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驱动装置(8),该驱动装置(8)具有能朝旋转电机(2)的定子绕组(5a、5b)供给电力的第一逆变器部(27a)和第二逆变器部(27b),将第一逆变器部(27a)和第二逆变器部(27b)配置成相对于旋转电机(2)的轴心(X)呈线对称,并安装于散热器部(19),将该散热器部构成为至少与第一逆变器部(27a)对应的部位的热质和与第二逆变器部(27b)对应的部位的热质是大致相同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旋转电机和朝该旋转电机供给电力来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固定为一体的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中,驱动装置中的三相逆变器部为一组,该三相逆变器部被绕着旋转电机的轴心不均匀地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42008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三相逆变器部的配置相对于旋转电机的热质偏移配置,该热质作为对三相逆变器部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部,未有效地使用作为散热部的旋转电机的热质,尽管旋转电机的热质较大,却只允许驱动装置有较少的发热量,难以增大朝旋转电机通入的电流容量以实现旋转电机的输出增大。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的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中的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增大朝旋转电机通入的电流容量,并能实现旋转电机的输出增大的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同轴一体型旋转电机将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固定为一体,该驱动装置朝上述旋转电机供给电力以进行驱动,其特征是,上述旋转电机包括框架,在该框架中嵌入有上述旋转电机的定子,上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逆变器部和第二逆变器部,该第一逆变器部和第二逆变器部能朝上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绕组供给电力;控制基板,在该控制基板上装设有驱动上述第一逆变器部的第一驱动电路和驱动上述第二逆变器部的第二驱动电路;引线框;散热器部;以及盖,上述引线框由将对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供电的端子、在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上连接平滑电容和扼流线圈的端子以及在上述控制基板、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上连接接收来自外部的信号的连接器部的端子一体嵌件成形的树脂构成,且收纳有上述平滑电容和上述扼流线圈,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被配置成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心呈线对称,并安装于上述散热器部,上述散热器部的一端与上述框架的轴向的端部连接,上述散热器部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一突起部和上述第二突起部设置于上述散热器部的沿着与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心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端面,上述第一突起部和上述第二突起部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心配置成线对称,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安装于上述第一突起部,上述第二逆变器部安装于上述第二突起部,上述散热器部构成为至少与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对应的部位的热质和与上述第二逆变器部对应的部位的热质是实质相同的,上述散热器部、安装于上述第一突起部的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安装于上述第二突起部的上述第二逆变器部、上述引线框以及上述控制基板沿上述旋转电机的轴线方向重叠配置,上述盖的轴向的一端与上述散热器部的另一端接合,并且,上述盖以将重叠配置的上述第一逆变器部、上述第二逆变器部、上述控制基板和上述引线框包围的方式构成,若将使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同时动作时流经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的各驱动电流的设定值设为Iw,将仅使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中的一方单独动作时上述散热器部的热质和朝上述散热器部及上述框架的散热性所允许的电流值设为Is,将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各自的内部电阻设为Ri,则实质满足下式:Iw2×Ri×2=Is2×Ri,当使上述第一逆变器部与上述第二逆变器部同时动作时,将产生与仅使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中的一方动作时的损耗相同损耗的电流朝上述第一逆变器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部通入。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通过分散逆变器部的散热,来有效地灵活运用安装有逆变器部的散热器部的热质,能获得一种提高驱动电流并提高输出的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驱动装置同轴一体型旋转电机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驱动装置同轴一体型旋转电机中的、旋转电机与驱动装置的连接部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驱动装置同轴一体型旋转电机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驱动装置同轴一体型旋转电机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驱动装置同轴一体型旋转电机中的、旋转电机与驱动装置的连接部的俯视图。在图1及图2中,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1的旋转电机2是无刷型的永磁型同步电动机,其在层叠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定子铁心3上隔着树脂制的绝缘体4卷绕有三相的两组定子绕组即第一定子绕组5a及第二定子绕组5b。第一定子绕组5a及第二定子绕组5b利用收纳于树脂制的端子保持件6的绕组端子7将各个组三角形连接。另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定子绕组也可采用星形连接。另外,定子绕组也可以是三相的一组定子绕组,但在以下说明中,对定子绕组包括第一及第二这两组定子绕组的情况进行说明。在绕组端子7上,各组安装有用于与驱动装置8电连接的电动机端子9a、9b。第一及第二电动机端子9a、9b分别将三相作为一组,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相对于旋转电机2的轴心X延伸的方向呈线对称的位置。定子铁心3嵌入铝制的框架10,以构成旋转电机2的定子11。在框架10的一端部(前侧端部)设有底部101。在底部101的中央部形成有前轴承箱部14,该前轴承箱部14收纳用于对转子12的一端进行支承的前轴承13。框架10的底部101设有用于与作为其它机构部的减速机构(未图示)嵌合的嵌插部102,以构成对于减速机构的安装部15。在转子12的轴16的外周部安装有产生磁场磁通的永磁体17。另外,在轴16的前侧端部安装有用于与减速机构连接的联接器即轴套18。框架10的另一端部开口,该开口部与驱动装置8的散热器部19的一端连接。散热器部19由铝合金的铸模成形件形成,其另一端与驱动装置8的盖23接合。后保持件20嵌入框架10的开口部内,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后轴承箱部22,该后轴承箱部22收纳用于对转子12的一端进行支承的后轴承21。上述第一电动机端子9a及第二电动机端子9b相对于旋转电机的轴心X延伸的方向被配置成线对称,如图2所示,贯穿后保持件20。驱动装置8具有:装设有微型计算机24和第一FET驱动电路25a及第二FET驱动电路25b的玻璃环氧树脂制的控制基板26;以及供功率MOSFET等功率元件装设的将三相作为一组的两组逆变器部27a、27b。以下,将逆变器部27a称为第一逆变器部,将逆变器部27b称为第二逆变器部。在控制基板26与第一逆变器部27a及第二逆变器部27b之间设有引线框28。引线框28将用于朝第一逆变器部27a及第二逆变器部27b供给电力的铜制的端子(未图示)和用于使第一逆变器部27a及第二逆变器部27b与电容(未图示)及线圈(未图示)连接的铜制的端子(未图示)嵌件成形于树脂而一体形成。另外,在引线框28上也一体嵌件成形有以下铜制的端子(未图示),该铜制的端子将连接器部(未图示)与控制基板26、第一逆变器部27a及第二逆变器部27b连接。第一逆变器部27a及第二逆变器部27b被安装成分别与设于散热器部19的第一突起部29a及第二突起部29b紧贴,以将功率元件的发热传递至散热器部19。第一突起部29a及第二突起部29b朝旋转电机2的轴心X延伸的方向延伸。第一逆变器部27a及第二逆变器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将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固定为一体,该驱动装置朝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电力以进行驱动,所述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能朝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绕组供给电力的第一逆变器部和第二逆变器部,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部被配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心呈线对称,并安装于散热器部,所述散热器部构成为至少与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对应的部位的热质和与所述第二逆变器部对应的部位的热质是大致相同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将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固定为一体,该驱动装置朝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电力以进行驱动,所述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电机包括框架,在该框架中嵌入有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逆变器部和第二逆变器部,该第一逆变器部和第二逆变器部能朝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绕组供给电力;控制基板,在该控制基板上装设有驱动所述第一逆变器部的第一驱动电路和驱动所述第二逆变器部的第二驱动电路;引线框;散热器部;以及盖,所述引线框由将对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部供电的端子、在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部上连接平滑电容和扼流线圈的端子以及在所述控制基板、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部上连接接收来自外部的信号的连接器部的端子一体嵌件成形的树脂构成,且收纳有所述平滑电容和所述扼流线圈,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部被配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心呈线对称,并安装于所述散热器部,所述散热器部的一端与所述框架的轴向的端部连接,所述散热器部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设置于所述散热器部的沿着与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心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端面,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心配置成线对称,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安装于所述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二逆变器部安装于所述第二突起部,所述散热器部构成为至少与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对应的部位的热质和与所述第二逆变器部对应的部位的热质是实质相同的,所述散热器部、安装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安装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所述第二逆变器部、所述引线框以及所述控制基板沿所述旋转电机的轴线方向重叠配置,所述盖的轴向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部的另一端接合,并且,所述盖以将重叠配置的所述第一逆变器部、所述第二逆变器部、所述控制基板和所述引线框包围的方式构成,若将使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部同时动作时流经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部的各驱动电流的设定值设为Iw,将仅使所述第一逆变器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中的一方单独动作时所述散热器部的热质和朝所述散热器部及所述框架的散热性所允许的电流值设为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久津悟,浅尾淑人,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