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132218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3 2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系统,由贮气缸、触碰开关、供气系统、空气动作系统、阀杆系统组成。包括第一、二、三、四、五气口、第一、二微气孔、活塞腔、第二、三活塞腔、第一、二、三活塞、上、下空气腔、阀杆,第一、二气口皆位于第一活塞腔的上部,触碰开关与第二气口相通,第三气口位于第一活塞腔底部,第一微气孔位于第一活塞腔的外侧并在底部与第三气口相通,第二活塞腔置于上空气腔的内部,第三活塞腔置于下空气腔的内部,第四气口位于第二活塞腔上部,第二微气孔位于上、下空气腔之间,并使二者相通。第五气口一端与阀杆相通,另一端与第四气口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损坏时便于维修的特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系统,由贮气缸、触碰开关、供气系统、空气动作系统、阀杆系统组成。包括第一、二、三、四、五气口、第一、二微气孔、活塞腔、第二、三活塞腔、第一、二、三活塞、上、下空气腔、阀杆,第一、二气口皆位于第一活塞腔的上部,触碰开关与第二气口相通,第三气口位于第一活塞腔底部,第一微气孔位于第一活塞腔的外侧并在底部与第三气口相通,第二活塞腔置于上空气腔的内部,第三活塞腔置于下空气腔的内部,第四气口位于第二活塞腔上部,第二微气孔位于上、下空气腔之间,并使二者相通。第五气口一端与阀杆相通,另一端与第四气口相通。本技术具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损坏时便于维修的特点。【专利说明】一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动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倍捻机是一种对丝线进行加捻设备,可以实现一转两捻,加捻效率比传统捻线设备成倍提高。不过在实际的捻绕过程中,由于丝线受到多个部件的触碰磨损,以及自身的张力作用,常会发生断丝的情况,而每台倍捻机上由于都是上百个丝线的卷绕筒子同时工作,在发生断丝时,操作人员必须在不影响其它卷绕筒子工作的前提下,将该断丝所在的锭位停下进行人工接线,但由于断丝现象常有发生,操作人员须不断的重复将卷绕筒子抬起和复位的动作,造成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针对上述缺陷,市场上也有一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装置,可以用于自动抬升卷绕筒子,专利号为02260124.4、为短纤倍捻机气动控制装置的专利即公开了这样一种机构。这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装置主要包括与送气组件相连的放气组件和贮气缸,送气组件包括送气块内的主气孔、腔体及与腔体相通的第一气口,腔体的一侧为第二气口,另一侧通过一通孔与主气孔相通,腔体内设有一位于通孔端部的密封球;放气组件包括固定座上的放气块和摆动开关,放气块上有第五气口,第五气口的下端有一扩大部,一摆动杆的一端与摆动开关活配,另一端位于扩大部内;忙气缸包括缸体、第七气口和第九气口,缸体内腔由隔板分为上下两部分,隔板上下两侧分别固定支座和密封座,支座内有一活塞杆,密封座内有一半球密封圈,隔板上设有连通其两侧腔体的贮气缸微孔座,当发生断丝时,摆动开关移位,通过一系列的放气、进气动作,最终导致气压缸工作,抬升卷绕筒子,并使之停止工作。但这一现有技术仍存在缺陷,即这种结构要求的零部件较多、制作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系统,可以丝线断开时,使得倍捻机的卷绕筒子自动停止工作,既节省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从而节省了原材料。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种倍抢机的气动控制系统,包括:|&气缸、触碰开关、供气系统、空气动作系统、阀杆系统;所述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一气口、第二气口、第一微气孔、第三气口、活塞腔、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气口、第二气口皆位于第一活塞腔的上部并与之相通,所述触碰开关与第二气口相通,第三气口位于第一活塞腔底部,第一微气孔位于第一活塞腔的外侧并在底部与第三气口相通;所述的空气动作系统包括:上空气腔、下空气腔、第二活塞、第二活塞腔、第三活塞、第三活塞腔、第四气口、第二微气孔,所述第二活塞腔与第三活塞腔相通,第二活塞位于第二活塞腔内部,第三活塞位于第三活塞腔内部,所述第二活塞腔置于上空气腔的的内部,第三活塞腔置于下空气腔的的内部,所述第四气口位于第二活塞腔上且与第二活塞腔、阀杆系统相通,所述第二微气孔位于上空气腔与下空气腔之间,以使上空气腔与下空气腔相通;所述的阀杆系统包括:第五气口、阀杆,所述第五气口 一端与阀杆相通,另一端与第四气口相通。如前所述的倍捻机的气动控制系统,所述的空气动作系统还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位于第三活塞腔的腔壁上,并延伸到空气动作系统外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2、本技术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节省了原材料,同时损坏时便于维修。3、通过设定排气口,可以防止出现误操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触碰开关闭后时的结构示意图;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触碰开关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3、图3是图1所示的A-A剖面图;4、图4是图1所示的B-B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3所不的一种倍抢机的气动控制系统,包括忙气缸1、触碰开关2、供气系统3、空气动作系统4、阀杆系统5,所述的供气系统3包括第一气口 31、第二气口 32、第一微气孔33、第三气口 34、活塞腔35、第一活塞36,第一气口 31及第二气口 32皆位于第一活塞腔35的上部并与之相通,触碰开关2与第二气口 32相通,第三气口 34位于第一活塞腔35底部,第一微气孔33位于第一活塞腔35的外侧并在底部与第三气口 34相通。空气动作系统4包括上空气腔41、下空气腔42、第二活塞43、第二活塞腔44、第三活塞45、第三活塞腔46、第四气口 47、第二微气孔48,其中第二活塞腔44与第三活塞腔46相通,第二活塞43位于第二活塞腔44内部,第三活塞45位于第三活塞腔46内部,第二活塞腔44置于上空气腔的41的内部,第三活塞腔46置于下空气腔的42的内部,第四气口 47位于第二活塞腔44上且与第二活塞腔44、阀杆系统5相通,第二微气孔48位于上空气腔41与下空气腔42之间,以使上空气腔41与下空气腔42相通。阀杆系统5包括第五气口 51、阀杆52,其中第五气口51 一端与阀杆52相通,另一端与第四气口 47相通。触碰开关2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活塞36与第一气口 31、第二气口 32呈分离状态,空气动作系统4成封闭状态。打开贮气缸I的开关,由贮气缸I提供的恒压压缩空气会进入供气系统3,由于第一微气孔33的气孔极小,在无压强作用下,空气一般难以通过,因此通过第一微气孔33的空气可以忽略不计,空气会通过第一气口 31进入第一活塞腔35,当第一活塞腔35内部压强越来越大时,气体会进入第二气口 32,直至第一活塞腔35与贮气缸I之间的压强相同,气体不再进入第一气口 31。当倍捻机断丝后,在其它装置的作用下,触碰开关2打开,第一活塞腔35中的空气通过第二气口 32经触碰开关2排出,此时,第一活塞腔35中产生负压,带动第一活塞36向上部运动,第一活塞腔35中第一活塞36的下部的压强变小,促使贮气缸I中的压缩空气经第一微气孔33进入第一活塞腔35中第一活塞36的下方,由于第三气口 34位于第一活塞腔35底部,当第一活塞36的下方的空气越来越多时,气体会进一步推动第一活塞36向上移动,直到第一活塞36进入第一气口 31和第二气口 32并堵塞第一气口 31和第二气口 32,此时第一活塞腔35与空气动作系统4之间的压强差会促使空气经第三气口 34进入空气动作系统4中的上空气腔41,再通过第二微气孔48进入下空气腔42,下空气腔42随着气体的增加,压强也将增大,带动第三活塞45向上运动,并进而带动第二活塞43向上运动,当第二活塞43向上运动至一定位置,第二活塞腔44打开,上空气腔41内的空气进入第二活塞腔44,并通过与之连接的第四出气口 47,进入第五气口 51,随着第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倍捻机的气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气缸、触碰开关、供气系统、空气动作系统、阀杆系统;所述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一气口、第二气口、第一微气孔、第三气口、活塞腔、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气口、第二气口皆位于第一活塞腔的上部并与之相通,所述触碰开关与第二气口相通,第三气口位于第一活塞腔底部,第一微气孔位于第一活塞腔的外侧并在底部与第三气口相通;所述的空气动作系统包括:上空气腔、下空气腔、第二活塞、第二活塞腔、第三活塞、第三活塞腔、第四气口、第二微气孔,所述第二活塞腔与第三活塞腔相通,第二活塞位于第二活塞腔内部,第三活塞位于第三活塞腔内部,所述第二活塞腔置于上空气腔的的内部,第三活塞腔置于下空气腔的的内部,所述第四气口位于第二活塞腔上且与第二活塞腔、阀杆系统相通,所述第二微气孔位于上空气腔与下空气腔之间,以使上空气腔与下空气腔相通;所述的阀杆系统包括:第五气口、阀杆,所述第五气口一端与阀杆相通,另一端与第四气口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德荣孙德明张堂标倪以军刘冬玲郑德坤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