养,即有效的对废物进行了利用,也节约了成本,有着极高的环境及经济效益;2.所培养的菌种种群成分复杂,对自然界耐受力强,在场地修复过程中容易形成优势菌种,从而可以加快处理效率;同时过程中菌群产生了大量含S2-及Fe(II)的代谢物,这部分物质也可迅速的将Cr(VI)还原。3.所培养菌群为自然界固有微生物菌群,因此不会造成生物二次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驯化周期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实例如下:实例1:(1)将消化污泥、兼氧池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0.2:10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0.5%及0.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在消化反应器中反应3天后,将反应器中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12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排放;(2)将步骤(1)沉淀污泥搅拌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后静止3分钟后,将底部沉淀物排出后,剩余污泥回流消化反应器前端,作为含有含铬废物治理菌群的污泥溶液,与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0.5%及0.2%。将新鲜混合液打入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混合液,进入3天反应周期,过程中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结束后,将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12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排放;(3)重复步骤(2),同时每一反应周期不断提高新鲜混合液中铬渣及废石膏的投加量,提高程度为该反应周期比前反应周期的投加量分别增加0.5%及0.2%(占混合液质量分数),当新鲜混合液中铬渣及废石膏的投加量分别提高至5%及2%时,不再增加相应的投加量。继续循环操作4个反应周期后,驯化结束,其沉淀污泥富集了大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利用该污泥,可以连续培养;(4)将回流的沉淀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5%及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打入消化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消化液,反应3天后,将反应器中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1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剩下的消化液中含有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用于碱性含Cr(VI)废物治理;(5)沉淀污泥搅拌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后静止3分钟后,将底部沉淀物排出后,剩余污泥回流至消化反应器前端,作为含有含铬废物治理菌群的污泥溶液,与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比例混合,并重复步骤(4)剩余流程;(6)将步骤(4)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有机废物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1)将回流的沉淀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3‑5%及1‑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打入消化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消化液,反应2~3天后,将反应器中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5‑15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剩下的消化液中含有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用于碱性含Cr(VI)废物治理;(2)沉淀污泥搅拌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后静止3‑5分钟后,将底部沉淀物排出后,剩余污泥回流至消化反应器前端,作为含有含铬废物治理菌群的污泥溶液,与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并重复步骤(1)剩余流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有机废物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分为启动阶段、驯化阶段及连续培养阶段,连续培养阶段包括如下步骤:(1)将回流的沉淀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3-5%及1-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打入消化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消化液,反应2~3天后,将反应器中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5-15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剩下的消化液中含有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用于碱性含Cr(VI)废物治理;(2)沉淀污泥搅拌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后静止3-5分钟后,将底部沉淀物排出后,剩余污泥回流至消化反应器前端,作为含有含铬废物治理菌群的污泥溶液,与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并重复步骤(1)剩余流程。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利用有机废物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沉淀污泥含有大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其驯化过程包含包括如下步骤:(1)将消化污泥、兼氧池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0.2~0.5):(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0.3-0.5%及0.1-0.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在消化反应器中反应2~3天后,将反应器中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消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磊孙英杰封琳陈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