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座椅及其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37159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6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座椅及其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在浮动框架的后框边和定位框架的后框边之间装配有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定位座和活动座,定位座和活动座之间限位装配有吸能元件,并在活动座和定位座分别设有连接在浮动框架后框边的连接结构和铰接在定位支架后框边上的铰接结构。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乘客和司机上半身通过安全带带动椅背向前或向后倾翻,此时浮动框架后框边会通过吸能装置来拉伸或压缩定位框架后框边,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吸能装置中活动座和定位座会相向移动,以使吸能元件被溃缩吸能,以使得浮动框架后框边作用在吸能装置上的冲击力被吸能元件吸收,提高了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乘客和司机的安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座椅及其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在浮动框架的后框边和定位框架的后框边之间装配有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定位座和活动座,定位座和活动座之间限位装配有吸能元件,并在活动座和定位座分别设有连接在浮动框架后框边的连接结构和铰接在定位支架后框边上的铰接结构。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乘客和司机上半身通过安全带带动椅背向前或向后倾翻,此时浮动框架后框边会通过吸能装置来拉伸或压缩定位框架后框边,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吸能装置中活动座和定位座会相向移动,以使吸能元件被溃缩吸能,以使得浮动框架后框边作用在吸能装置上的冲击力被吸能元件吸收,提高了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乘客和司机的安全。【专利说明】一种安全座椅及其吸能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全座椅及其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车辆越来越多,由此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而公路客运交通事故占道路运输重大交通事故的七成以上,极大地威胁着驾驶员及乘员的健康及生命,根据对大量汽车碰撞事故的统计研究表明,车辆发生前部碰撞的比率占到50%以上。在客车一旦发生前部碰撞事故,最危险的便是驾驶员,由于我国对客车驾驶员的保护还没有完善的相关法规,前部碰撞事故中客车座椅结构的设计不能够很好地保护驾驶员及乘员,因此客车需要一种吸能结构的安全座椅,以降低前部碰撞时对驾驶员及乘员的瞬时冲击力,同时需加强座椅强度,保护驾驶员及乘员安全。申请号为201220408376.2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机械式座椅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包括与车身地板架连接的定位框架、与椅垫骨架连接的浮动框架以及桥接在浮动框架和定位框架之间的交叉支架,交叉支架的两个交叉臂底端分别铰接在定位框架上,交叉臂顶端前后导向移动装配在浮动框架上,并在交叉支架两个交叉臂上分别固设有前后导向移动装配在浮动框架上的固定板和通过滚轮前后导向移动装配在浮动框架上的轮轴杆,在固定板上固连有两个减震弹簧,减震弹簧远离固定板的一端固连有弹簧勾板,弹簧勾板通过其上铰接的连杆铰接在浮动支架上摆动装配的摆动板上,摆动板上滑动装配有沿前后方向螺旋传动连接在浮动框架后框边上的螺杆,并在浮动框架和定位框架之间桥接有倾斜设置的液压阻尼杆,在使用时,通过螺杆来调节减震弹簧的预紧力,而在座椅的椅垫受到向下的压力时,交叉支架的两个交叉臂顶端在浮动框架上相背移动,以使减震弹簧拉伸,浮动框架下降,同时液压阻尼杆在浮动框架的压迫下收缩,从而通过减震弹簧和液压阻尼杆向浮动框架施加向上的反向阻力来减缓椅垫上的向下冲击力。但是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乘客或司机会通过安全带带动整个汽车座椅向前倾翻,此时浮动框架所受到的作用力将是向前倾翻的扭矩,这样液压阻尼杆将处于拉伸状态而很难向浮动框架施加相应的反向阻力,以致整个减震机构不能达到缓冲向前的倾翻冲击力,乘客或司机则会直接承受该冲击力而造成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冲车辆前部碰撞时座椅受到的向前倾翻冲击力的吸能装置,同时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安全座椅。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吸能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吸能装置,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定位座和活动座,定位座和活动座之间限位装配有用于通过溃缩变形吸收冲击力的吸能元件,吸能元件的强度小于定位座和活动座的强度,并在定位座和活动座上分别设有连接结构和铰接结构。所述活动座上固设有沿定位座和活动座相对方向导向移动装配在定位座上的限位体,限位体远离活动座的一端设有从定位座背向活动座的一端伸出的伸出端。所述定位座上可拆固连有空套在吸能元件外围的套体,所述活动座沿吸能元件压动方向导向移动装配在套体内,并在定位座上开设有供限位体伸出端穿过的穿孔。所述限位体包括穿装在吸能元件中的导向柱和导向柱远离活动座一端固设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一排沿定位座和活动座相对方向间隔排布的螺栓过孔。所述吸能元件为金属材质的薄壁波纹管。本技术安全座椅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安全座椅,包括通过交叉支架浮动连接的定位框架和浮动框架,所述浮动框架的后框边和定位框架的后框边之间装配有用于阻止浮动框架和定位框架相背运动的吸能装置,所述吸能装置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定位座和活动座,定位座和活动座之间限位装配有用于通过溃缩变形吸收冲击力的吸能元件,吸能元件的强度小于定位座和活动座的强度,并在活动座和定位座分别设有连接在浮动框架后框边的连接结构和铰接在定位支架后框边上的铰接结构。所述活动座上固设有沿定位座和活动座相对方向导向移动装配在定位座上的限位体,限位体远离活动座的一端设有从定位座背向活动座的一端伸出的伸出端。所述限位体包括穿装在吸能元件中的导向柱和导向柱远离活动座一端固设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一排沿定位座和活动座相对方向间隔排布的螺栓过孔。所述吸能元件为金属材质的薄壁波纹管。所述浮动框架上方浮动装配有椅垫框架,椅垫框架后框边和浮动框架后框边之间桥接固连有缓冲带,所述缓冲带有两个以上、并左右间隔排布。本技术在浮动框架的后框边和定位框架的后框边之间装配有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定位座和活动座,定位座和活动座之间限位装配有吸能元件,并在活动座和定位座分别设有连接在浮动框架后框边的连接结构和铰接在定位支架后框边上的铰接结构。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浮动框架通过交叉支架浮动连接在定位支架上方,从而使得交叉支架可减缓椅垫上下颠簸的冲击力,提高乘客和司机的乘坐舒适性;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乘客和司机上半身通过安全带带动椅背向前或向后倾翻,此时浮动框架后框边会通过吸能装置来拉伸或压缩定位框架后框边,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吸能装置中活动座和定位座会相向移动,以使吸能元件被溃缩吸能,以使得浮动框架后框边作用在吸能装置上的冲击力被吸能元件吸收,直至吸能元件被压溃后,活动座会被相对挡止在定位座上,以使浮动框架后框边通过吸能装置止脱装配在定位框架后框边上,阻止乘客和司机的上半身继续向前俯下或仰起,从而使得安全座椅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即能够吸收人体上半身俯下的冲击力,减缓座椅受到的向前或向后倾翻冲击力;又能保证人体不会一直俯下或仰起,提高了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乘客和司机的安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安全座椅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吸能装置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在去除套体和套筒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活动座和限位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套体和套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安全座椅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该安全座椅通过导轨机构前后导向装配在地板架上的定位框架、定位框架上方通过交叉支架浮动连接的浮动框架以及浮动框架上方浮动连接的坐垫框架,其中定位框架、浮动框架和坐垫框架的结构以及浮动连接方式均属于现有技术,区别在于,在浮动框架后框边2和定位框架后框边3之间装配有两个对称布置在椅垫左右两侧的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焊接在浮动框架后框边2上的连接支架9、连接支架9上螺栓连接的限位体7、限位体7下端一体固设的圆盘状的活动座7c、焊接固连在定位框架后框边3上的铰接支架10、铰接支座上固设的左右延伸的铰轴、铰轴上转动套状的套筒5a、套筒5a上端焊接的套体5、套体5上端螺纹连接的圆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定位座和活动座,定位座和活动座之间限位装配有用于通过溃缩变形吸收冲击力的吸能元件,吸能元件的强度小于定位座和活动座的强度,并在定位座和活动座上分别设有连接结构和铰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明英武帅京司俊德李建平李政茂铁巍巍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