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36869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6 16:51
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包括壳体、下单向阀体、蓄压减震器、单向阀弹簧支座、往复柱塞,下单向阀体、单向阀弹簧支座、往复柱塞均安装在壳体内腔中,壳体上铰接棘爪,蓄压减震器与壳体内腔连通,蓄压减震器包括外壳、内挡板、减震弹簧、第二钢球,外壳底部带有与壳体的油腔连通的接油口,蓄压减震器通过接油口与壳体内腔连通;外壳内腔通过与外壳密封的内挡板分隔为上腔和下腔,减震弹簧、第二钢球分布在上腔侧,减震弹簧一端与上腔内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钢球连接,第二钢球抵在内挡板通孔上;下腔通过外壳底部的接油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避免被张紧部件晃动或啸叫;利于产品生产维修;预紧力自动调节,适合各种工况。(*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包括壳体、下单向阀体、蓄压减震器、单向阀弹簧支座、往复柱塞,下单向阀体、单向阀弹簧支座、往复柱塞均安装在壳体内腔中,壳体上铰接棘爪,蓄压减震器与壳体内腔连通,蓄压减震器包括外壳、内挡板、减震弹簧、第二钢球,外壳底部带有与壳体的油腔连通的接油口,蓄压减震器通过接油口与壳体内腔连通;外壳内腔通过与外壳密封的内挡板分隔为上腔和下腔,减震弹簧、第二钢球分布在上腔侧,减震弹簧一端与上腔内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钢球连接,第二钢球抵在内挡板通孔上;下腔通过外壳底部的接油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避免被张紧部件晃动或啸叫;利于产品生产维修;预紧力自动调节,适合各种工况。【专利说明】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
技术介绍
市场上目前的棘轮式液压张紧器在发动机或油泵转速突变瞬间(发动机启动或急加速、急减速),一方面由于油液流量的突然变化,系统压力突变,引起被张紧的部件受力突变,形成突然的冲击,另一方面当被张紧部件受力突变时,也会引起张紧器系统压力突变,不论是那种情况,多次突变冲击均会不同程度地造成部件及张紧器磨损,严重者甚至会损坏张紧器和需要张紧的部件。且目前市场上液压张紧器本身没有独立有效的保护装置,有时会出现液压张紧器压力过高,引起被张紧部件受力过大,长期工作将损坏被张紧的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目前的棘轮式液压张紧器提出了一种能有效或消除系统油液变化和被张紧部件受力突变引起的压力突变,降低或消除被张紧部件晃动或嘯叫,保护张紧机构和被张紧部件,延长液压张紧器及被张紧部件的使用寿命的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本技术所述的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包括壳体、下单向阀体、蓄压减震器、单向阀弹簧支座、往复柱塞,所述的下单向阀体、单向阀弹簧支座、往复柱塞均安装在所述的壳体内腔中,所述的壳体上铰接棘爪,所述的棘爪与所述的往复柱塞的接触点设有咬合齿,所述的往复柱塞的外壁带有与咬合齿啮合的齿条;所述的棘爪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连接棘爪复位弹簧;所述的下单向阀体的进油口与壳体的进油通道连通,所述的下单向阀体的出油口端面抵在第一钢球的一侧,所述的第一钢球的另一侧与固定在单向阀弹簧支座上的单向阀弹簧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的单向阀弹簧支座安装所述的往复柱塞的前端面;所述的下单向阀体与往复柱塞内腔末端之间安装柱塞复位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压减震器与壳体内腔连通,所述的蓄压减震器包括外壳、内挡板、减震弹簧、第二钢球,所述的外壳底部带有与壳体的油腔连通的接油口,所述的蓄压减震器通过接油口与所述的壳体内腔连通;外壳内腔通过与外壳密封的内挡板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所述的减震弹簧、第二钢球分布在上腔侧,并且所述的减震弹簧一端与上腔内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钢球连接,所述的第二钢球抵在连通上腔和下腔的内挡板通孔上;所述的下腔通过外壳底部的接油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的减震器的上腔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泄油口。所述的减震弹簧轴线与所述的内挡板垂直。所述的第一钢球的直径大于所述的下单向阀的出油口的直径。所述的第二钢球的直径大于所述的内挡板通孔的直径。所述的往复柱塞的轴线与所述的壳体的内腔的轴线重合。所述的齿条与所述的往复柱塞的轴线平行。所述的壳体的外壁通过壳体销钉固定挂钩,且所述的挂钩能勾在往复柱塞末端的柱塞销钉上。工作原理如下:油液经油泵泵入后,自进油通道进入壳体内腔后,进入下单向阀体,克服单向阀弹簧的压力,顶开第一钢球,油液流经下单向阀体进入往复柱塞,由于壳体内腔与蓄压减震器的下腔连通,油液首先压挤蓄压减震弹簧,使得油液压力缓慢上升,有效降低发动机或油泵转速突变引起的油液流量突变对往复柱塞的冲击作用,往复柱塞随压力逐渐升高而缓慢右移,顶起棘爪,当油液压力升高到安全设定值时,蓄压减震器中的第二钢球被顶开,多余的油液经泄油口泄露,往复柱塞停止右移,棘爪在棘爪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固定往复柱塞,从而张紧相关的部件,当张紧部件工作状态突变,造成往复柱塞受力突变时,往复柱塞中的压力突然变化,由于有蓄压减震器的作用,突变引起的冲击被蓄压减震器吸收,一旦达到设定安全值,油液从泄油孔流出;发动机或油泵停止运转后,第一钢球在单向阀弹簧的作用力下被压紧,油液不会从下单向阀处泄露,蓄压减震器的第二钢球被减震弹簧压紧,封闭油液通路,确保张紧器装置在发动机或油泵停止运转后,仍维持在合理工作状态;当需要更换或修理此装置时,因发动机或油泵均已停止工作,此时第一钢球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下闭合,蓄压减震器的第二钢球在减震弹簧作用力下闭合,往复柱塞腔体形成封闭腔;拨动棘爪,使之抬离往复柱塞,向左压往复柱塞,在此过程中往复柱塞腔中的油液压力升高,当升高到蓄压减震弹簧设定的压力值时,第二钢球被顶开,油液流出泄油孔,往复柱塞向左缩入壳体中,然后将挂钩卡入往复柱塞销钉中,即可以在不影响其它发动机零部件的情况下拆卸此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采用带预压减震器的液压张紧器可以有效降低甚至消除发动机或油泵转速突变、被张紧部件受力突变时引起的冲击,避免被张紧部件晃动或嘯叫;2)预压减震器集成安全保护装置,实现了减震、安全一体化,增加了产品的集成度和模块化,更利于产品生产维修;3)张紧器预紧力自动调节,操作方便;4)张紧器预紧力大小可任意设置,适合各种工况要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端面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参照附图:本技术所述的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包括壳体1、下单向阀体2、蓄压减震器3、单向阀弹簧支座4、往复柱塞5,所述的下单向阀体2、单向阀弹簧支座4、往复柱塞5均安装在所述的壳体I内腔中,所述的壳体I上铰接棘爪11,所述的棘爪11与所述的往复柱塞5的接触点设有咬合齿,所述的往复柱塞5的外壁带有与咬合齿啮合的齿条51 ;所述的棘爪11与所述的壳体I之间连接棘爪复位弹簧12 ;所述的下单向阀体2的进油口与壳体I的进油通道连通,所述的下单向阀体2的出油口端面抵在第一钢球21的一侧,所述的第一钢球21的另一侧与固定在单向阀弹簧支座4上的单向阀弹簧41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的单向阀弹簧支座4安装所述的往复柱塞5的前端面;所述的下单向阀体2与往复柱塞内腔末端之间安装柱塞复位弹簧22,所述的蓄压减震器3与壳体内腔连通,所述的蓄压减震3包括外壳31、内挡板32、减震弹簧33、第二钢球34,所述的外壳31底部带有与壳体内腔连通的接油口,所述的蓄压减震器3通过接油口与所述的壳体内腔连通;外壳内腔通过与外壳31密封的内挡板32分隔为上腔311和下腔312,所述的减震弹簧33、第二钢球34分布在上腔311侧,并且所述的减震弹簧33 —端与上腔311内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钢球34连接,所述的第二钢球34抵在连通上腔311和下腔312的内挡板通孔上;所述的下腔312通过外壳31底部的接油口与壳体内腔连通。所述的蓄压减震器3的上腔311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泄油口。所述的减震弹簧33轴线与所述的内挡板32垂直。所述的第一钢球21的直径大于所述的下单向阀体2的出油口的直径。所述的第二钢球34的直径大于所述的内挡板通孔的直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带减震功能的棘轮张紧器,包括壳体、下单向阀体、蓄压减震器、单向阀弹簧支座、往复柱塞,所述的下单向阀体、单向阀弹簧支座、往复柱塞均安装在所述的壳体内腔中,所述的壳体上铰接棘爪,所述的棘爪与所述的往复柱塞的接触点设有咬合齿,所述的往复柱塞的外壁带有与咬合齿啮合的齿条;所述的棘爪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连接棘爪复位弹簧;所述的下单向阀体的进油口与壳体的进油通道连通,所述的下单向阀体的出油口端面抵在第一钢球的一侧,所述的第一钢球的另一侧与固定在单向阀弹簧支座上的单向阀弹簧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的单向阀弹簧支座安装所述的往复柱塞的前端面;所述的下单向阀体与往复柱塞内腔末端之间安装柱塞复位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压减震器与壳体内腔连通,所述的蓄压减震器包括外壳、内挡板、减震弹簧、第二钢球,所述的外壳底部带有与壳体的油腔连通的接油口,所述的蓄压减震器通过接油口与所述的壳体内腔连通;外壳内腔通过与外壳密封的内挡板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所述的减震弹簧、第二钢球分布在上腔侧,并且所述的减震弹簧一端与上腔内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钢球连接,所述的第二钢球抵在连通上腔和下腔的内挡板通孔上;所述的下腔通过外壳底部的接油口与壳体的内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