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05519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31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所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包括所述进料斗支撑结构。进料斗支撑结构包括: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其中,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为中空或实心的圆杆,左支撑杆的左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左侧连接,左杆第二段通过第一管夹与车身连接;右支撑杆的右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右侧连接,右杆第二段通过第二管夹与车身连接;后支撑杆的后杆中段通过第三管夹与车身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进料斗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处提供支撑,从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左支撑件、右支撑件和后支撑件为中空或实心的圆杆,结构简单;采用管夹与圆杆配合进行固定,使得可以方便地对进料斗的位置进行调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所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包括所述进料斗支撑结构。进料斗支撑结构包括: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其中,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为中空或实心的圆杆,左支撑杆的左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左侧连接,左杆第二段通过第一管夹与车身连接;右支撑杆的右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右侧连接,右杆第二段通过第二管夹与车身连接;后支撑杆的后杆中段通过第三管夹与车身连接。在本技术中,在进料斗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处提供支撑,从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左支撑件、右支撑件和后支撑件为中空或实心的圆杆,结构简单;采用管夹与圆杆配合进行固定,使得可以方便地对进料斗的位置进行调整。【专利说明】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本技术涉及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及相应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中,在将进料斗安装至车身时,需保证进料斗与搅拌筒的精确对准(例如保证进料斗的圆柱段与搅拌筒进料小锥同心)。但是,在目前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中,通常采用将前支撑件和后支撑件焊接至进料斗和车身的方式来实现的。此种装配方式能够实现进料斗与搅拌筒之间的牢固连接。但是,此种装配方式不能适应不同角度搅拌筒的安装,而且操作困难、安装误差大,精度较低,生产效率也低。也有采用多根杆进行组合的杆组件来作为前支撑件或后支撑件的技术方案,此种方案在操作方便性方面有较好的提高。但是整体结构复杂,而且操作步骤相对较多。因此,希望有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技术实现思路
料斗:进料斗是一种广口漏斗,其泄孔在平面斗壁一侧,并朝向搅拌筒口,整个进料斗固定在车身上,混凝土通过进料斗进入搅拌筒内。支撑结构:将进料斗在相对于搅拌筒的安装位置固定在混凝土搅拌车车身上的一种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所述进料斗支撑结构包括: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其中,所述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为中空或实心的圆杆,所述左支撑杆包括相互连接的左杆第一段和左杆第二段,所述左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左侧连接,所述左杆第二段通过第一管夹与车身连接;所述右支撑杆包括相互连接的右杆第一段和右杆第二段,所述右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右侧连接,所述右杆第二段通过第二管夹与车身连接;所述后支撑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进料斗后部连接,所述后支撑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后杆中段,所述后杆中段通过第三管夹与车身连接。优选地,所述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是一体成型的。优选地,所述后杆中段水平延伸。优选地,所述后杆中段的长度大于第三管夹的宽度。优选地,所述后杆中段的长度与第三管夹的宽度之差在20毫米至200毫米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是相同的杆,且在所述进料斗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左杆第二段竖直延伸,所述右杆第二段竖直延伸。优选地,所述左杆第一段水平延伸,且通过第四管夹连接至进料斗左侧;所述右杆第一段水平延伸,且通过第五管夹连接至进料斗右侧。优选地,所述左杆第一段竖直延伸,且通过管夹连接至进料斗左侧;所述右杆第一段竖直延伸,且通过管夹连接至进料斗右侧,所述左杆第二段水平延伸,所述右杆第二段水平延伸。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所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在本技术中,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进料斗通过左支撑件、右支撑件和后支撑件在进料斗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处提供支撑,从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左支撑件、右支撑件和后支撑件为中空或实心的圆杆,结构简单。采用管夹与圆管配合进行固定,使得可以方便地对进料斗的位置进行调整。【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料斗支撑结构的安装状态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料斗支撑结构从另一视角观察时的安装状态示意图。图3是第一管夹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权利要求】1.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其中,所述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为中空或实心的圆杆, 所述左支撑杆包括相互连接的左杆第一段和左杆第二段,所述左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左侧连接,所述左杆第二段通过第一管夹与车身连接, 所述右支撑杆包括相互连接的右杆第一段和右杆第二段,所述右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右侧连接,所述右杆第二段通过第二管夹与车身连接, 所述后支撑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进料斗后部连接,所述后支撑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后杆中段,所述后杆中段通过第三管夹与车身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是一体成型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杆中段水平延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杆中段的长度大于第三管夹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杆中段的长度与第三管夹的宽度之差在20毫米至200毫米的范围内。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是相同的杆,且在所述进料斗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杆第二段竖直延伸,所述右杆第二段竖直延伸。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杆第一段水平延伸,且通过第四管夹连接至进料斗左侧;所述右杆第一段水平延伸,且通过第五管夹连接至进料斗右侧。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杆第一段竖直延伸,且通过管夹连接至进料斗左侧;所述右杆第一段竖直延伸,且通过管夹连接至进料斗右侧, 所述左杆第二段水平延伸,所述右杆第二段水平延伸。10.一种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料斗支撑结构。【文档编号】B28C7/04GK203611358SQ201320764015【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7日 【专利技术者】赵娜, 赵彦, 田娟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料斗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其中,所述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为中空或实心的圆杆,所述左支撑杆包括相互连接的左杆第一段和左杆第二段,所述左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左侧连接,所述左杆第二段通过第一管夹与车身连接,所述右支撑杆包括相互连接的右杆第一段和右杆第二段,所述右杆第一段与进料斗右侧连接,所述右杆第二段通过第二管夹与车身连接,所述后支撑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进料斗后部连接,所述后支撑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后杆中段,所述后杆中段通过第三管夹与车身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娜赵彦田娟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