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04906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8 0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包括U型箍和现浇混凝土梁;U型箍包括第一竖向臂、第二竖向臂、横向臂和对拉连接件,且横向臂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底部相连;对拉连接件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连接;现浇混凝土梁包括横梁及竖梁;竖梁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竖梁、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均位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之间,且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均通过模板外梁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过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成本低,易拆除且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包括U型箍和现浇混凝土梁;U型箍包括第一竖向臂、第二竖向臂、横向臂和对拉连接件,且横向臂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底部相连;对拉连接件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连接;现浇混凝土梁包括横梁及竖梁;竖梁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竖梁、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均位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之间,且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均通过模板外梁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相连。本技术提供的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过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成本低,易拆除且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专利说明】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对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进行加固时须使用到侧模板加固结构,然而现有的侧模板加固结构的结构复杂,制作繁琐,且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对拉连接件、斜支撑和钢背楞多,导致了成本急剧上升。除此之外,在施工完毕后,该侧模板加固结构拆除困难,且需要大量人工去拆除,也增加了人工成本,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的结构复杂、制作繁琐、使用过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多、成本高拆除困难且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等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过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成本低、易拆除且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的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包括U型箍和现浇混凝土梁;U型箍包括第一竖向臂、第二竖向臂、横向臂和对拉连接件,且横向臂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底部和第二竖向臂底部相连;对拉连接件位于横向臂上方位置,且其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连接;现浇混凝土梁包括横梁及设置在横梁底端的竖梁;竖梁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竖梁、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均位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之间并均位于对拉连接件上方,且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均通过模板外梁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相连。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包括U型箍和现浇混凝土梁,其中,U型箍包括第一竖向臂、第二竖向臂、横向臂和对拉连接件,且横向臂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底部和第二竖向臂底部相连,而对拉连接件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连接;现浇混凝土梁包括横梁和竖梁;竖梁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且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均通过模板外梁分别与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相连。在使用过程中,将U型箍的第一竖向臂和第二竖向臂卡在模板外梁外侧,并通过对拉连接件使得该U型箍的上口变小,从而对两侧的模板外梁进行夹紧受力,使得第一梁侧模板、第二梁侧模板和横向臂受力平衡,最终达到将现浇混凝土梁进行固定的目的。由此可知,本技术所述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使用过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比如说大量减少了对对拉连接件、斜支撑和钢背楞的消耗,使得成本大为降低。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第一竖向臂与第一梁侧模板之间设有3根模板外梁。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的模板外梁。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第二竖向臂与第二梁侧模板之间设有3根模板外梁。同上所述,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的模板外梁。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第一竖向臂、第二竖向臂和横向臂均为方木。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均为方木。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模板外梁为方木。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竖向臂、第二竖向臂、横向臂、第一梁侧模板、第二梁侧模板和模板外梁均为方木,一方面可增大第一竖向臂与模板外梁、模板外梁与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与竖梁之间的接触面积,强化了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可直接使用施工现场剩下的方木直接制作所述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由此可知,所述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制作方便,并有利于节省成本。另外,在使用完毕后,上述结构的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拆除方便,且无须大量的人工进行拆除,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对拉连接件为对拉螺栓。另外,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该侧模板加固结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过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成本低,易拆除且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闻。【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现将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1为第一竖向臂,2为第二竖向臂,3为横向臂,4为对拉连接件,5为横梁,6为竖梁,7为第一梁侧模板,8为第二梁侧模板,9为模板外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包括U型箍和现浇混凝土梁。如图1所示,上述U型箍包括第一竖向臂1、第二竖向臂2、横向臂3和对拉连接件4,且上述横向臂3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I底部和第二竖向臂2底部相连;上述对拉连接件4位于横向臂3上方位置,且其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I和第二竖向臂2连接。上述现浇混凝土梁包括横梁5及设置在该横梁5底端的竖梁6。上述竖梁6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梁侧模板7和第二梁侧模板8,该竖梁6、第一梁侧模板7和第二梁侧模板8均位于上述第一竖向臂I和第二竖向臂2之间并均位于上述对拉连接件4上方,且上述第一梁侧模板7和第二梁侧模板8均通过3根模板外梁9分别与上述第一竖向臂I和第二竖向臂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竖向臂1、第二竖向臂2、横向臂3、第一梁侧模板7、第二梁侧模板8和模板外梁9均为方木。另外,可采用对拉螺栓为对拉连接件4,且该对拉螺栓的螺杆的直径为12mm。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箍和现浇混凝土梁; 所述U型箍包括第一竖向臂(I)、第二竖向臂(2)、横向臂(3)和对拉连接件(4),且所述横向臂(3)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臂(I)底部和第二竖向臂(2)底部相连;所述对拉连接件(4)位于所述横向臂(3)上方位置,且其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I)和第二竖向臂(2)连接; 所述现浇混凝土梁包括横梁(5)及设置在所述横梁(5)底端的竖梁(6); 所述竖梁(6)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梁侧模板(7)和第二梁侧模板(8),所述竖梁(6)、第一梁侧模板(7)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现浇混凝土梁的侧模板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箍和现浇混凝土梁;所述U型箍包括第一竖向臂(1)、第二竖向臂(2)、横向臂(3)和对拉连接件(4),且所述横向臂(3)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臂(1)底部和第二竖向臂(2)底部相连;所述对拉连接件(4)位于所述横向臂(3)上方位置,且其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臂(1)和第二竖向臂(2)连接;所述现浇混凝土梁包括横梁(5)及设置在所述横梁(5)底端的竖梁(6);所述竖梁(6)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梁侧模板(7)和第二梁侧模板(8),所述竖梁(6)、第一梁侧模板(7)和第二梁侧模板(8)均位于所述第一竖向臂(1)和第二竖向臂(2)之间并均位于所述对拉连接件(4)上方,且所述第一梁侧模板(7)和第二梁侧模板(8)均通过模板外梁(9)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臂(1)和第二竖向臂(2)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慧春曹国宾张春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