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壁具有多圈导料板的搅拌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8849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4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内壁具有多圈导料板的搅拌筒,包括圆柱形搅拌筒体,搅拌筒体的内侧壁沿轴向设有多圈导料板且每圈上的导料板相互错开设置,搅拌筒体的上端具有进料口,下端具有出料口,出料口上设有控制其开启或关闭控制阀,导料板为三棱柱体结构,该三棱柱体竖直方向的三个面一个为连接面,一个为搅拌时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还有一个面为支撑面,连接面是与搅拌筒体内壁弧度相同的弧面且与搅拌筒体内壁固定连接,受冲击面为弧面。导料板的设置,使搅至搅拌筒体内壁附近原料收到阻挡重新回流至搅拌中心,从而能达到搅拌更均匀的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内壁具有多圈导料板的搅拌筒,包括圆柱形搅拌筒体,搅拌筒体的内侧壁沿轴向设有多圈导料板且每圈上的导料板相互错开设置,搅拌筒体的上端具有进料口,下端具有出料口,出料口上设有控制其开启或关闭控制阀,导料板为三棱柱体结构,该三棱柱体竖直方向的三个面一个为连接面,一个为搅拌时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还有一个面为支撑面,连接面是与搅拌筒体内壁弧度相同的弧面且与搅拌筒体内壁固定连接,受冲击面为弧面。导料板的设置,使搅至搅拌筒体内壁附近原料收到阻挡重新回流至搅拌中心,从而能达到搅拌更均匀的效果。【专利说明】内壁具有多圈导料板的搅拌筒
本技术涉及建筑材料制造的机械设备,尤其涉及内壁具有多圈导料板的搅拌筒。
技术介绍
泡沫混凝土又名发泡混凝土,是将化学发泡剂或物理发泡剂发泡后加入到胶凝材料、掺合料、改性剂、卤水等制成的料浆中,经混合搅拌、浇注成型、自然养护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材料。泡沫混凝土以粉煤灰、沙子、石粉、尾矿、建筑垃圾、电石粉为主要原料,将制备好的泡沫混凝土块通过专用的切割机进行切割即可得到泡沫混凝土砌块,泡沫混凝土砌块具有强度高不怕冲击,稳定性好干燥收缩不易产生裂纹,隔音隔热性能良好而又耐水防潮等优点,特别是它的成本低,因此,成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这些年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国内对泡沫混凝土的生产开始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研究较多的关注制备泡沫混凝土的材料和制备工艺,使如何得到成本更低,保温隔热性能更好地泡沫混凝土,而对泡沫混凝土的搅拌和浇注设备的研究相对较小,目前制备泡沫混凝土的设备大都沿用混凝土搅拌设备,因此,往往存在搅拌不均、容重不稳定、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解决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尽可能将制备原料搅拌均匀,且搅拌效率高的用于泡沫混凝土制备时的搅拌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手段:内壁具有多圈导料板的搅拌筒,包括圆柱形搅拌筒体,所述搅拌筒体的内侧壁沿轴向设有多圈导料板,每圈上具有多个导料板且相邻两圈上的多个导料板相互错开设置;所述搅拌筒体的上端具有进料口,下端具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有控制其开启或关闭控制阀,所述导料板为三棱柱体结构,该三棱柱体竖直方向的三个面一个为连接面,一个为搅拌时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还有一个面为支撑面,所述连接面是与搅拌筒体内壁弧度相同的弧面且与搅拌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受冲击面为弧面。作为优化,所述每圈上均布有3飞个导料板。作为优化,所述导料板竖直方向的高度为4(T50cm,受冲击面与支撑面的交线距连接面的最大距离为15?20cm。作为优化,自下而上每圈上的导料板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的面积依次增大。作为优化,所述连接面周向具有向远离三棱柱体方向延伸的连接沿。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本技术提供的搅拌筒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的特点;将进料口设置在搅拌筒体的顶部,原料从上而下进料的过程可以进行初步的混合;原料在搅拌筒体内混合时,由于搅拌过程中大部分原料被搅至搅拌筒体的内壁附近,使原料整体呈漩涡状,在搅拌筒体内壁上轴向设有多圈导料板,使得搅至搅拌筒体内壁附近原料受到阻挡重新回流至搅拌中心,从而能达到搅拌更均匀的效果。将连接面设计成与搅拌筒体内壁弧度相同的弧面,使得连接面与搅拌筒体内壁更贴合,连接更紧密,搅拌时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设计为弧面,增大了搅拌筒体内壁与受冲击面之间的夹角,从而尽可能地防止了搅拌过程中,在搅拌筒体内壁与受冲击面之间形成搅拌死角影响搅拌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搅拌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搅拌筒上端没有支撑盖板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导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搅拌筒上端设有支撑盖板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支撑盖板I,搅拌筒体2,控制阀23,进料口 24,出料口 3,导料板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附图1至图4,内壁具有多圈导料板的搅拌筒,包括圆柱形搅拌筒体2,圆柱形搅拌筒体的上端可以是开口的,然后在搅拌筒体的上端设置支撑盖板1,支撑盖板将搅拌筒体上端开口的2/3封住,而搅拌筒体上端开口的1/3未封闭,则便于操作人员观察搅拌筒体内原料的混合情况。搅拌筒体的内侧壁沿轴向设有多圈导料板(具体实施时,设置两圈即可),每圈上具有多个导料板且相邻两圈上的多个导料板相互错开设置;当导料板的数量大于5时,对均匀混合带来的益处增长不明显,但是反而增加了产生和维护成本,因此,每圈上最好均布3飞个导料板。由于向搅拌筒体内加入原料进行搅拌时,原料通常是分多次加入的,因此,当搅拌筒体内加入的原料量较少时,设置在搅拌筒体内壁靠下的导料板起导流作用,当加入搅拌筒体内的原料量慢慢增多时,位于搅拌筒体内壁靠上的导料板起导流作用,从而提高了搅拌效率,并使搅拌更均匀。专利技术人经过多次实验和数据分析发现,搅拌筒体的上端具有进料口 24,具体可设置在支撑盖板I上,搅拌筒体的下端具有出料口 3,进料口设置在搅拌筒体的顶部,原料从上而下进入搅拌筒体内,进料的过程中原料即可以进行初步的混合,提高混合搅拌的效率;出料口上设有控制其开启或关闭控制阀23 ;导料板4为三棱柱体结构,该三棱柱体竖直方向的三个面一个为连接面,一个为搅拌时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还有一个面为支撑面,连接面是与搅拌筒体内壁弧度相同的弧面且与搅拌筒体内壁固定连接,受冲击面为弧面。连接面设置成与搅拌筒体内壁弧度相同的弧面可以更好地与搅拌筒体内壁贴合,从而使导料板固定更牢固,搅拌过程中接收原料的冲击时能起到更好的导流作用。为了更好、更方便地连接,连接面周向具有向远离三棱柱体方向延伸的连接沿,在连接沿上设置多个螺纹安装孔,通过螺杆或螺栓穿过该螺纹安装孔将导料板很好地固定在搅拌筒体内壁上,通过螺杆或螺栓连接的方式使维修或更换导料板更方便快捷。搅拌时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设计为弧面,增大了搅拌筒体内壁与受冲击面之间的夹角,从而尽可能地防止了搅拌过程中,在搅拌筒体内壁与受冲击面之间形成搅拌死角影响搅拌效果。作为优化,导料板竖直方向的高度为4(T50cm,受冲击面与支撑面的交线距连接面的最大距离为15?20cm,导料板的尺寸太大则会增加成本,太小导流效果不理想。作为优化,自下而上每圈上的导料板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的面积依次增大。由于越靠上部的导料板起作用时,说明搅拌筒体内的原料越多,因此,自下而上每圈上的导料板接受的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力越大,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每圈上导料板的作用,自下而上每圈上的导料板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面的面积依次增大。具体实施时,搅拌筒体的尺寸太大则其内的原料满负荷时,原料太多,容易产生搅拌不均匀的问题,搅拌筒体的尺寸太小虽然搅拌更加均匀,但是生产效率则很低,故搅拌筒体的尺寸与导料板的尺寸相配合,最好为:搅拌筒体的高度为1.2?1.5m,搅拌筒体的上下底面的直径为0.6?0.65m。具体实施时,将马达设置在支撑盖板上,搅拌筒体内还设有延伸至其下部的搅拌杆,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内壁具有多圈导料板的搅拌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搅拌筒体,所述搅拌筒体的内侧壁沿轴向设有多圈导料板,每圈上具有多个导料板且相邻两圈上的多个导料板相互错开设置;所述搅拌筒体的上端具有进料口,下端具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有控制其开启或关闭控制阀,所述导料板为三棱柱体结构,该三棱柱体竖直方向的三个面一个为连接面,一个为搅拌时接受搅拌筒体内原料冲击的受冲击面,还有一个面为支撑面,所述连接面是与搅拌筒体内壁弧度相同的弧面且与搅拌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受冲击面为弧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凤鸣王艳茹陈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思贝肯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