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触控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66420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0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体触控显示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立体触控显示器包含显示面板与立体触控面板。立体触控面板包含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多条接收电极、多条传送电极、多条共通电极、信号驱动器与共通电位提供单元。液晶层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接收电极与共通电极皆置于第一基板。传送电极置于第二基板。信号驱动器电性连接传送电极与接收电极,用以依时序提供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至传送电极,并依时序检测接收电极与传送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所产生的接收电极触控信号。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让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实质上无法应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而偏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体触控显示器,本专利技术的立体触控显示器包含显示面板与立体触控面板。立体触控面板包含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多条接收电极、多条传送电极、多条共通电极、信号驱动器与共通电位提供单元。液晶层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接收电极与共通电极皆置于第一基板。传送电极置于第二基板。信号驱动器电性连接传送电极与接收电极,用以依时序提供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至传送电极,并依时序检测接收电极与传送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所产生的接收电极触控信号。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让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实质上无法应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而偏转。【专利说明】立体触控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体触控显示器。
技术介绍
在一般的触控显示面板中,为了能够检测到较佳的触控信号,通常会将触控信号的检测结构设置于靠近信号源(例如手指)处,以降低触控信号的噪声比。而若要让内嵌式(in-cel I)的触控显示面板能够呈现平面/立体影像,一般而言必须将二维/三维可切换式结构置于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上。然而,触控信号的检测结构与造成耦合电容改变的信号源之间就会因间隔液晶面板而相距过远且增加来自二维/三维可切换式结构装置的噪声干扰,反而可能会让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失效。而如果使用外挂式触控面板则又会增加整体厚度与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体触控显示器,包含显示面板与立体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包含多个像素单元。立体触控面板包含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多条接收电极、多条传送电极、多条共通电极、信号驱动器与共通电位提供单元。第二基板相对第一基板设置。液晶层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接收电极与共通电极皆置于第一基板。传送电极置于第二基板。信号驱动器电性连接传送电极与接收电极,用以依时序提供多个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至至少部分的传送电极,并依时序检测接收电极与至少部分的传送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所产生的接收电极触控信号。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让液晶层的多个液晶分子实质上无法应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而偏转。共通电位提供单元用以提供共通电压至至少部分的共通电极。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立体触控面板可借由接收电极、传送电极与共通电极的配置,以同时实现触控功能以及形成立体影像的功能,其厚度及重量可因此减小,亦可增加穿透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图2为图1的立体触控面板于一实施方式的上视图;图3为图2的传送电极于立体显示时的信号图;图4为图2的传送电极、接收电极与共通电极于图3的时间Tl与T2之间的信号图;图5为图2的传送电极于二维显示时的信号图;图6为图2的传送电极、接收电极与共通电极于图5的时间Tl与T2之间的信号图;图7A为图1的接收电极、传送电极、共通电极与像素单元一实施方式的上视图;图7B为图1的接收电极、传送电极、共通电极与像素单元另一实施方式的上视图;图8为图1的立体触控面板于另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一时序的上视图;图9为图1的接收电极、传送电极、共通电极与像素单元另一实施方式的上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图13为图12的立体触控面板于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一时序的上视图;图14为图12的立体触控面板于另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一时序的上视图。附图标记100:显示面板102:第一方向110:像素单元200:立体触控面板210:第一基板220:第二基板230:液晶层240、240a、240b:接收电极250、250a、250b、250c、250f、255:传送电极252:延伸方向260、260a、260b:共通电极 270:信号驱动器290:共通电位提供单元295:切换器310:框胶320:绝缘层330:柱面镜340:偏振片RXS:接收电极触控信号F:浮动电位LCS:液晶驱动信号T1、T2:时间TXS:传送电极触控信号TXS1、TXS2、TXS3:脉冲信号 Vcom:共通电压Θ: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揭示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立体触控显示器包含显示面板100与立体触控面板200。显示面板100包含多个像素单元。立体触控面板200包含第一基板210、第二基板220、液晶层230、多条接收电极240、多条传送电极250与多条共通电极260。第二基板220相对第一基板210设置。液晶层230置于第一基板210与第二基板220之间。接收电极240与共通电极260皆置于第一基板210。传送电极250置于第二基板220。接着请参照图2,其为图1的立体触控面板200于一实施方式的上视图。应注意的是,在图2中,为了清楚起见,以10条传送电极(即各5条传送电极250a与250b)、2条接收电极(即接收电极240a与240b)以及8条共通电极(即各4条共通电极260a与260b)作说明,然而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承接上述,立体触控面板200还包含信号驱动器270与共通电位提供单元290。信号驱动器270电性连接传送电极,例如在图2中,信号驱动器270电性连接传送电极250a与250b。信号驱动器270用以依时序提供多个高频驱动的传送电极触控信号TXS至传送电极250a与250b。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TXS让液晶层230 (如图1所示出)的多个液晶分子实质上无法应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TXS而偏转,更进一步说明为每一传送电极触控信号TXS的频率高于液晶分子的反应时间且具有相同电压差,所以液晶分子实质上不会造成人眼可查觉的亮度变化的偏转,然而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信号驱动器270更电性连接接收电极,例如在图2中,信号驱动器270电性连接接收电极240a与240b。信号驱动器270更用以依时序检测接收电极240a与240b与传送电极250a与250b之间的耦合电容所产生的接收电极触控信号RXS。共通电位提供单元290用以提供共通电压Vcom至部分的共通电极,例如在图2中,共通电位提供单元290用以提供共通电压Vcom至共通电极260a与260b。请回到图1。借由上述的结构配置,接收电极240、传送电极250与共通电极260可一并实现立体显示功能与触控功能。因使用者由立体触控面板200往显示面板100方向观看,因此造成耦合电容改变的信号源(例如为用户的手指)即位于立体触控面板200的第一基板210的外侧,而因触控与否会改变耦合电容,进而使接收电极触控信号RXS (如图2所标示)产生变化。如此一来,接收电极240与信号源之间的距离缩短,也就能够增加立体触控面板200对信号源的检测能力。再加上接收电极240与共通电极260可由同一电极层形成,且传送电极250可由另一电极层形成,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立体触控面板200可以两层电极层来达到立体显示与触控功能,其厚度可因此减小,亦可增加立体触控面板200的穿透度。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触控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显示面板,包含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一立体触控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相对该第一基板设置;一液晶层,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多条接收电极,置于该第一基板;多条传送电极,置于该第二基板;多条共通电极,置于该第一基板;一信号驱动器,电性连接该些传送电极与该些接收电极,用以依时序提供多个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至至少部分的该些传送电极,并依时序检测该些接收电极与至少部分的该些传送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所产生的多个接收电极触控信号,其中每一该些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让该液晶层的多个液晶分子实质上无法应每一该些传送电极触控信号而偏转;以及一共通电位提供单元,用以提供共通电压至至少部分的该些共通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吉和杨健傑李文渊林炫佑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