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10317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3:44
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在稻田内开设“Z”字型沟渠;2)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3)在堤坝靠机耕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所述排水口埋在沟渠的最低处,所述排水口包括高水位排水口、低水位排水口和底排水口,通过水位调节管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稻田改造方法适用于稻鳖共作模式,其便利性好,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在稻田内开设“Z”字型沟渠;2)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3)在堤坝靠机耕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所述排水口埋在沟渠的最低处,所述排水口包括高水位排水口、低水位排水口和底排水口,通过水位调节管调节。本专利技术的稻田改造方法适用于稻鳖共作模式,其便利性好,有利于规模化生产。【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田的改造方法,尤其是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种植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相互结合、合理组配,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种植水稻的同时,又养殖水产品,第一,使稻田的水资源、杂草资源、小型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产品所利用;第二,通过所养殖的水产品的觅食,达到为稻田除草、灭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实现稻谷的增产、增质和水产品的增收及无公害;从而获得一种集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由于甲鱼经济价值高,且国内外消费市场大,甲鱼养殖也被引入到稻田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稻鳖共作模式。实践证明鳖稻共生模式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粮食和水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稻鳖共作模式必须进行稻田改造。目前,根据稻田形状、大小的差异,稻田改造主要改造为“一”字型、“十”字型、“回”字型、“田”字型、“目”字型稻田。“一”字型稻田是沿稻田中间横向开挖一条鳖沟,其结构如图1所示。“十”字型稻田是沿稻田中间横向和竖向均开挖一条鳖沟,其结构如图2所示。“回”字型稻田是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一条环型鳖沟,其结构如图3所示。“田”字型稻田是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及稻田中间横向和竖向开挖一条鳖沟;鳘沟,一般宽为1.5~3.0m,深0.6~0.8,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角设置,进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渠最低处,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所有的水,进、排水口设有铁网栅栏,以防养殖水产动物逃逸,其结构如图4所示。“目”字型稻田是在稻田田埂外侧开挖环型鳖沟,多快稻田平行排列构成一个稻鳖共作区,稻田需建有加高、加宽、加固的田埂,田埂高0.2m、宽0.5m,坡度比为1:1~1.5,稻田设有机械进出机耕道,宽3m,机耕道下埋有通水管;鳖沟同“田”字型稻田,稻鳖共作区外围堤坝高度在0.5m以上(高出稻田平面),堤坝面宽1.5m,池堤坡度比为1:1.5~2.0 ;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进水口建在外围堤坝上,排水口建在外围沟渠最低处,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所有的水,进、排水口设有铁网栅栏,以防养殖水产动物逃逸,其结构如图5所示。然而,以上的“一”字型、“十”字型、“回”字型、“田”字型等稻田模式,都是从稻田养鱼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一般只适合I飞亩范围的小区域耕作模式;其次,采用上述各模式的串联或并联进行大区域的稻鳖共作时,易耗地、耗水、耗材,且便利性差。“目”字型稻田模式,串、并联虽能够带来稻鳖共作的规模化,但因其在机耕道下埋有通水管,易沉降、易堵塞,不利于水流的置换,存在水和管道材料消耗大的问题。此外,对于稻鳖共作模式,如果鳖沟的沟面进行硬化,则达不到甲鱼生态养殖的目的,也不符合甲鱼养殖其野生化和有机化的要求。但在完全的土坯沟型中长期进行稻鳖共作,由于甲鱼具有晒背这一特性,在寻找晒背场所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沟沿和田埂的损坏,易使鳖沟两边沿岸坍塌,使得鳖沟越来越宽,不利于水稻的轮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利性好,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具体步骤如下: 1)在稻田内开设“Z”字型沟渠; 2)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 3)在堤坝靠机耕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所述排水口埋在沟渠的最低处,所述排水口包括高水位排水口、低水位排水口和底排水口,通过水位调节管调节。进一步,步骤I)中,所述沟渠由鳖沟、田沿和田埂组成,所述沟渠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0%~30% ;所述鳖沟的面宽为3.0-4.0m,沟底宽45~60cm,鳖沟沟底低于稻田地面1.(Tl.2m,所构成的坡比为l:f 1.5 ;所述田沿位于鳖沟和田埂之间,田沿的宽为5(T60cm,斜加高2(T30cm,坡比为1:2~2.5 ;所述田埂宽为4(T55cm、高为25~35cm。进一步,步骤I)中,所述沟渠位于相邻稻田块或稻田块与堤坝之间。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堤坝宽3m以上,堤坝高于稻田地面0.5m以上。进一步,步骤3)中,所述进水口采用广2根PVC管控制水流量。进一步,步骤3)中,所述水位调节管由多根波纹管连接两个三通阀构成,第一波纹管的进水端高于田面l(Tl5cm,形成高水位排水口 ;第二波纹管的进水端低于田面l(Tl5cm,形成低水位排水口 ;第三波纹管的进水端位于沟渠的底部,即为用于排干沟渠水的底排水口。进一步,所述波纹管的进水端安装有简易地漏,方便封口。进一步,所述排水口的波纹管管径大于进水口 PVC管的管径。进一步,所述稻田改造方法可以通过串联或并联“Z”字型沟渠实现稻鳖共作的规模化稻田改造。水位调节管的使用:当稻田需要进水时,关闭低水位排水口和底排水口,水位上升进入稻田,水流从高水位口排放;当稻田需要干田时,打开低水位排水口,水流从低水位口排放;当打开底排水口时,可快速排干沟渠的水,便于鳖沟的清淤或抓甲鱼。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Z”字型沟渠能够很好的全部置换沟渠水域,既减少了对水的长期需求量,又轻易的改善了养殖甲鱼的水质,提高了甲鱼的成活率和品质; 2)稻田设有机耕道,方便了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提高了种植水稻的效率; 3)排水口设有水位调节管,高低水位口可以很好的管理稻田中的水位,底排水口则具有清淤和抓甲鱼的作用; 4)排水口的管径大于进水口的管径,便于大雨时稻田水的排放; 5)鳖沟的设计既保证了水稻种植的面积和养殖甲鱼的水位,鳖沟的坡面较缓,使田沿不容易坍塌、损坏; 6)在鳖沟的边沿预留有田沿以方便甲鱼晒背,甲鱼通过在阳光下晒背可杀死附着于体表的病原菌和寄生虫,还可促使其革质皮肤增厚和变硬,满足了甲鱼的生活习性,有利于甲鱼的生长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字型稻田示意图; 其中I一排水口 ; 3—稻田块;4一沟渠;6_进水口 ; 图2为现有技术的“十”字型稻田示意图; 其中I一排水口 ;2—堤坝;3—稻田块;4一沟渠;6_进水口 ; 图3为现有技术的“回”字型稻田示意图; 其中I一排水口 ; 3—稻田块;4一沟渠;5—机耕道;6_进水口 ; 图4为现有技术的“田”字型稻田示意图; 其中I一排水口 ;2—堤坝;3—稻田块;4一沟渠;5—机耕道;6_进水口 ; 图5为现有技术的“目”字型稻田示意图; 其中I一排水口 ;2—堤坝;3—稻田块;4一沟渠;5—机耕道;6_进水口 ;7_通水管; 图6为本专利技术“Z”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在稻田内开设“Z”字型沟渠;2)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3)在堤坝靠机耕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所述排水口埋在沟渠的最低处,所述排水口包括高水位排水口、低水位排水口和底排水口,通过水位调节管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志艳方平福王重庆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