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涂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69970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膜涂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一盖体之一端设置一个第一枢接元件;一个底座,底座上设置一个第二枢接元件及一个第三枢接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枢接元件与第一枢接元件枢接,以使所述第一盖体枢设在所述底座上;一个供料总成,系结合在所述底座内;一个回收总成,系结合在所述底座内,且与所述供料总成相对应设置;一个带动件,系与所述供料总成与所述回收总成啮合;一个第二盖体,在所述第二盖体设置一个第四枢接元件,第四枢接元件与所述第三枢接元件枢接,以使所述第二盖体枢设在所述底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和使用结构简单,并且成本降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薄膜涂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一盖体之一端设置一个第一枢接元件;一个底座,底座上设置一个第二枢接元件及一个第三枢接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枢接元件与第一枢接元件枢接,以使所述第一盖体枢设在所述底座上;一个供料总成,系结合在所述底座内;一个回收总成,系结合在所述底座内,且与所述供料总成相对应设置;一个带动件,系与所述供料总成与所述回收总成啮合;一个第二盖体,在所述第二盖体设置一个第四枢接元件,第四枢接元件与所述第三枢接元件枢接,以使所述第二盖体枢设在所述底座上。本技术安装和使用结构简单,并且成本降低。【专利说明】薄膜涂抹装置
本技术属于一种文具,尤其涉及一种可更换薄膜料件之薄膜涂抹装置,也即修正带。
技术介绍
现行市售的修正带在原有的修正料带使用完毕后,需进行更换新的修正料带,方可继续使用。然而,修正料带都会有一壳体包覆修正料带,透过壳体的包覆以保护修正料带在安装于一外壳体时,可正确地结合,不会使修正料带在安装过程中散开及结合困难,导致使用者在使用上不便。而壳体虽提供使用者在安装时的便利及不会使修正料带散开导致安装不易等问题,但利用壳体保护修正料带在修正带整体成本上相对有一定的占比,且使用者在购买替换的修正料带也需付出相对的金额,故对厂商及使用者来说都需付出相对金额。因此如何降低成本、安装简易等问题,亟待业界解决之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薄膜涂抹装置,其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使修正带的安装和使用结构简单,并且成本降低。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薄膜涂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一盖体之一端设置一个第一枢接元件;一个底座,底座上设置一个第二枢接元件及一个第三枢接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枢接元件与第一枢接元件枢接,以使所述第一盖体枢设在所述底座上;一个供料总成,系结合在所述底座内;一个回收总成,系结合在所述底座内,且与所述供料总成相对应设置;一个带动件,系与所述供料总成与所述回收总成啮合;一个第二盖体,在所述第二盖体设置一个第四枢接元件,第四枢接元件与所述第三枢接元件枢接,以使所述第二盖体枢设在所述底座上。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系将供料总成、回收总成、及带动件固定在底座上,再由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与所述底座枢接,并将所述底座、所述供料总成、所述回收总成、及所述带动件包覆在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内,藉以能够开合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并达到进行更换所述供料总成之薄膜料件之目的,比现有技术节省了壳体,相应地安装更简单,成本更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相对于图1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3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外观图。其中:1:薄膜涂抹装置;11:第一盖体;111:第一枢接元件;112:枢接孔;113:卡钩;12:底座;121:第二枢接元件;122:第三枢接元件;123:第一定位固定部;124:第一定位部;125:第二定位部;126:扣件;127:扣件;13:供料总成;131:供给元件;132:薄膜料件;133:供给轮;134:第二定位固定部;135:第三定位固定部;136:薄膜料带;137:轴心;138:第四定位固定部;14:回收总成;141:回收件;142:定位件;143:回收轮;144:第三定位部;145 --第三固定部;1411:上回收件;1412:定位槽;15:固定元件;151:第一固定部;152:第二固定部;16:舌板元件;161:第四固定部;162:舌板;163:扣合件;17:带动件;18:第二盖体;181:第四枢接元件;182:卡槽;19:帽盖。【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6所示:本技术之薄膜涂抹装置1,可以包括第一盖体11、底座12、供料总成13、回收总成14、固定元件15、舌板元件16、带动件17及第二盖体18。第一盖体11 一端设置第一枢接兀件111。底座12设置第二枢接元件121及第三枢接元件122,其中第二枢接元件121与第一盖体11上的第一枢接元件111枢接,以使第一盖体11与底座12可作相应枢转之作动。供料总成13结合在底座12内。回收总成14结合在底座12内,且与供料总成13相对应设置。该固定元件15以将该供料总成13及该回收总成14固定在该底座12。舌板元件16结合在底座12之一端。带动件17与供料总成13与回收总成14啮合。第二盖体18 —端设置第四枢接元件181,第四枢接元件181与第三枢接元件122枢接,以使第二盖体18与底座12可作相应枢转之作动。第一盖体11的端部设有卡钩113,第二盖体18的端部设有洞状卡槽182,卡钩113与卡槽182结合卡设,可 以使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8结合形成内部空间,推动卡钩113使其离开卡槽182,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8才能够分别与底座12发生枢转而打开。在第二盖体18的端部铰接有帽盖19,帽盖19由PP材料制成,帽盖19其与第二盖体18的铰接处设为PP材料可复位变形的方式,也即可以用外力使其绕第二盖体18转动,当外力消失时,帽盖19因为PP材料的弹性变形而复位,盖住第二盖体18的端口。帽盖19的作用是该薄膜涂抹装置I不使用时可以盖住第二盖体18的端口以不让灰尘等进入薄膜涂抹装置I内。底座12设有第一定位固定部123、第一定位部124及第二定位部125,第一定位固定部123将供料总成13予以定位固定在该底座12,而第二定位部125则是将回收总成14予以定位在该底座12。第一定位部124与齿轮状带动件17结合而成为带动件17的齿轮轴。供料总成13由供给元件131、薄膜料件132及齿轮状供给轮133所构成,供给元件131之一面的中央部位延伸凸设第二定位固定部134,第二定位固定部134为一中空状之贯通管。且第二定位固定部134之周围设置复数个第三定位固定部135,第三定位固定部135为扁状凸柱。第三定位固定部135系圆周均布地绕设在第二定位固定部134之周围。薄膜料件132由一薄膜料带136 (图中为虚线)缠绕一轴心137所构成,且该轴心137的周围设置复数个第四定位固定部138,第四定位固定部138为中空状之贯通洞,第四定位固定部138与第三定位固定部135相互插设而结合,使薄膜料件132固定在供给元件131 上。底座12上的第一定位固定部123穿过上述第二定位固定部134后,由所述第一定位固定部123顶端设置的扣件127扣住在所述第二定位固定部134的一侧,以使所述供料总成13定位固定在底座上。而且供料总成13可以以第一定位固定部123为轴进行旋转。供给轮133与带动件17啮合,供给轮133转动进行供料时,带动件17同步转动,进而带动后面的回收轮143及回收总成14转动。回收总成14包括回收件141,其中该回收件141之一面设有齿轮状回收轮143,回收轮143与带动件17啮合,回收件141之中央部位设置中间具有通孔的第三定位部144,底座12上的第二定位部125可以穿通过第三定位部14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膜涂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一盖体之一端设置一个第一枢接元件;一个底座,底座上设置一个第二枢接元件及一个第三枢接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枢接元件与第一枢接元件枢接,以使所述第一盖体枢设在所述底座上;一个供料总成,系结合在所述底座内;一个回收总成,系结合在所述底座内,且与所述供料总成相对应设置;一个带动件,系与所述供料总成与所述回收总成啮合;一个第二盖体,在所述第二盖体设置一个第四枢接元件,第四枢接元件与所述第三枢接元件枢接,以使所述第二盖体枢设在所述底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易钟
申请(专利权)人:富联厦门办公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