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1319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5:4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为,当在车辆车身上形成容纳蓄电装置的凹部时,有必要确保凹部的强度。其解决方案为,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具有蓄电装置、车辆车身、第一加强件(41)、和第二加强件(42)。蓄电装置输出车辆行驶用的能量。车辆车身配备有向车辆的上方开口的凹部(121),凹部容纳蓄电装置。第一加强件(41)沿着凹部的底面配置,在规定方向上延伸。第二加强件(42)沿着蓄电装置的上表面配置,在规定方向上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于车辆搭载蓄电装置的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3中记载的车辆中,将电池组或电偶极子层电容器相对于车辆车身固定。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车辆中,在车身地板上形成凹部,将电池组容纳到凹部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34545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 - 24388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 - 3513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以解决的课题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结构那样,在把电池组容纳到形成在车身地板上的凹部内时,有必要确保凹部的强度。当凹部容易变形时,存在着会向容纳在凹部内的电池组施加冲击的担忧。解决课题的手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具有:蓄电装置、车辆车身、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蓄电装置输出用于车辆行驶的能量。车辆车身配备有向车辆的上方开口的凹部,凹部容纳蓄电装置。第一加强件沿着凹部的底面配置,在规定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加强件沿着蓄电装置的上表面配置,在规定的方向上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在规定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可以提高凹部的强度。由于第一加强件沿着凹部的底面配置,第二加强件沿着蓄电装置的上表面配置,换句话说,沿着凹部的上部配置,所以,可以提高凹部整体的强度。通过确保凹部的强度,可以保护容纳在凹部内的蓄电装置。第一加强件可以独立于凹部地构成,也可以和凹部成一体地形成。如果成一体地形成第一加强件及凹部,则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在规定方向上的第二加强件的端部是车辆车身的一部分,可以配置在与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梁邻接的位置。当规定方向的外力作用到第二加强件上时,通过使第二加强件的端部与横梁接触,可以使作用于第二加强件上的外力释放到横梁上。在利用紧固构件将蓄电装置紧固到凹部的底面上的结构中,可以利用导向构件将蓄电装置引导到凹部的搭载位置。所谓搭载位置,是能够利用紧固构件紧固蓄电装置及凹部的位置。在将蓄电装置紧固到凹部的底面上时,由于蓄电装置遮挡作业者的视野,作业者难以将蓄电装置配置在搭载位置。因此,通过利用导向构件,可以容易地将蓄电装置配置在搭载位置。导向构件可以分别配置于在规定方向上夹着蓄电装置的位置。借此,可以在规定方向上将蓄电装置定位。在利用多个导向构件时,可以沿着凹部的底面配置第一导向构件,并且,沿着凹部的上部配置第二导向构件。在蓄电装置上可以设置沿着蓄电装置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配置的第三加强件。通过使用第三加强件,可以提高蓄电装置的强度。在利用多个蓄电元件构成蓄电装置时,多个蓄电元件可以沿着第三加强件延伸的方向配置。第三加强件可以配置成沿着与第一加强件或者第二加强件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三加强件可以在与第一加强件或者第二加强件交叉的部分固定到第一加强件或者第二加强件上。通过将第三加强件固定到第一加强件或者第二加强件上,在第一加强件或者第二加强件延伸的方向上也可以确保蓄电装置的强度。凹部可以设置在车辆的行李空间的下方。这里,第一加强件以及第二加强件可以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在行李空间的下方配置凹部时,凹部变得容易受到来自于车辆的后方的冲击。如果使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则即使从车辆的后方向凹部施加冲击,也可以由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承受冲击,可以抑制凹部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车辆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概略图。图2是在实施例1中电池组的搭载结构的透视图。图3是在实施例1中电池组的搭载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在实施例1中电池组的搭载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中电池组的搭载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在实施例2中电池组的搭载结构的侧视图。图7是在实施例2中电池组的搭载结构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电池组的加强件和设置在地板上的加强件的位置关系的图。图9是在实施例3中电池组的外观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下面,对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电池组(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电池组搭载在车辆上。作为车辆,有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对于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使车辆行驶的动力源,除了蓄电池之外,还配备有燃料电池或者发动机。对于电动汽车,作为使车辆行驶的动力源,只配备有电池组。图1是表示车辆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概略图。在图1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进的方向,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方向。箭头FR及箭头UP在其它的图中也是一样。座位110配置在车室内。所谓车室,是乘坐人员乘坐的空间。座位110固定到车辆100的地板120上。地板120是车辆车身的一部分。在相对于座位110而言的车辆的后方,设置行李空间LS。行李空间LS主要是放置装载物用的空间。在本实施例的车辆100中,行李空间LS与车室相连,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具体地说,也可以利用搭载在车辆100上的构件,将行李空间LS与车室分隔开。地板120在对应于行李空间LS的位置具有凹部121。凹部121位于行李空间LS的下方,向车辆100的上方开口,在过去的车辆中,凹部121有时用于容纳备用轮胎。在本实施例的车辆100中,在凹部121中容纳电池组10。电池组10不从凹部向行李空间LS侧突出。电池组10的上表面被盖板20覆盖。盖板20形成平板状,用于划分出行李空间LS0位于比盖板20更靠车辆100的上方处的空间形成行李空间LS。电池组10包括组合电池11和容纳组合电池11的壳体12。组合电池11具有串联地电连接的多个单电池。作为单电池,可以使用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另外,也可以代替二次电池,使用电偶极子层电容器。单电池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作为单电池可以使用所谓的圆筒形电池或方形电池。在圆筒形电池中,电池的外形形成圆柱的形状。在方形电池中,电池的外形形成长方体的形状。从组合电池11输出的电能用于使车辆100行驶。具体地说,组合电池11的输出电力被供应给电动发电机。电动发电机接受组合电池11的输出电力,生成车辆行驶用的动能。电动发电机与车轮连接,电动发电机生成的动能被传动给车轮。在使车辆100减速或者使车辆100停止时,电动发电机将车辆100的制动时产生的动能变换成电能。电动发电机生成的电力被供应给组合电池11,可以将组合电池11充电。在连接组合电池11及电动发电机的电流路径上,可以配置DC/DC变换器或者逆变器。如果使用DC/DC变换器,可以将组合电池11的输出电压升压,并且供应给电动发电机。如果使用逆变器,则作为电动发电机,可以使用交流电动机。在组合电池11中,也可以包含有并联地电连接的多个单电池。构成组合电池11的单电池的数目,可以考虑到组合电池11的要求输出等而适当地设定。壳体12例如可以用金属形成。组合电池11可以相对于壳体12的内壁面固定。例如,通过利用螺栓的紧固,将组合电池11固定到壳体12上。壳体12被固定到凹部121的底面上。在壳体12内,除了组合电池11之外,还可以容纳其它的设备。作为其它的设备,例如有系统主继电器、电池监视单元、电流传感器、电流断路器。系统主继电器通过在接通及切断之间进行切换,接通组合电池11及电动发电机,或者切断组合电池11及电动发电机的连接。电池监视单元可以监视组合电池11的电压,或者基于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输出用于车辆行驶的能量;车辆车身,所述车辆车身配备有容纳所述蓄电装置并向所述车辆的上方开口的凹部;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沿着所述凹部的底面配置,并且在规定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沿着所述蓄电装置的上表面配置,并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输出用于车辆行驶的能量; 车辆车身,所述车辆车身配备有容纳所述蓄电装置并向所述车辆的上方开口的凹部; 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沿着所述凹部的底面配置,并且在规定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沿着所述蓄电装置的上表面配置,并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凹部成一体地形成。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端部是车辆车身的一部分,并且配置在与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梁相邻的位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紧固构件,所述紧固构件将所述蓄电装置紧固到所述凹部的底面上;以及 导向构件,所述导向构件将所述蓄电装置导向到所述凹部的搭载位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的搭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村文志大学孝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