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及其透明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91689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9 1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及其透明显示器。该光源模块包括:载台治具,其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其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圆棒,穿设于贯通孔;以及光源反射罩,其弧形表面内壁具有反射材质,其侧面包括以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以分别与调节柱和螺丝孔相匹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通过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从而调整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该出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调节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达到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基本均匀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及其透明显示器。该光源模块包括:载台治具,其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其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圆棒,穿设于贯通孔;以及光源反射罩,其弧形表面内壁具有反射材质,其侧面包括以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以分别与调节柱和螺丝孔相匹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光源模块通过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从而调整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该出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调节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达到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基本均匀的功效。【专利说明】—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及其透明显示器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技术和液晶面板的亮度调节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以及包含该光源模块的透明显示器。
技术介绍
高分子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F1DLC)薄膜是将低分子液晶与预聚物相混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聚合反应,形成微米级的液晶微滴均匀地分散在高分子复合膜中,再利用液晶分子的介电各向异性得到具有电光响应特性的材料。TOLC薄膜主要工作在散射态和透明态之间,并具有一定的灰度。相对于传统显不器来说,基于高分子分散液晶的显示器具有诸多优点,如,无需偏振片和取向层、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制成大面积的柔性显示器等,当前已在光学调制器、热敏及压敏器件、电控玻璃、光阀、投影显示、电子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详细而言,在无外加电压的情形下,膜间不能形成有规律的电场,液晶微粒的光轴取向随机,呈现无序状态,其有效折射率不与聚合物的折射率匹配,入射光线被强烈散射,TOLC薄膜呈不透明的散射态。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液晶微粒的光轴垂直于PLDC薄膜表面排列,即与电场方向一致。液晶微粒的光折射率与聚合物的折射率基本匹配,无明显介面,构成了一基本均匀的介质,因此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散射,I3DLC薄膜呈透明状。当TOLC薄膜呈现透明态时,背光关闭,使用者除了看到位于前方的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之外,还可看到金属壳体与反射片开口区之后的物体。当TOLC薄膜呈现散射态时,背光开启,使用者只能看到位于前方的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在现有技术中,当TOLC薄膜处于散射态时,整个画面的亮度并不均匀,例如,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高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又如,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比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更暗,造成透明显示器的性能较差,影响使用者在观看整个画面时的体验感。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应用于透明显示器的光源模块,以改善或消除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使得整个画面的亮度更加均匀,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透明显示器在画面亮度均匀化方面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以及包含该光源模块的透明显示器。依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适于一透明显示器,该光源模块包括:—载台治具,包括一承载面和一第一侧面,所述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载台治具的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一圆棒,穿设于所述载台治具的贯通孔;以及—光源反射罩,具有一弧形表面和一侧面,所述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所述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所述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孔槽与所述调节柱相匹配,每一第二孔槽与对应的螺丝孔相匹配,其中,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光源反射罩通过所述圆棒穿设成一体,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圆棒可围绕所述贯通孔旋转,以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出射光线经由所述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透过胶带固定于载台治具。在其中的一实施例,载台治具还包括一第二侧面,垂直于其承载面和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包括多个螺孔,通过螺丝插入螺孔从而锁附所述圆棒至所述载台治具。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包括一第一侧边和一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内壁的反射材质为扩散性反射材料。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透明显示器,包括:至少一光源模块,包括:一载台治具,包括一承载面和一第一侧面,所述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载台治具的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一圆棒,穿设于所述载台治具的贯通孔;以及一光源反射罩,具有一弧形表面和一侧面,所述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所述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所述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孔槽与所述调节柱匹配,每一第二孔槽与对应的螺丝孔匹配,以及一金属壳体,包括彼此隔开的多个开口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开口区域两侧的多个卡口,其中,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光源反射罩通过所述圆棒穿设成一体,所述光源反射罩放置于所述多个卡口其中之一卡口,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圆棒可围绕所述贯通孔旋转,以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出射光线经由所述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光源反射罩根据曲率半径的大小从而选择所放置的卡口位置。在其中的一实施例,透明显不器包括一第一光源模块和一第二光源模块,分别位于所述开口区域的相对两侧。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和所述第二光源模块各自的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后,所述第一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所述第二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和所述第二光源模块各自的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后,所述第一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以及所述第二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采用本技术的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载台治具的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圆棒穿设于载台治具的贯通孔,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分别与调节柱和螺丝孔相匹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光源模块通过载台治具围绕贯通孔旋转,从而调整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该出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调节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达到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基本均匀的功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图1 (a)和图1 (b)分别示出依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和圆棒的结构不意图;图2示出与图1 (a)中的载台治具相匹配的光源反射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器的金属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A示出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与光源反射罩安装后,调节柱在一特定位置时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反射后的光路图;图4B示出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与光源反射罩安装后,调节柱在另一特定位置时从发光二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适于一透明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包括:一载台治具,包括一承载面和一第一侧面,所述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载台治具的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一圆棒,穿设于所述载台治具的贯通孔;以及一光源反射罩,具有一弧形表面和一侧面,所述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所述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所述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孔槽与所述调节柱相匹配,每一第二孔槽与对应的螺丝孔相匹配,其中,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光源反射罩通过所述圆棒穿设成一体,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圆棒可围绕所述贯通孔旋转,以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出射光线经由所述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玉平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