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喀斯特地区桂牧1号杂交象草建植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113286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04 0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地区桂牧1号杂交象草建植的方法,步骤:(1)2月下旬或3月上旬播种;(2)4月移栽,移栽前用施钙镁磷肥作为基肥,株距60cm,行距60cm;(3)施氮肥:氮肥为尿素(含N量为46%),移栽后第一次按125kg·hm-2追加,第二至五次在每年6月、7月、9月、10月施入,每次施用量为125~375kg·hm-2。(4)刈割:7到11月对牧草进行全年的刈割处理,刈割2~4次,刈割的时间间隔约为35~100天,刈割强度为离植株根部5~35cm处刈割。该方法易行,操作简便,且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作用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且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高。因此,该方法可作为喀斯特区牧草建植的首选方法,能有效缓解喀斯特地区缓解人畜争粮矛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步骤:(1)2月下旬或3月上旬播种;(2)4月移栽,移栽前用施钙镁磷肥作为基肥,株距60cm,行距60cm;(3)施氮肥:氮肥为尿素(含N量为46%),移栽后第一次按125kg·hm-2追加,第二至五次在每年6月、7月、9月、10月施入,每次施用量为125~375kg·hm-2。(4)刈割:7到11月对牧草进行全年的刈割处理,刈割2~4次,刈割的时间间隔约为35~100天,刈割强度为离植株根部5~35cm处刈割。该方法易行,操作简便,且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作用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且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高。因此,该方法可作为喀斯特区牧草建植的首选方法,能有效缓解喀斯特地区缓解人畜争粮矛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牧草建植
,更具体涉及一种喀斯特地区优良牧草一桂牧I号杂交象草建植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在西南喀斯特地区种植。
技术介绍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尖锐,加上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加剧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以及频繁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牧草作为一种饲料资源,对发展现代畜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年的实践证明,弓丨种适生性牧草,发展草食畜牧业、以草节粮是喀斯特地区缓解人畜争粮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桂牧I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Guimu-1)是一种多年生的新型杂交牧草,由于营养丰富,被广泛用做猪、牛、羊、鱼、鹅等的饲用牧草,又因其具有耐干旱、抗高温、耐土壤贫瘠、抗倒伏及再生能力强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利用不适宜农耕地或低产耕地,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小,因而近年来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引种栽培,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畜牧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也发挥着愈来愈突出的作用。然而,与其他作物一样,桂牧I号杂交象草的生产潜力与饲草品质受基因型、环境条件及栽培利用措施的显著影响。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栽培利用措施不同,其产量和品质存在很大差异,并且,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很容易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制定合理的栽培利用措施成了喀斯特地区桂牧I号杂交象草生产所必须优先解决的关键问题。施肥是提高牧草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尤其以氮肥的作用最为显著。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氮素是牧草生长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若土壤中含氮量不足,禾本科牧草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作物产量及品质将受到限制。但是,氮肥施用量在不同地区与牧草种类之间差异很大,过量的氮肥投入降低了牧草对氮素的利用率,从而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变差、环境污染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等负面影响。因此在喀斯特地区根据不同施氮量对桂牧I号杂交象草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对实现该地区桂牧I号杂交象草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刈割 是牧草的主要利用方式,对牧草的生长和生理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不同的刈割时间、刘割频次和强度都可以影响牧草的补偿性生长,合理的刈割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牧草的再生能力,引起超补偿。一般情况下,对牧草进行高频度和重度刈割,牧草往往表现为低补偿,这将对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刈割对桂牧I号杂交象草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找出桂牧I号杂交象草生理生态响应及草地的生境变化最佳刈割频次与强度组合,对充分发挥其再生性能、提高草地生产潜力和牧草品质,从而实行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的现状,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喀斯特地区桂牧I号杂交象草建植的方法,该方法易行,操作简便,且桂牧I号杂交象草光合作用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且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高,因此这种建植方法可作为喀斯特区牧草建植的首选方法,可作为喀斯特地区缓解人畜争粮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喀斯特地区桂牧I号杂交象草建植的方法,其步骤是:(I)播种:选取桂牧I号杂交象草种子,2月下旬或3月上旬播种;(2)施肥移栽:4月中旬,沟14-16 cm深施用基肥钙镁磷肥(P2O5含量为21.8%)153kg ^hnT2、氯化钾肥(K2O含量为60%) 306kg.hm-2,4月20日左右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种苗进行移栽,株距60cm,行距60cm,每穴2株;(3)施氮肥:全年追肥5次,在4月下旬进行第一次追氮肥尿素(N46%),施肥量按125kg.hm_2施入,第二至五次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中旬施入氮肥,每次施用量为125~375kg.hnT2,6月至10月累计追施氮肥为500~1500kg.hm_2 ;(4)刈割:7月中旬至11月上旬对牧草进行全年的刈割处理,刈割次数为2~4次,刈割的时间间隔为35~100天,刘割强度为离根部5~35cm处刈割。所述的步骤(3)中第二至五次氮肥实施每次施入量为200~300kg.hnT2,步骤(4)中刈割次数为3次,刘割时间分别为8月上旬、9月下旬和11月上旬,刘割的时间间隔为36~56天,刈割强度为离根部10~30cm处刈割。所述的步骤(3)中第二至五次氮肥实施每次施入量为250kg.hm_2,步骤(4)中刈割次数为4次,刘割时间分别为7月20日、8月25日、9月30日和11月5日,刘割强度为离根部15cm处刘割。所述的氮肥为促进牧草生长的大量元素,对牧草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还能提高牧草的质量。氮肥也为无机盐中的一种。可做氮肥的有:尿素,氨水(NH3.H2O),铵盐如: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一些复合肥如磷酸铵,硝酸钾(KNO3)也可做氮肥。本专利技术中施用的氮肥为尿素(N4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一、本专利技术首先抓住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管理不善导致农业不可持续发展。本专利技术选择喀斯特地区优良牧草一桂牧I号杂交象草,提供了一种不仅提高了牧草的光合作用能力(表4)、产量(图2)与品质(图3),还改善了土壤生态效应(表3),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二、本专利技术目的明确,制定合理的施肥量与刈割措施,使优质牧草——桂牧I号杂交象草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西南喀斯特地区桂牧I号杂交象草的优质、高产(年产量达22~44kg.hm_2)、高效、可持续生产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三、本专利技术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是一种环境友好、生态型的资源利用技术,适宜西南喀斯特地区优质牧草一桂牧I号杂交象草优质高效生产,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不同组合土壤微生物量(mg/kg)的柱形图。图2为不同组合桂牧I号杂交象草产量比较的柱形图。图3为不同施肥量对桂牧I号杂交象草营养品质的影响的柱形图。图4为不同刈割次数对桂牧I号杂交象草营养品质的影响的柱形图。图5为不同刈割强度对桂牧I号杂交象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喀斯特地区桂牧1号杂交象草建植的方法,其步骤是:(1)播种:选取桂牧1号杂交象草种子,2月下旬或3月上旬播种;(2)施肥移栽:4月中旬,沟14?16cm深施用基肥钙镁磷肥153?kg·hm?2、氯化钾肥306?kg·hm?2,4月20日选择长势一致的种苗进行移栽,株距60?cm,行距60?cm,每穴2株;(3)?施氮肥:全年追肥5次,在4月下旬进行第一次追氮肥,施肥量按125?kg·hm?2施入,第二至五次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中旬施入,每次施用量为125~375?kg·hm?2,6月至10月累计追施氮肥为500~1500?kg·hm?2;(4)刈割:7?11月对牧草进行全年的刈割处理,第一次刈割时间为7月中旬,刈割次数为2~4次,刈割的时间间隔为35~100天,刈割强度为离根部5~35?cm处刈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何铁光杜虎宋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