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面板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91114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ED面板灯,包括灯壳、LED驱动器、PCB电路板、LED模组、匀光板,所述灯壳包括上壳体和壳体下盖,上壳体和壳体下盖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所述LED驱动器安装在上壳体的外部,所述PCB电路板固定在上壳体的上部内壁上,所述LED模组包括若干LED灯珠,LED灯珠固定在PCB电路板上,所述匀光板安装在壳体下盖上,且匀光板的边框与上壳体的内壁接触,所述匀光板的边框与上壳体的内壁的接触处粘贴有双面胶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LED面板灯获得最佳的混光效果,避免出现光斑。(*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LED面板灯,包括灯壳、LED驱动器、PCB电路板、LED模组、匀光板,所述灯壳包括上壳体和壳体下盖,上壳体和壳体下盖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所述LED驱动器安装在上壳体的外部,所述PCB电路板固定在上壳体的上部内壁上,所述LED模组包括若干LED灯珠,LED灯珠固定在PCB电路板上,所述匀光板安装在壳体下盖上,且匀光板的边框与上壳体的内壁接触,所述匀光板的边框与上壳体的内壁的接触处粘贴有双面胶条。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LED面板灯获得最佳的混光效果,避免出现光斑。【专利说明】—种LED面板灯
本技术涉及LED灯领域,具体是一种LED面板灯。
技术介绍
LED面板灯是一种高效的光源,由于具有寿命长、能耗低、节能环保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民用、商业等照明领域。但是,TRIAC调光的LED面板灯大部分采用开关电源,调光效果不理想,对调光器的兼容性有限。目前,很多LED面板灯为了降低LED灯的功率或缩小LED面板灯的体积,导致LED面板灯无法实现最佳混光,容易出现光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LED面板灯,目的是解决目前的LED面板灯混光不佳,容易出现光斑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目前的LED面板灯对调光器的兼容性有限,调光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LED面板灯,包括灯壳、LED驱动器、PCB电路板、LED模组、勻光板,所述灯壳包括上壳体和壳体下盖,上壳体和壳体下盖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所述LED驱动器安装在上壳体的外部,所述PCB电路板固定在上壳体的上部内壁上,所述LED模组包括若干LED灯珠,LED灯珠固定在PCB电路板上,所述匀光板安装在壳体下盖上,且匀光板的边框与上壳体的内壁接触,所述匀光板的边框与上壳体的内壁的接触处粘贴有双面胶条。进一步地,所述LED灯珠呈等间距分布,相邻两颗LED灯珠之间的距离为3?5mm,每颗LED灯珠到匀光板的距离为8?10mm。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安装片,安装片通过螺丝固定在上壳体上。进一步地,所述LED驱动器包括输入保护单元、全桥整流单元、电压采样单元、控制单元、隔离变换单元以及输出驱动单元,所述输入保护单元的输出端与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电压采样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采样单元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的另一输入端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隔离变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隔离变换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驱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输出驱动单元包括第一输出驱动单元和第二输出驱动单元,第一输出驱动单元和第二输出驱动单元的输入端与隔离变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驱动单元和第二输出驱动单元上分别连接LED模组。进一步地,所述输入保护单元包括保险丝101和压敏电阻R1,保险丝的一端作为输入端连接火线L,另一端和压敏电阻Rl的一端相连接,保险丝的另一端还与全桥整流单元的一个输入端相连;压敏电阻Rl的另一端作输入端连接零线N,同时该端还与全桥整流单元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全桥整流单元包括整流二极管D1、整流二极管D2、整流二极管D3、整流二极管D4,整流二极管Dl的阳极和整流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接,整流二极管D2的阳极和整流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l的阴极和整流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接,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与整流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接,整流二极管Dl的阳极作为全桥整流单元的一个输入端,整流二极管D2的阳极作为全桥整流单元的另一个输入端,所述整流二极管D2的阴极作为全桥整流单元的正输出端,整流二极管D4的阳极作为全桥整流单元的负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电压采样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整流二极管D5、稳压二极管D6、电容Cl,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l的阴极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另一端与零线N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与零线N连接,稳压二极管D6的阴极与整流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l的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另一端与零线N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芯片Ul、功率场效应管D7、电阻R4、电阻R5、电容C2,所述整流二极管D5的阴极、稳压二极管D6的阴极、电容Cl的一端共同连接到控制芯片Ul的VREF端,控制芯片Ul的供电端HV直接连接到整流二极管Dl的阴极;控制芯片Ul的固定导通时间控制端RT连接到电阻R4的一端;控制芯片Ul的负反馈输入端CS与功率场效应管D7的源极端、电阻R5的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l的输出控制端DRV与功率场效应管D7的栅极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到零线N,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控制芯片Ul的内部电源端VCC连接,另一端与零线N连接。控制芯片Ul包括6个引出端,分别是VREF端、RT端、CS端、DRV端、HV端、VCC端,VREF端作为外部参考电压接口,为保护信号输入端;RT端为固定导通时间控制端;CS端为负反馈输入端;DRV端为输出控制端;HV端为供电端;VCC端为内部电源端,该芯片主要通过设定电阻R4的阻值来设定输出电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知晓其结构,也能够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上述各个引出端的功能。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变换单元包括二极管D8、隔离变压器SI,隔离变压器SI是具有两个次级绕组,二极管D8的阳极与功率场效应管D7的漏极、隔离变压器SI初级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8的阴极与全桥整流单元的正输出端、隔离变压器SI初级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驱动单元包括二极管D9、电解电容C3、电容C4,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到隔离变压器SI第一个次级绕组的一端,二极管D9的阴极连接到LED模组的正端,LED模组的负端连接到隔离变压器SI第一个次级绕组的另一端,所述电解电容C3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9的引脚,另一端与LED模组的负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电解电容C3的两端;所述第二输出驱动单元包括二极管D10,二极管DlO的阳极连接到隔离变压器SI第二个次级绕组的一端,二极管DlO的阴极连接到LED模组的正端,LED模组的负端连接到隔离变压器SI第二个次级绕组的另一端,所述电解电容C5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lO的引脚,另一端与LED模组的负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电解电容C5的两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通过在匀光板的边框与上壳体的内壁的接触处粘贴双面胶条,既起到了固定匀光板的作用,同时还使匀光板的边缘起到了很好的扩散作用。(2 )本技术的LED灯珠呈等间距分布,相邻两颗LED灯珠之间的距离为3?5mm,每颗LED灯珠到匀光板的距离为flOmm,这样不仅保证了足够的光程,实现了最佳的混光,确保不会出现光斑,同时整个灯管的功率不至于太高。(3)本技术设置电压采样单元,通过检测输入电压,设置过压保护点,在低于过压保护点的状态下,以固定占空比和频率工作,高于高压保护点的状态下,通过预设的反馈回路,改变占空比,降低输出电压才,从而降低电流,保护了 LED灯珠。(4)本技术采用两个输出绕组的隔离变压器,不仅提高了输出功率,而且为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面板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壳、LED驱动器(1)、PCB电路板(2)、LED模组、匀光板(4),所述灯壳包括上壳体(5)和壳体下盖(6),上壳体(5)和壳体下盖(6)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所述LED驱动器(1)安装在上壳体(5)的外部,所述PCB电路板(2)固定在上壳体(5)的上部内壁上,所述LED模组包括若干LED灯珠(3),LED灯珠(3)固定在PCB电路板(2)上,所述匀光板(4)安装在壳体下盖(6)上,且匀光板(4)的边框与上壳体(5)的内壁接触,所述匀光板(4)的边框与上壳体(5)的内壁的接触处粘贴有双面胶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栋封正勇吴玉龙李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