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送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2690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印刷机送墨机构,包括有墨辊(1)、墨斗(3)、墨斗辊(5),其特征在于在墨辊体上开有径向凹槽(2),增加与墨斗(3)内腔尺寸相符的隔离块(4),隔离块底部与墨斗底部接触面固定连接;凹槽位置应与隔离块位置相对应。(*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种应用于彩印机上的送墨机构,特别涉及铝管彩印机上传墨、串墨、匀墨、上墨等组成的墨辊送墨机构的改进。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解决了其技术问题印刷机送墨机构,包括有墨辊、墨斗3、墨斗辊5,在墨辊体上开有径向凹槽2,增加与墨斗3内腔尺寸相符的隔离块4,隔离块底部与墨斗底部接触面固定连接。该凹槽2至少一个;墨辊可为传墨辊6、串墨辊7、靠版辊8。凹槽位置是串墨辊最大移动位置,以保证二种颜色墨不混墨,凹槽位置应与隔离块位置相对应。本技术不增加新设备,利用原有设备对其中一组墨辊作少量改进,要做到一组墨辊印二种以上颜色,增加印色数。通过以上改进,花很少的钱,也不改变原有结构,打破原来一组墨辊只能印刷一种颜色的常规,做到一辊印多色,印刷质量符合标准,扩大了印刷机使用范围,满足市场需求。1墨辊、2凹槽、3墨斗、4隔离块、5墨斗辊、6传墨辊、7串墨辊、8靠版辊。印刷机送墨机构,包括有墨斗辊5、墨斗3、墨辊1。墨辊可为传墨辊6、串墨辊7、靠版辊8。在墨辊体上开有一个径向凹槽2,凹槽宽20mm,深5~10mm。凹槽位置是串墨辊最大移动位置,以保证二种颜色墨不混墨,墨存于墨斗内通过调节螺钉控制墨斗辊出墨量,由传墨辊将墨传到串墨辊,经过匀墨传到靠版辊上墨到印版,通过印版印到橡胶版最后印刷到铝管外表面上。本技术使用时,应用于印制颜色位置要有一定错位的状态。将与之配套的墨斗3进行隔断,利用原有墨斗制作与墨斗内腔尺寸相符的隔离块4,可采用铜块,隔离铜块底部与墨斗底部钢板接触面固定连接,隔断后墨斗两边可放二种油墨,这里一定要注意与墨辊圆弧接触面与钢板接触角度正确性,否则要漏墨或混墨。隔离铜块位置需根据印刷颜色位置相对应。凹槽位置应与隔离块位置相对应。权利要求1.一种印刷机送墨机构,包括有墨辊(1)、墨斗(3)、墨斗辊(5),其特征在于在墨辊体上开有径向凹槽(2),增加与墨斗(3)内腔尺寸相符的隔离块(4),隔离块底部与墨斗底部接触面固定连接;凹槽位置应与隔离块位置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印刷机送墨机构,其特征在于凹槽(2)至少一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印刷机送墨机构,,其特征在于墨辊体为传墨辊(6)、串墨辊(7)、靠版辊(8)。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彩印机上的送墨机构,特别涉及铝管彩印机上传墨、串墨、匀墨、上墨等组成的墨辊送墨机构的改进。在墨辊体上开有径向凹槽,增加与墨斗内腔尺寸相符的隔离块,隔离块底部与墨斗底部钢板接触面固定连接,凹槽位置应与隔离块位置相对应。墨辊为传墨辊、串墨辊、匀墨辊、靠版辊。本技术不增加新设备,利用原有设备对其中一组墨辊作少量改进,要做到一组墨辊印二种以上颜色,增加印色数。通过以上改进,花很少的钱,也不改变原有结构,打破原来一组墨辊只能印刷一种颜色的常规,做到一辊印多色,印刷质量符合标准,扩大了印刷机使用范围,满足市场需求。文档编号B41F31/26GK2558516SQ02265629公开日2003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9日专利技术者金建平, 王建敏, 张剑, 魏运钱 申请人:上海新亚药业金山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建平王建敏张剑魏运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新亚药业金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