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05327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2 0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铆机,其中,所述铆机包括:置于平台上的检测单元,工装,切换单元,工装识别单元及自动卸料单元;所述工装识别单元包括第一识别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相连的第二识别连接部,置于所述第二识别连接部下方的识别柱;其中,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上开有识别孔,所述识别柱与所述识别孔相契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铆机,通过工装识别单元中不同位置的识别柱与工装上的识别孔的契合来判断工装的型号,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铆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铆机。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生活中的小零件都是通过铆机压制生产出来的。传统的铆机只能识别单一型号的工装,不能识别不同型号的工装,铆机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浪费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铆机。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铆机,其包括:工装,切换单元,工装识别单元及自动卸料单元;所述工装识别单元包括第一识别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相连的第二识别连接部,置于所述第二识别连接部下方的识别柱;其中,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上开有识别孔,所述识别柱与所述识别孔相契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识别连接部包覆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且与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垂直连接;所述识别柱置于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识别连接部所形成的空间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识别柱至少为2个。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识别柱置于所述识别孔的边缘位置或插入到识别孔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铆机,通过工装识别单元中不同位置的识别柱与工装上识别孔的契合来判断工装的型号,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铆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不的柳机中工装的后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切换单元的局部透视前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切换单元的局部透视右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工装识别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自动卸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铆机,100 ;平台,10 ;检测单元,20 ;检测感应部,21 ;检测连接部,22 ;检测感应探头,221 ;弹簧,23 ;工装,30 ;工装孔,31 ;把手,32 ;切换单元,40 ;第一切换连接部,41 ;第一切换孔,411 ;第二切换连接部,42 ;第二切换孔,421 ;第三切换孔,422 ;第三切换连接部,43 ;第一切换感应部,44 ;第二切换感应部,45 ;工装识别单元,50 ;第一识别连接部,51 ;识别孔,511 ;第二识别连接部,52 ;识别柱,53 ;自动卸料单元,60 ;底座,61 ;底座槽孔,611 ;第一卸料连接部,62 ;第二卸料连接部,63 ;卸料轴孔,631 ;第三卸料连接部,64 ;第一卸料连接轴,641 ;第二卸料连接轴,642 ;第四卸料连接部,65 ;第五卸料连接部,66 ;螺丝66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说明的是,所述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所述实施例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见图1所示,铆机100包括平台10,置于平台10上的检测单元20,工装30,切换单元40,工装识别单元50,自动卸料单元60。请参见图2所示,置于铆机100内部的检测单元20包括检测感应部21,在所述检测感应部21内部上下移动的检测连接部22 ;套在所述检测连接部22上端的弹簧23 ;其中所述检测连接部22下端还设置有检测感应探头221。优选的,所述检测感应部21的内部为U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检测连接部22上端在所述检测感应部21的U型结构内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弹簧2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检测感应部21上; 优选的,所述检测感应探头221与衬套(图中未示出)相抵接。结合图1,图2所示,当铆机100上未安装衬套时,检测连接部22,弹簧23置于原位置不动,检测连接部22处于原位置不移动,铆机100发出警报,停止工作;当铆机100上安装有衬套时,检测感应探头221抵接衬套,并推动检测连接部22在检测感应部21的U型结构内向上移动,此时,弹簧23被压缩,铆机继续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铆机100,通过检测单元20,可以检测到铆机100上是否安装衬套,只有当铆机100上安装有衬套时,铆机才工作,防止半成品掺入成品中,本铆机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请参见图3所示,工装30包括工装孔31,把手32 ;操作者握持工装两端把手32,可以将工装30左右推动。请参见图4,图5所示,切换单元40包括第一切换连接部41,与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贴合的第二切换连接部42,分别与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及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连接的第三切换连接部43,置于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上方的第一切换感应部44及穿透所述第一切换感应部44并伸入到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内部的第二切换感应部45 ;其中,在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上开有第一切换孔411 ;在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上开有第二切换孔421及第三切换孔422。优选的,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可贴合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左右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切换孔411与所述第二切换孔421大小相同,且中心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43的头部通过第一切换孔411穿透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同时穿过第二切换孔421并插入到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的内部,且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43的头部位于所述第二切换感应部45的正下方。优选的,所述第三切换孔422垂直所述第二切换孔421及第三切换孔422 ; 结合图1,图3,图4,图5所示,当工装30的为第一种型号时,移动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当左侧第一切换孔411与左侧第二切换孔421重合时,将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43透过左侧第一切换孔411,左侧第二切换孔421插入到第二切换连接部42的内部,并保证第三切换连接部43的头部置于左侧第二切换感应部45的正下方,此时,左侧第二切换感应部45工作;当工装30的型号不同于第一种型号时,重复以上过程,当右侧第一切换孔411与右侧第二切换孔421重合时,将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43透过右侧第一切换孔411,右侧第二切换孔421插入到第二切换连接部42的内部,并保证第三切换连接部43的头部置于右侧第二切换感应部45的正下方,此时,右侧第二切换感应部45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铆机100,通过切换单元40中两个切换感应部的工作状态来切换不同型号的工装30,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请参见图6所示,工装识别单元50包括第一识别连接部51,覆盖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51并与第一识别连接部51垂直连接的第二识别连接部52,置于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51及第二识别连接部52所形成的空间内的识别柱53 ;其中,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51上开有识别孔511,所述识别柱53前端与识别孔511相契合。优选的,至少有2个识别柱置于所述识别孔的边缘位置或插入到识别孔的内部。结合图1,图3,图6所示,握持把手32,推动工装30在平台10上左右移动,使所述工装孔31与识别柱53中的一个透过所述识别孔511相互对应;所述工装孔31通过与不同的识别柱53相对应,来判断当前工装20的型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铆机100,通过工装识别单元50中工装孔31与位置不同的识别柱53相对应来判断工装20的型号。请参见图7所示,所述自动卸料单元60包括底座61,固定在底座61上的第一卸料连接部62,固定与所述第一卸料连接部62连接的第二卸料连接部63,活动与所述第二卸料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铆机,包括:置于平台上的检测单元,工装,切换单元,工装识别单元及自动卸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识别单元包括第一识别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相连的第二识别连接部,置于所述第二识别连接部下方的识别柱;其中,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上开有识别孔,所述识别柱与所述识别孔相契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铆机,包括:置于平台上的检测单元,工装,切换单元,工装识别单元及自动卸料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识别单元包括第一识别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相连的第二识别连接部,置于所述第二识别连接部下方的识别柱;其中,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上开有识别孔,所述识别柱与所述识别孔相契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皓然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