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94312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是一种带有自驱动电路的小功率BUCK电路,其输入滤波电容、高端MOS管、续流二极管、电感及输出滤波电容共同组成BUCK电路的基本拓扑结构;控制芯片为MOS管提供控制信号,三极管起驱动放大作用,将控制信号放大用以驱动高端MOS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BUCK电路中驱动高端MOS管必须外加辅助源电路的技术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电路的元器件数量,减小了电路的体积,增加了电路的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介绍了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是一种带有自驱动电路的小功率BUCK电路,其输入滤波电容、高端MOS管、续流二极管、电感及输出滤波电容共同组成BUCK电路的基本拓扑结构;控制芯片为MOS管提供控制信号,三极管起驱动放大作用,将控制信号放大用以驱动高端MOS管。本技术解决了BUCK电路中驱动高端MOS管必须外加辅助源电路的技术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电路的元器件数量,减小了电路的体积,增加了电路的总效率。【专利说明】—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DC-DC开关电源的驱动技术,特别是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BUCK电路是小型不隔离开关电源的常用拓扑电路。其体积小、重量轻、应用范围广。BUCK电路中的主要元器件MOS管的连接方式与其它电路不同,MOS管的S极并不与负极相连,而是连接在输出端正极,所以称为高端MOS管,高端MOS管的驱动是BUCK电路的难点。传统的BUCK电路高端MOS管的驱动采用外接辅助电源的方式。即外部单独设计辅助源供电电路给驱动芯片从而驱动高端MOS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借助BUCK电路的输入电压,为高端MOS管提供驱动信号。为了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一高端MOS管、第一稳压管、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续流第二二极管、电感、第三电容、控制芯片、第三电阻、第二 MOS管、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第四电阻、第二稳压管;其中,输入电压通过第三电阻加在第二MOS管的D管脚上,通过第四电阻连接至第二 MOS管的G管脚;同时,第二 MOS管的G管脚通过第二稳压管连接至地信号;第二 MOS管的S管脚连接至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三二极管的阴极通过第四电容后连接至地信号;同时,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控制芯片的VCC脚,控制芯片的GND脚连接至地信号;控制芯片的PWM脚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b极,第一三极管的e极连接至地信号;第二电阻跨接在第一三极管的b极、e极两端;第一三极管的c极连接至第一高端MOS管的G管脚上;输入电压通过第一电容接地;输入电压连接至第一高端MOS管的D管脚;第一二极管与第二电容串联,跨接在第一高端MOS管的D管脚、S管脚两端,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同时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高端MOS管的G极,第一稳压管跨接在第一高端MOS管的G管脚、S管脚两端;第一高端MOS管的S管脚端通过电感连接至输出端,第一高端MOS管的S管脚端同时通过续流第二二极管连接至地信号;输出端最终通过第三电容连接至地信号。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其中输入滤波电容即第一电容、第一高端MOS管、续流第二二极管、电感及输出滤波第三电容共同组成BUCK电路的基本拓扑结构。输入电压通过第三电阻分压,施加在第二 MOS管上,并向第四电容充电,使其电压保持在一定值,第三二极管保证电流方向,即向外输出高电平信号。第二稳压管使第二 MOS管两脚压差不大于一定值,以免损坏第二 MOS管,第四电阻为第二稳压管的限流电阻。高电平信号供电给控制芯片的VCC脚;其作用为产生控制波形,从而驱动第一高端MOS管,第一三极管的作用是将控制信号进行驱动放大,控制芯片的PWM脚通过控制第一三极管的导通关断从而实现对第一高端MOS管的驱动。第二电阻是第一三极管的保护电阻。第一稳压管使第一高端MOS管的两脚压差不大于一定值。第一二极管与第二电容串联,保证第一高端MOS管的D、S两端存在正向压降,第一电阻为第二电容提供放电回路,第一稳压管使第一高端MOS管的G、S两端压差不大于一定值。驱动第一高端MOS管不须外加单独的辅助源电路,仅通过输入端和简单的外围电路即可完成高端MOS管的控制驱动。所述的控制芯片管脚定义为:VCC脚,控制芯片电源输入端;PWM脚,控制芯片输出端;GND脚,控制芯片地信号端。第二 MOS管、第一高端MOS管的管脚的定义,均为行业内的通用含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解决了 BUCK电路中驱动高端MOS管必须外加辅助源电路的技术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电路的元器件数量,减小了电路的体积,增加了电路的总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BUCK电路高端MOS管传统驱动方式。图中,23、25、29为电阻;21、28、31、32为电容;24、26为二极管;30为稳压管'22为高端MOS管;27为电感;33_光耦;34为控制芯片;35辅助源。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图中,1-第一电容,2-第一二极管,3-第二电容,4-第一电阻,5-第一高端MOS管,6-第一稳压管,7-第一三极管,8-第二电阻,9-续流第二二极管,10-电感,11-第三电容,12-控制芯片,13-第三电阻,14-第二MOS管,15-第三二极管,16-第四电容,17-第四电阻,18-第二稳压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进一步解释说明。但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不限于具体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2所示,输入电压通过第一电容1、第一高端MOS管5、续流第二二极管9、电感10及第三电容11共同组成BUCK电路的基本拓扑结构。输入电压通过第三电阻13分压,施加在第二 MOS管14上,并向第四电容16充电,使其电压保持在一定值,第三二极管15保证电流方向,即向外输出高电平信号。第二稳压管18使第二 MOS管14两脚压差不大于一定值,以免损坏第二 MOS管14,第四电阻17为第二稳压管18的限流电阻。高电平信号供电给控制芯片12的VCC脚,控制芯片12为常用的固定频率的脉宽调制芯片,其管脚定义为:VCC脚,控制芯片电源输入端;PWM脚,控制芯片输出端;GND脚,控制芯片地信号端。控制芯片12的PWM脚产生控制波形,从而驱动第一高端MOS管5,第一三极管7的作用是将控制信号进行驱动放大,控制芯片12通过控制第一三极管7的导通关断从而实现对第一高端MOS管5的驱动。第二电阻8是第一三极管7的保护电阻。第一稳压管6使第一高端MOS管5的两脚压差不大于一定值。第一二极管2与第二电容3串联,保证第一高端MOS管5的D、S两端存在正向压降,第一电阻4为第二电容3提供放电回路,第一稳压管6使第一高端MOS管5的G、S两端压差不大于一定值。此电路通过较少的元器件实现了 BUCK电路高端MOS管的驱动,简单实用,可靠性高,在小功率不隔离电路的驱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电容(I)、第一二极管(2)、第二电容(3)、第一电阻(4)、第一高端MOS管(5)、第一稳压管(6)、第一三极管(7)、第二电阻(8)、续流第二二极管(9)、电感(10)、第三电容(I)、控制芯片(12)、第三电阻(13)、第二 MOS管(14)、第三二极管(15)、第四电容(16)、第四电阻(17)、第二稳压管(18); 其中,输入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小功率BUCK电路的自驱动电路,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电容(1)、第一二极管(2)、第二电容(3)、第一电阻(4)、第一高端MOS管(5)、第一稳压管(6)、第一三极管(7)、第二电阻(8)、续流第二二极管(9)、电感(10)、第三电容(1)、控制芯片(12)、第三电阻(13)、第二MOS管(14)、第三二极管(15)、第四电容(16)、第四电阻(17)、第二稳压管(18);其中,输入电压通过第三电阻(13)施加在第二MOS管(14)的D管脚上,通过第四电阻(17)连接至第二MOS管(14)的G管脚;同时,第二MOS管(14)的G管脚通过第二稳压管(18)连接至地信号;第二MOS管(14)的S管脚连接至第三二极管(15)的阳极,第三二极管(15)的阴极通过第四电容(16)后连接至地信号;同时,第三二极管(15)的阴极连接至控制芯片(12)的VCC脚,控制芯片(12)的GND脚连接至地信号;控制芯片(12)的PWM脚连接至第一三极管(7)的b极,第一三极管(7)的e极连接至地信号;第二电阻(8)跨接在第一三极管(7)的b极、e极两端;第一三极管(7)的c极连接至第一高端MOS管(5)的G管脚上;输入电压通过第一电容(1)接地;输入电压连接至第一高端MOS管(5)的D管脚;第一二极管(2)与第二电容(3)串联,跨接在第一高端MOS管(5)的D管脚、S管脚两端,第一二极管(2)的阴极同时通过第一电阻(4)连接至第一高端MOS管(5)的G极,第一稳压管(6)跨接在第一高端MOS管(5)的G管脚、S管脚两端;第一高端MOS管(5)的S管脚端通过电感(10)连接至输出端,第一高端MOS管(5)的S管脚端同时通过续流第二二极管(9)连接至地信号;输出端最终通过第三电容(1)连接至地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芃芃马鸿林王福春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隆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