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热水容器单元和具有其的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65991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0 1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贮热水容器单元(1)的特征在于,包括:贮热水容器(2);配设于贮热水容器(2)的外周的真空隔热件(6);和外壳(10),贮热水容器(2)和真空隔热件(6)配设于该外壳(10)的内部,真空隔热件(6)具有:袋状的外皮(8),和形成为板状并被封入到外皮(8)中的芯材(7a、7b),芯材(7a、7b)以被分割为多个的状态被封入到外皮(8)中,由此,抑制经由芯材(7a、7b)的热传导和经由外皮(8)的热传导,提高真空隔热件(6)的隔热性能,从而能够减少来自贮热水容器的散热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的贮热水容器单元(1)的特征在于,包括:贮热水容器(2);配设于贮热水容器(2)的外周的真空隔热件(6);和外壳(10),贮热水容器(2)和真空隔热件(6)配设于该外壳(10)的内部,真空隔热件(6)具有:袋状的外皮(8),和形成为板状并被封入到外皮(8)中的芯材(7a、7b),芯材(7a、7b)以被分割为多个的状态被封入到外皮(8)中,由此,抑制经由芯材(7a、7b)的热传导和经由外皮(8)的热传导,提高真空隔热件(6)的隔热性能,从而能够减少来自贮热水容器的散热损失。【专利说明】贮热水容器单元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本技术涉及利用真空隔热件对贮热水容器隔热的贮热水容器单元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作为这种热水器,有包括加热水生成热水的加热机构和具有储存热水的贮热水容器的贮热水单元的热水器。另外,作为覆盖贮热水容器的周围的隔热件使用真空隔热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此处,真空隔热件通过将芯材封入到外皮中,并使外皮的内部形成真空而构成。图7、图8表示专利文献I所述的贮热水容器单元的结构。如图7所示,该贮热水容器单元包括:圆筒状的贮热水容器102 ;和覆盖贮热水容器102周围的隔热件(103、104、105a、105b)。贮热水容器102和隔热件(103、104、105a、105b)配设在外壳106内。贮热水容器102的主干部(中央部)形成为圆筒状,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半球状。隔热件(103、104、105a、105b)具有:将贮热水容器102的上部隔热的上部隔热件103 ;将贮热水容器102的下部隔热的下部隔热件104 ;和将贮热水容器102的主干部隔热的中央部隔热件(105a、105b)。中央部隔热件(105a、105b)使用真空隔热件。中央部隔热件105还具有上部真空隔热件105a和下部真空隔热件105b。利用隔热件(103、104、105a、105b)来降低储存在贮热水容器102中的热水的散热损失。另外,在图8中记载了如下结构:作为覆盖贮热水容器102的主干部的中央部隔热件,使用一块大型真空隔热件105c。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90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现有的图7所述的结构中,在上部真空隔热件105a与下部真空隔热件105b的接合部不存在芯材。即,是贮热水容器102仅被外皮覆盖的状态。由此,在上部真空隔热件105a与下部真空隔热件105b的接合部,经由外皮从贮热水容器102散热。由此,存在贮热水容器102的散热损失增大的课题。另外,在现有的图8所述的结构中,作为中央部隔热件105,使用一块大型真空隔热件105c。由此,在现有的图8的结构中,如果在贮热水容器102内存在热水的温度分布,则会发生从覆盖高温部分的芯材向覆盖低温部分的芯材的热传导。由此,存在特别是来自贮热水容器102中的高温部分的散热损失增大的课题。本技术就是用来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使用真空隔热件作为贮热水容器的隔热件时,降低来自贮热水容器的散热损失的贮热水容器单元和具有其的热水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所述现有的课题,本技术的贮热水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贮热水容器;配设于上述贮热水容器外周的真空隔热件;和外壳,上述贮热水容器和上述真空隔热件配设于该外壳的内部,上述真空隔热件具有:袋状的外皮,和形成为板状并被封入到上述外皮中的芯材,上述芯材以被分割为多个的状态被封入到上述外皮中。由此,防止贮热水容器仅被真空隔热件的外皮覆盖。由此,能够抑制贮热水容器的热量经由外皮散热。另外,在外皮的内部芯材被分割成多个地配置,所以即使在贮热水容器内存在温度分布,也难以发生从一个芯材向其他的芯材的热传导。由此,能够抑制特别是贮热水容器的高温部分的热量经由芯材散热。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当使用真空隔热件作为贮热水容器的隔热件时,能够降低来自贮热水容器的散热损失。【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贮热水容器单元的结构图。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图3是表示该真空隔热件的结构的截面图。图4 C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结构的贮热水容器单元的结构图,图4 (b)是现有的贮热水容器单元的结构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又一结构的贮热水容器单元的结构图。图6是图5的B-B截面图。图7是表示现有的贮热水容器单元的其他结构的结构图。图8是表示其他的现有的贮热水容器单元的其他结构的结构图。附图符号说明I贮热水容器单元2贮热水容器3上部隔热件4前部隔热件5下部隔热件6真空隔热件7a 芯材7b 芯材8 外皮10 外壳【具体实施方式】第I技术是一种贮热水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贮热水容器;配设于上述贮热水容器外周的真空隔热件;和外壳,上述贮热水容器和上述真空隔热件配设于该外壳的内部,上述真空隔热件具有:袋状的外皮,和形成为板状并被封入到上述外皮中的芯材,上述芯材以被分割为多个的状态被封入到上述外皮中。由此,防止贮热水容器仅被真空隔热件的外皮覆盖。由此,能够抑制贮热水容器的热量经由外皮散热。另外,在外皮的内部,芯材被分割成多个地配置,所以即使在贮热水容器内存在温度分布,也难以发生从一个芯材向其他的芯材的热传导。由此,能够抑制特别是贮热水容器的高温部分的热量经由芯材散热。因此,当使用真空隔热件作为贮热水容器的隔热件时,能够提高真空隔热件的隔热性能。其结果是,来自贮热水容器的散热损失减少。第2技术其特征在于,特别是在第I技术中,上述真空隔热件,以被分割为多个的上述芯材在上述贮热水容器的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配设于上述贮热水容器的上述外周。如果储存在贮热水容器中的热水中存在温度分布,则因自然对流,较高温的热水向贮热水容器的上方移动,较低温的热水向贮热水容器的下方移动。另外,在使由加热机构加热生成的热水从贮热水容器的上方流入并储存的情况下,在贮热水容器内,形成越是上方温度越高、越是下方温度越低的温度分层。由此,多数情况下在贮热水容器的上方储存温度较高的热水。此处,如果多个芯材以在贮热水容器的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则能够抑制从将贮热水容器的高温部隔热的一个芯材向将贮热水容器的低温部隔热的其他芯材的热传导。因此,当使用真空隔热件作为贮热水容器的隔热件时,能够提高真空隔热件的隔热性能。其结果是,来自贮热水容器的散热损失减少。第3技术其特征在于,特别是在第2技术中,上述贮热水容器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主干部;形成为半球状并与上述主干部的上侧接合的上部壳体;和形成为半球状并与上述主干部的下侧接合的下部壳体,上述真空隔热件以覆盖上述主干部与上述上部壳体的接合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贮热水容器的上述外周。由此,与贮热水容器的表面凹凸匹配地配置厚度薄的真空隔热件,能够确保贮热水容器的隔热性能。第4技术其特征在于,特别是在第3技术中,上述真空隔热件,以被分割为多个且配置成在上述贮热水容器的上下方向排列的上述芯材中的、配置于最上方侧的上述芯材覆盖上述接合部的方式,配设于上述贮热水容器的上述外周。第5技术其特征在于,特别是在第4技术中,上述真空隔热件,以被分割为多个且配置成在上述贮热水容器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贮热水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贮热水容器;配设于所述贮热水容器外周的真空隔热件;和外壳,所述贮热水容器和所述真空隔热件配设于该外壳的内部,所述真空隔热件具有:袋状的外皮,和形成为板状并被封入到所述外皮中的芯材,所述芯材以被分割为多个的状态被封入到所述外皮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本哲英西山吉继山冈由树金子浩孝近藤贵幸柴田裕史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